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克思传
12763900000025

第25章 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最初文献(4)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与当时流行的各种共产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指出这种共产主义只追求财产的平均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23],是私有财产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还批判了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指出它也仍然受到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马克思反复强调,共产主义与私有财产是不能并存的。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在消灭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中,“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2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经济关系出发,深入地探讨了许多哲学问题,对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作了评介,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写道:人们的认识依赖于实践,作为整个科学基础的感性,是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25]理论难题的解决必须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是理论的条件。他指出生产活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并支配着政治、宗教、艺术、科学等一切活动。全部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献。《手稿》全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处境,阐明了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实践和行动的决定作用。《手稿》的内容表明,马克思的世界观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异化劳动理论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萌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927年用俄文发表了手稿的部分内容。《手稿》全文于1932年第一次发表于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3卷上。《手稿》出版后,在国际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西方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混淆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对《手稿》断章取义,把青年马克思说成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把《手稿》说成是“真正彻底完美的马克思主义”,并且制造所谓青年马克思与晚期马克思的对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写道:“马克思第二次降世的时候,不是以《资本论》作者、风尘仆仆的经济学家的姿态出现,也不是作为革命的恐怖党、具有鼓舞力量的《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出现的。他穿着哲学家和道德家的外衣走出来,宣告关于超阶级、政党或派别的狭隘界限的、人类自由的消息。”[26]这个评论是完全错误的。应该指出,《手稿》虽然使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虽然使用费尔巴哈哲学中人道主义等概念,但这只是表明他当时正处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还不能不像所有一切创新思想一样,利用历史形成的一些思想材料。从《手稿》到《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马克思思想和理论不断成熟、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是反动的。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异化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加以抛弃。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从历史和逻辑上看,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不应该割断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脉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既不经过形成阶段,又不需要发展的“终极真理”。不能够贬低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科学意义,只看到马克思使用的某些旧哲学的术语,而忽视了其中所包含的全新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允许把反映马克思早期研究成果的异化劳动理论等从马克思主义的宝库中加以抛弃。认真研究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学习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5页。

[2]同上。

[3]莱克:《致马克思》(1845年2月24日),《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360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89页。

[5]同上。

[6]同上书,第90页。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69页。

[8]同上书,第52-53页。

[9]同上书,第106页。

[10]同上书,第90页。

[11]同上书,第155页。

[12]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64页。

[1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18页。

[1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3页。

[15]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9-30页。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8页。

[17]同上书,第90页。

[18]同上书,第93页。

[19]同上书,第93-94页。

[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21]同上书,第101页。

[2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0页。

[23]同上书,第118页。

[24]同上书,第121-122页。

[25]同上书,第127页。

[26]转引自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资本论:哲学与现时代》。

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神圣家族》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马克思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最初文献中,《神圣家族》具有重大意义。这部主要由马克思执笔写成的论战性著作中,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同时,论述和阐明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同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家一样,鄙视人民群众,认为少数“有教养的”英雄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他们把自己说成是“精神”、“绝对者”,具有“批判的批判”大脑的“天才”,是历史发展的积极因素;而把群众说成是粗野的、无知的、精神空虚的群氓,是历史发展的消极因素。布·鲍威尔说:“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换句话说,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得到悲惨的结局,是因为作为它们的基础的思想是这样一种观念:它必须……指望博得群众的喝彩。”他竟然公开宣布:“群众”是“精神”的真正敌人,现在精神已经知道它应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唯一的对头——就是要到群众……中去寻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不是少数英雄人物,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说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民群众的活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正是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动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革命越广泛、越深入,作为这个革命的名副其实的参加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将不断提高,因而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必然越来越大。因此,否认群众的作用,就是否定以往全部的历史,也是否定未来历史的发展。

同历史上一切唯心主义者一样,青年黑格尔派也认为:“精神创造众生,肉体则软弱无力。”在他们看来,少数“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推动历史发展,是因为他们具有批判的大脑。因此,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精神,是那些天才人物的思想。这是非常荒谬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思想是客观实际的反映。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代表着进步阶级的利益,指导了正在进行历史活动的群众,从而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是“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离开了群众的实践活动,任何思想都是毫无作为的。在阶级社会里,思想又具有阶级性。只有代表先进阶级利益的思想,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代表没落阶级利益的思想,则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而起着相反的作用。因此,抽象地谈论什么“思想”的作用,是完全错误的。

针对布·鲍威尔之流对群众运动的攻击,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群众运动具有伟大的力量,是历史上一切伟大活动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原因。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正是由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加而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对资产阶级来说并不是不成功的;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实际利益,“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3]。对于广大群众来说,这次革命虽然没有使他们获得实际利益,但这决不是因为他们参加了这次伟大的历史活动,而是因为这次历史活动按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的主导原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一致的,革命的果实又被资产阶级所窃取。“所以,如果说能够代表一切伟大的历史‘活动’的革命是不成功的,那末,其所以不成功,是因为革命在本质上不超出其生活条件的范围的那部分群众,是并不包括全体居民在内的特殊的、有限的群众。如果说革命是不成功的,那末,并不是因为革命‘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并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而是因为对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群众来说,革命的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是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而仅仅是一种‘观念’,因而也仅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4]广大群众的实际利益,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群众运动。由于它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因而最大限度地引起群众的关怀,唤起群众的热情,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指出:“德国资产阶级发展得如此委靡、畏缩、缓慢,以致当它同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对峙的时候,它本身已经是同无产阶级以及城市居民中所有那些在利益和思想上跟无产阶级相近的阶层相对峙的了。”[5]因而,这个阶级不相信群众,害怕革命的群众运动,特别害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正是德国资产阶级这种立场的理论表现。但是,正如德国资产阶级这个没有眼睛、没有牙齿、没有耳朵、衰颓不堪的老头子必然要被革命群众运动所冲垮一样,青年黑格尔派这个“年老色衰、孀居无靠……干瘪得令人厌恶”[6]的老太婆,也必然要被革命群众运动的洪流所淹没。

工人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

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支产业大军不断成长壮大。青年黑格尔派这些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吓得心惊肉跳”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竭力贬低和诬蔑无产阶级,胡说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是“神学教条”,宣称要对无产阶级进行“完全而充分的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反对无产阶级的观点,在埃德加尔·鲍威尔的《弗·特利斯坦的〈工人联合会〉》一文中表现得最为露骨。法国社会主义者特利斯坦说:“工人创造一切,生产一切,但是他们既没有权利,又没有财产,简单地说,一无所有。”埃·鲍威尔在评论这个观点时写道:“为了创造一切,就需要某种比工人的意识更强有力的意识。……工人什么东西也没有创造,所以也就一无所有;他们之所以什么都没有创造,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始终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某种单一的东西,是平凡的工作。”[7]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论点“简直就是疯话”[8]。在唯心主义者看来,精神的活动才是创造活动。由于工人创造的是可以感触到的、具体的、物质的东西,所以在他们看来是“无”;只有“批判的批判”的精神活动、思想创造,才是“一切”!事实正好相反。工人阶级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其实,真正什么也没有创造的,正是“批判的批判”自己。他们仅仅能玩弄一些抽象的公式,但是“公式除了公式便什么也没有”[9]。由此可见,“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工人甚至创造了人,批判家却永远是不通人性的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