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54

第54章 屠城之役:天京之战(公元1862—1864年)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道光年间中进士,公元1853年,以侍郎身份回湖南帮办团练,组建湘军。因其镇压太平军有功,被清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1862年,他派左宗棠、李鸿章率部进攻浙江、苏南,督促其弟曾国荃率部围攻天京。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太平军起义遂告失败。青年毛泽东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评点天京之战】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摘自毛泽东的《致黎锦熙》(1917年8月23日),见《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第85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天京之战概要】

天京之战,是清军剿灭太平军的最后一战。

时间: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

地点:天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太平天国的都城。

经过长达十余年的搏斗,太平军的军事力量大为收缩。加上洪杨内讧,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军,使之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决定对太平军进行最后的清剿。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5月底,在曾国藩的督导下,曾国荃率领2万清军进驻雨花台,彭玉麟率水师驶入护城河口,对天京的进攻阵势已经摆好。

先说曾国藩和曾国荃。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年间的进士,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以侍郎身份受命帮办团练。以此为契机,曾国藩着手组建湘军。次年三月,率领湘军进攻太平军,攻占岳州(今湖南省岳阳),继攻通城、蒲圻。四月,兵败后退守长沙,再败于靖港。同年夏季,其督促湘军夺回岳州,十月,攻陷武汉,大败太平军水师。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初,曾国藩在湖口、九江兵败,退守南昌,翌年底,再克武汉。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九月,曾国藩督率军队攻占九江,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被任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不久,因太平军的攻势强大,曾国藩率军困守安徽祁门。次年九月,曾国藩督促其弟曾国荃率部攻占安庆。十一月,曾国藩受命督办江、浙、皖、赣四省军务,主张借助外国军事力量消灭太平军。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春,曾国藩派遣左宗棠、李鸿章率部进攻浙江、苏南,督促曾国荃率部进攻天京。

曾国荃(1824—1890),湖南湘阴人,曾国藩的弟弟。清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荃率领湘军6000人攻入江西,在安福、大汾河、吉安等地与太平军展开激战。翌年夏季,其统领吉安各路清军,围攻吉安,时间长达一年多,最后攻陷吉安,因功升为知府。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曾国荃率领军队援助景德镇清军,在浮梁打败太平军,升道员。次年,其率领劲旅进逼安庆,多次在菱湖、集贤关等地挫败太平军的援军。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曾国荃率兵攻占安庆,翌年,官至江苏布政使,率领大军从长江北岸直扑天京,连下巢县、芜湖等城,进驻雨花台。

再说彭玉麟(?—1890),乃湖南衡阳人、曾国藩湘军水师的统帅。他率领水师战湘潭、陷岳州,大败太平军水师于田家镇,进逼湖口。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彭玉麟的水师被太平军分隔包围于内湖外江,伤亡惨重。彭玉麟不甘心失败,着手建立新的水师,并帮助湘军步骑兵进攻武昌。然后,他重返鄱阳湖,整编水师,进攻樟树镇等地。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他协同杨载福的军队攻占湖口,解除内湖水师之围。紧接着,彭玉麟率军攻取枞阳、铜陵,拿下九江。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彭玉麟与太平军在湖北周旋,升任水师提督。咸丰十二年(公元1862年),任兵部侍郎,率领水师由安庆沿长江而下,攻占金柱关、江心洲等地,进入金陵护城河口。

面对清军的围剿,太平军将领李秀成在苏南集结人马,率兵前来援救天京。李秀成(1823—1864),广西藤县人,原名以文。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李秀成加入拜上帝会。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太平军经过藤县时,李秀成率领全家老少参加太平军。因作战英勇,升至地官正丞相合天侯。后来,石达开率领部队离开天京出走,李秀成被天王洪秀全封为副掌率、合天侯,与年轻的将领陈玉成共同主持军务。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李秀成与陈玉成一起,率太平军大败清军江北大营,在三河重创湘军李续宾的军队,李续宾自缢而死。次年,李秀成进封忠王。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率领太平军奇袭杭州,回师解除天京之围,集结数路大军再破清军江南大营,然后乘胜进军苏州、常州(今均属江苏),直逼上海。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李秀成奉命与陈玉成第二次西征,因延误战机,使太平军会师武汉的战略目标落空。年底,转攻浙江,攻占杭州。

让我们回到天京之战的战场。十月,太平军进攻城南的雨花台,因清军兵力强大,太平军受到挫折,被迫撤退。

这时,李秀成建议洪秀全放弃天京,率主力转移到别处,以图东山再起。但洪秀全一口拒绝,提出“进北攻南”的战略,命李秀成率领北路军,从长江北岸进入安徽,直插湖北,开辟敌后战场,搅乱清军的军事部署,然后联合捻军,回师天京,解除清军之围。与此同时,洪秀全又派李世贤等率领部队向南突破,攻取皖南、赣北,以牵制清军的兵力。

这个李世贤(1834—1865),广西藤县人,是李秀成的堂弟。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参加太平军,骁勇善战。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任左军主将,率军驻守安徽芜湖,掌管皖南、浙西军务。次年,李世贤率领太平军在宁国府(治今安徽省宣城)全歼浙江提督邓绍良的部队。咸丰十年(1860年),与李秀成等大破清军江南大营,因功进封侍王。接着,李世贤率军乘胜进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休宁(今属安徽省),进逼祁门(今属安徽省),对曾国藩的湘军大营造成威胁。旋即李世贤挥师进入浙江,攻占严州(今浙江省梅城)、金华、宁波(今均属浙江省)等地。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李世贤率部援助天京,攻打雨花台失利,遂转战于句容、溧阳(今均属江苏省)。溧阳失守后,李世贤率领部队进入江西。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二月,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渡过长江,往北推进。在寿州(今安徽省寿县),遭到清军围攻,损失数万人马,被迫向东转移。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二月,清军已经来到天京城东北角的太平门与神策门,对天京的包围圈日益收紧。这时,天京城中已出现粮荒。

六月一日,天王洪秀全病故,幼主洪天贵继位。

七月,清军靠近天京城脚,并且挖掘地道攻城。

十九日,天京太平门的城墙被清军的大炮轰坍20余丈。清军从城墙的倒塌处蜂拥而入,血洗全城太平军,天京遂告沦陷。

李秀成突围时被俘,后被曾国藩杀害。

【作者点评】

在毛泽东的早期文稿中,有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1917年8月23日,年仅25岁的毛泽东致信黎锦熙,提及曾国藩,情不自禁地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青年毛泽东在信中所说的“收拾洪杨一役”,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从宏观上说,这是指曾国藩组织湘军剿灭洪秀全、杨秀清的太平军。从微观上说,也可以理解为公元1862—1864年的天京之战,这是太平天国革命走向彻底失败的一场战役。

天京之战是曾国藩扑灭太平天国革命的一系列战役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场战役。曾国藩并未直接出场,双方担任天京之战第一线的主将是曾国荃和李秀成。但是,作为湘军灵魂人物的曾国藩,对这场战役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这场战役也使得曾国藩的事业如日中天,实践了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成为所谓“同治中兴”的关键人物。青年毛泽东对曾国藩的崇敬,一是由于曾国藩是湖南近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其学问及思想对青年毛泽东有很大影响;二是由于曾国藩的事业,他创办湘军,与太平军对抗,力挽狂澜,使清廷得以苟延残喘,又创办安庆军械所,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这种学问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角色,让青年毛泽东折服。

客观而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打败太平军,扑灭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革命烈火,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因素:

其一,政治号召有力。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而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是激烈反传统的(当然它也不属于基督教的信仰体系)。对此,曾国藩是不能容忍的。他在一篇《讨粤匪檄》中,愤怒地指出: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旁观,不思一为之所也。”

于是,一场军事较量,衍变成为文化存亡的较量,而文化的存亡,其实质是立命之根本、种族之灭绝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曾国藩的政治号召,具有极其强大的冲击力,首先取得了政治宣传上的胜利。

其二,军事组织上的创新。当太平军举起反清大旗后,清军的八旗、绿营军队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于是,清廷鼓励各地兴办团练。这时,一支新型的军事力量突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就是曾国藩创办的湘军。湘军源于湖南的乡勇(湘勇),故称湘军。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咸丰帝诏令湖南在籍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当时,湖南许多县都有乡勇,其中湘乡县已组成湘勇中、左、右3营,每营360人。次年,曾国藩将湘勇扩充为5营。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春,湘军已有陆师、水师,并设厂制造火炮、战船。其中,湘军陆师有13营,每营下辖前、后、左、右4哨,兵员为500人。湘军水师有10营,每营兵员为400—500人不等。湘军水师有快蟹、长龙、舢板等船,每30只战船编为1营。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曾国藩又创办湘军马队营,每营下辖骑兵240人,每4人为1棚,每6棚为1哨,每10哨为1营。湘军最盛之际,兵力达到10万人。

在挑选士兵的标准上,曾国藩强调“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民土气者为上”。

在编制上,曾国藩强调:以各级将领为核心,兵由将选,“弁勇视营哨,营哨官视统领,统领视大帅,皆如子弟之视父兄”。

在军饷上,曾国藩规定,“勇丁之口粮一倍于马兵,三倍于守兵”参见贾若瑜等主编的《中国军事史辞典》第769—77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正是这支由曾国藩一手打造的湘军,成为太平军最强有力的对手和敌人。以湘军为主力,清廷最终镇压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天京之战后,曾国藩下令裁撤湘军,由李鸿章的淮军取而代之,淮军遂成为清末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之一。

青年毛泽东对曾国藩的由衷赞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哪些历史人物对毛泽东的成长发挥了重要影响。这为我们研究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当然,毛泽东不是神,如同其他人一样,青年毛泽东的思想也有一个逐渐转变、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一个伟人的成长过程,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变迁过程。

(吴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