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06

第6章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1)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泓水之战后,宋国背楚亲晋。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军伐宋,同时,晋伐与楚亲近的曹、卫两国。楚成王大怒,率军与晋军交战,昔日曾避难于楚国的晋文公下令晋军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两军战于城濮。此战,由于晋文公熟练地采用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晋军同仇敌忾,最终打败了楚军,确定了晋国在诸侯国中的新霸主地位。毛泽东称,“城濮之战,可以一看”。

【毛泽东评点城濮之战】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由此可知,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是某种优势还没有确定主动地位,更没有确定最后胜利。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

——摘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1938年5月),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458—459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准确的,按照《左传》编写的。……现在有一本小人书,写城濮之战,可以一看。那本小人书我对照了《左传》,完全正确。我去年从北京出来闲下无事,他们给我一套小人书,从此我就看上了小人书了。……你们让你们的秘书去找那本小人书,叫《城濮之战》。

——摘自毛泽东1961年3月23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上册第48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城濮之战概要】

晋楚城濮之战,典出《史记·晋世家》。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二千六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

春秋时期,当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死后,齐国宫廷内乱,削弱了作为大国的地位。彼时,南方的楚国却越来越强盛,并成为事实上的霸主。

公元前638年,楚军与宋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展开大战,一举摧毁宋军主力,取得全胜。楚军泓水之捷,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威震天下。随后,中原地区的鲁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许国、曹国、卫国等诸侯国慑于楚国的强大,纷纷与之结盟,受楚国挟制。

楚国的国力膨胀,引起北方一位君主的担心。此人便是名扬天下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献公之子。因晋献公立幼子为嗣,重耳受到排斥,以故重耳流亡在外,长达19年。重耳志向远大,气宇轩昂,深得秦穆公的赏识。后来,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夺得王位。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晋国的辖区约在今山西省、河北省南部和陕西省中部。

晋文公上台后,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对内改革内政,对外促进邦交,扩充兵马,使晋国的国力日渐强盛。值得一提的是,晋文公曾出兵平定周室王子带发动的叛乱,迎接周襄王恢复王位,并打出“尊王”的旗帜,要求诸侯国听命于周襄王。

实际上,当时晋文公也有称霸之野心。南方楚国的强大与骄横,一直是晋文公的心病。他想翦除目空一切的楚成王,因为成王是自己成就霸业的绊脚石。

在晋文公看来,与楚国一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迟早的问题。他没有料到,一场变故使这场龙虎争斗提前来到了。

如前所述,泓水之战,楚国大败宋国,宋国虽然称降,但内心却不服输。看见晋国日益强大,宋国突然改变国策,叛楚而亲晋。这一下可不得了,楚成王气急败坏,于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率大军围攻宋国。

当时,楚成王以令尹子玉为主将,亲率楚军与陈、蔡、郑、许等诸侯国军队组成的盟军,进逼宋国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

宋国告急,派快骑直奔晋国,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早已做好与楚国一战的准备,于是,他立即召开战前军事会议,并在会议上反复强调:

“我军不可冒进,不可速决,应相机而行。”

公元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先后攻陷楚国的盟国卫国、曹国。

开战之初,晋文公首先想攻打曹国。他向卫国国君建议:愿借卫国之道,从卫国进攻曹国,但遭到卫国的拒绝。

于是,晋文公把军队从晋、卫边境撤走,改由南面渡过黄河,出兵曹国,并讨伐卫国。

很快,晋军便占领了卫国的五鹿城(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北)。卫国的国君卫成公害怕晋军灭掉自己,遂请求与晋国结盟,遭到晋文公的回绝。这时,卫国人为了保全性命,赶走了卫成公,以讨好晋国。卫成公万般无奈,只得逃往鲁国避难。晋国因此没有灭掉卫国,卫国改由公子买执政。

晋军进攻卫国之际,楚成王派兵救援,但无济于事。紧接着,晋军包围了曹国。曹军首战失利,晋军得以深入曹国内地作战。

晋文公命令三军:不许伤害曹国大夫厘负羁的宗族,以报答当年避难曹国时赠送食物之恩。他颁布檄文,斥责曹国国君曹共公排斥该国惟一的忠臣厘负羁,重用阿谀奉承的三百名小人的罪行,并派兵将曹共公擒拿。实际上,晋文公早就想废除这个曹共公。

当年,晋文公因避难路过曹国。曹共公为了侮辱他,要看他的胁肋。厘负羁劝说曹共公不可这般无礼,但曹共公就是不听,执意要晋文公脱掉衣服。这件事,晋文公一直记恨在心,如今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其实,当楚军围攻宋国之际,晋文公感到十分为难:一方面,楚国国君曾经救过自己性命,虽然与楚国争夺霸权是迟早的事,但现在他还不想挑起战事;另一方面,晋文公念及宋国在自己逃难时曾有赠马之恩,又不忍心见死不救。

攻克卫、曹之后,晋军大将先轸向晋文公建议:

“我们已经活捉了曹共公,现在应该把卫、曹的土地分给宋国一些。楚国是肯定要保护曹、卫的,楚成王一定会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晋文公接受了先轸的建议。

果然,楚成王撤走了围宋的部分军队。这时,楚军主帅子玉对楚成王谏言,说:

“大王从前礼遇落难的晋国公子重耳,没有想到重耳恩将仇报,明明知道曹、卫都是楚国的友邦,却去攻打它们。这分明是不把大王放在眼里。我们应该严惩这个小人……”

楚成王不等子玉把话说完,说:

“晋文公在国外流浪了19年,风风雨雨,受苦受难,后来回到自己的国家,知道人世间的艰辛。他现在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戴,这是顺应天意。因此,他出兵曹、卫,是不可战胜的。”

子玉急了,说:

“我不敢担保一定能够打败晋文公,但可以用军事行动堵住那些说闲话的小人们的嘴巴。”

眼下,楚成王并不希望跟晋文公作战,听见子玉求战心切,很是生气。

不久,手握兵权的子玉,竟然不征求楚成王的意见,派宛春前往晋军驻地,威胁说:

“晋国只有让卫成公回国重新掌握政权,并恢复曹共公的名誉,楚国才会不再进攻宋国。”

晋军将士都认为子玉太猖獗了,对晋文公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子玉的国君楚成王只想攻取一个国家,他却想攻取两个国家,这是决不能允许的。”

先轸反对大家的意见,说:

“安定人心就是天理。楚国一句话保全三个国家,你们一句话断送三个国家。如是,就是晋国无理了。不同意子玉的提议,就等于抛弃宋国。不如暗地里让曹、卫复国,并诱逼它们跟楚国断交。我们把宛春扣押下来,以激怒楚国,然后在战斗中想方设法打败子玉。”

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把宛春扣留在卫国,并且暗地允许曹、卫复国。结果,曹、卫马上断绝了与楚国的关系。

楚成王见晋军先后打败自己的盟国卫、曹,并唆使两国叛楚亲晋,顿时大怒,便立即调动联军向攻占曹国的晋军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