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
1284100000037

第37章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预测,中国只要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前进,就可望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二或第三大的经济强国。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德国、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萨缪尔森20年前的预测已部分变成现实。但中国发展经济并非一路坦途,而是在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才走到现在。既经历过因推行单一公有制造成的短缺经济年代,也见证了非公经济推动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既经历了向计划经济体制说再见的艰难选择,也享受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成功喜悦。承担着重要使命的国有企业一直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并取得显着进展。

谁也不会想到,九十多年前一次年轻人的聚会,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之后的辉煌。就在这次聚会上,年轻的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提出了建立新型国家和新型社会的任务。为了这一使命,中共努力奋斗了28年,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革命年代的建立新型国家的梦想终于实现,建立新型社会的任务随之即来。中国共产党准备先经过新民主主义阶段,利用三到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打好基础后再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如毛泽东所说,“我国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较快发展。1951年与1950年相比,全国私营工业的户数增加11%,职工人数增加11.4%,生产总值增加39%;私营商业的户数增加11.9%,从业人数增加11.8%,批发额增加了35.9%,零售额增加36.6%。1951年私营工商业全年盈余估计31.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0.8%。但随着政权的逐渐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国家工业化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出现矛盾,毛泽东认为可以不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因此,他在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宣布不是十五年之后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是现在就开始过渡。全国随即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国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比重由1.5%上升到53.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占93%。在工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已占98.8%。这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已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基本上转变为单一公有制经济。

在毛泽东等新中国缔造者的心目中,社会主义就是苏联那样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有机组合。因此,他们追求纯粹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这种状况下,单一公有制虽然发挥出不小的制度功效,保证了平均分配,建立了物质基础,建构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也在高精尖技术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如成功研制出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但也带来很多问题。

由于所有制结构和中国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集体经济,激励不足和缺乏责任心的问题都很突出。在城市,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积极性不高。农村激励不足的情形更加严重,农民出工不出力,集体经济效益很低。国家通过各种严密的制度使农民丧失了几乎所有经济权利,包括生产经营自主权、购销自主权、分配自主权、人口迁徙和劳动力转移自主权。当时,中国农民外出,必须有生产队开的介绍信。有的地方为追求所谓纯粹公有制,甚至规定,养3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5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还提出“鸡头鸭头不能超过人头”。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有些年份,产粮大省安徽的粮食反倒不够吃。逢年过节,农民成群结队进城要饭。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竟然还有2.5亿人饿肚子。在这年11月召开的一次高层会议上,有人指出,如果不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大队支书就会带队进城要饭,就会造反。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30年竟然还有很多人饿肚子,让人感到费解,也让国家领导人感到不安。

单一所有制下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带来的一个怪现象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中国开始出现短缺状态,什么都缺、什么都少。

不得已,只能采取配给制,发行大量油票、布票、粮票、面票等票证。只有人民币没有票证买不了东西。粮票甚至被称为“第一货币”。到饭店吃饭,只有人民币不行,还必须有粮票才行。想吃块肉,到商店去买也必须提供肉票。那个时候,没有票真可谓寸步难行。这种短缺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结束。以北京为例,从1953年开始发行各种票证,到1993年才终止,发了整整40年。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这种独特现象称为短缺经济,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搞单一公有制,没有竞争,经济失去活力,造成短缺。

对于坚持单一公有制,导致经济建设丧失活力的现象,邓小平反思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单一所有制不能带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反思的结果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作用,改变单一公有制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