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52

第52章 以强当弱:灭元之战(公元1367—1368年)

朱元璋,小名重八,又叫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人,明朝开国皇帝。少年时曾在皇觉寺为僧,后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曾任左副元帅、吴王。龙凤十二年(公元1566年),朱元璋杀害韩林儿,攻占平江,扫除张士诚的势力,命徐达、常遇春等率军北伐,先后攻克山东、河南、北都,乘虚进军陕西、山西。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国号明。毛泽东称朱元璋是“自古能军”者。

【毛泽东评点灭元之战】

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摘自毛泽东读《智囊》卷22《兵智部·制胜》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灭元之战概要】

这里所谈论的灭元之战,是指1367—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消灭元朝的一场重要战役。

朱元璋(1328—1398),儿时名叫重八,又叫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人。家贫如洗,少年时代,朱元璋曾在皇觉寺为僧。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手下的红巾军。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355年),韩林儿称帝,朱元璋任左副元帅,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攻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长江东岸),占领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元龙凤二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将集庆改称应天,任江南行省平章,此期间,他废除元代苛政,命士兵屯田,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断充实自己的军事力量。稍后,他率领军队连下镇江、常州、江阴(今均属江苏省),削减了张士诚的势力。龙凤四年(公元1558年),朱元璋大破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平定浙东诸路,次年,升左丞相。龙凤六年(公元1560年),朱元璋在龙湾(今江苏省南京境内)打败袭击应天的陈友谅军队。龙凤十年(公元1564年),朱元璋扫清陈友谅的势力,称吴王。龙凤十二年(公元1566年),朱元璋杀害韩林儿。翌年,攻占平江(今江苏省苏州),扫除张士诚的势力。然后,朱元璋发动了旨在推翻元朝的重大战役。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讨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领25万大军,沿淮河、运河、黄河进军,北上进攻山东、河南。这是朱元璋的军事部署。早在大军出发前,朱元璋已制定了“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断其羽翼;再攻北都,然后西进,乘虚入晋”的作战方针。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人,与朱元璋同乡,农家出身,元末跟随朱元璋起兵,受命为大将,因军功,累进至淮兴翼元帅、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封信国公。

徐达的副将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省)人。早年跟随刘聚起兵,后归朱元璋,常作为前锋出战,累进至总管府先锋、总管都督、中翼大元帅、知枢密院事、平章政事、中书平章军国事,封鄂国公。

朱元璋在派出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的同时,又派征戍将军邓愈率兵进攻南阳(今属河南省)以北地区,配合主力西取潼关。

邓愈,本名友德,明太祖朱元璋赐其名愈,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少年时跟随父兄起兵反元,父兄战死后为首领。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353年),在滁阳(今安徽省滁县)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后随大军渡过长江,攻占集庆(今江苏省南京)、镇江(今属江苏省),因军功升任广兴翼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与大将胡大海率领军队攻克徽州(今安徽省歙县)等地。其后,驻守饶州(治今江西省鄱阳),多次打败陈友谅的军队,因功升任江南行省参政。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邓愈协同朱文正防守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坚守城池长达85天,打退陈友谅的60万大军的围攻。陈友谅死后,邓愈与常遇春率领军队攻克襄阳(今湖北省襄樊)。朱元璋吴元年(公元1367年),邓愈升任右御史大夫。

得知朱元璋派大军北上,元朝遂命令山东省东西道宣抚使普颜不花坐镇益都(今山东省益都),率领大军与徐达的部队作战。

十一月,徐达率领强兵劲旅攻占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后,派遣一支人马防守黄河天险,以阻挡元军的援军。又派遣另一支部队沿着大运河攻占东平(今属山东省)、济宁(今属山东省),自率主力部队继续北上。

十二月,徐达的军队拿下益都、东平、济宁、济南等地。在攻打益都的战斗中,元军统帅普颜不花督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伤亡都很惨重。到后来,徐达的军队越战越勇,普颜不花知道会败在徐达手下,但他誓死不降,直到战死。

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北伐将士的必胜信心。徐达召集部队,对将士们说:

“明朝已经建立,与元朝不共戴天,祈望我军早日攻占大都(今北京),祈望上天助我一臂之力!”

三军将士欢声雷动,士气空前高涨。

紧接着,徐达率领大军向西推进,攻占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归德(今河南省商丘)、许昌(今属河南省)等地。邓愈也与之配合,率领军队攻占南阳。

四月,徐达的军队在洛水北塔儿湾(今河南省偃师境内),大败元军,使元军损失5万人,元朝梁王阿鲁温投降。

明朝的军队乘胜进取洛阳、潼关,朱元璋为了加快消灭元朝的进度,亲自来到开封坐镇指挥。朱元璋的这一举动,再一次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士气。

七月,徐达率领主力沿运河,水陆并进,攻占长芦(今河北省沧州),继攻通州(今北京通县),重创元军。

八月初,徐达攻入元朝的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在明军攻城前,与后妃、太子等人往北逃走,躲进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得知大都已入明军之手,朱元璋十分高兴,改大都为北平府。然后,派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进攻山西。

九月,常遇春率领部队攻占保定(今属河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

十月,冯宗异率领部队也进入山西,占领泽州(今山西省晋城)、潞州(今山西省长治)。

这个时候,元朝太原守将王保保,率领军队从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北部)出发,企图进入居庸关(今北京昌平西北部),对北平发起进攻。

这个王保保(?—1375),又叫扩廓帖木儿,是沈丘(今属河南省)人。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之甥,从小就被收养为义子。察罕帖木儿是元朝的名将,字廷瑞,畏吾儿人,曾祖时随着军队从蒙古进入河南,并在沈丘安家落户。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察罕帖木儿率领军队镇压义军,是红巾军最凶恶的敌人,官至陕西右丞、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察罕帖木儿曾给朱元璋寄去一封书信,想招降朱元璋。这封信,被朱元璋在一阵大笑声中撕得粉碎。不久,察罕帖木儿被降将田丰、王士诚刺杀身亡。他遇刺后,其部队由王保保接管。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冬,王保保大破益都(今属山东省)。然后,王保保率军驻守冀宁(治今山西省太原),与孛罗帖木儿等相互攻击。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王保保进兵大都,孛罗帖木儿被杀,他任左丞相,不久,封河南王,掌管天下之兵。次年,王保保率领军队进入河南,元朝将领李思齐、张良弼等不听调遣,遂进兵关中,王保保率部与李、张等部形成对峙局面。更让他为难的是,部下貊高、关保等也不听从指挥,大大削弱了军力。元至元二十八年(1368年),徐达率领军队北上灭元,王保保从河北南下抵挡,兵败后退守太原。不久,元顺帝放弃大都逃走,并诏令王保保收复大都。

听说王保保想偷袭大都,徐达留下部队坚守,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捣王保保的老巢太原。王保保没有料到徐达有如此一着棋,吓出一身冷汗,赶紧回师,两军在太原附近相遇。徐达在夜晚对王保保的军队发起突然进攻,打得王保保措手不及,俘虏敌兵4万。王保保奋力拼杀,等他冲出重围时,回头一看,身后仅有18个骑兵,得以逃脱。

徐达挥师西进,攻占太原、大同(今属山西省),又马不停蹄,进军陕、甘,取得全胜。至此,元朝统治被彻底推翻。

【作者点评】

毛泽东读《智囊》卷22《兵智部·制胜》时,写下了如下批语:“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能够领兵打仗的并不多。此其一。

在能够领兵打仗的中国古代帝王中,能够得到毛泽东赏识的也不多。此其二。

从毛泽东的这个评价看,唐太宗李世民是最会领兵打仗的皇帝,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李世民与朱元璋都是行伍出身,身经百战,富有军事作战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尤其是,李世民和朱元璋都是马上得天下的英雄豪杰,即帝位后,又都是很有作为的杰出政治家。因此,李世民和朱元璋得到毛泽东的青睐,是有道理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李世民和朱元璋所率领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队,而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能军”,是能够以弱当强、以强当弱的“能军”。

公元1367—1368年的灭元战役,就是一场军事智慧和军事实力的大较量。确切地说,是元顺帝与明太祖之间的谋略之争,是元军与明军之间的军事大比武。从战争的全过程看,朱元璋所制定的作战总体规划是完全正确的,他明确要求“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断其羽翼;再攻北都,然后西进,乘虚入晋”。后来的事实证明,整场战役完全是按照朱元璋的计划进行的。

从此战的将领的人选上看,朱元璋任命徐达和常遇春为北伐军的主帅和副帅,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徐达和常遇春是不可多得的战将,不仅武功高强、治军严明,而且智勇双全,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有这样的人领兵出战,已经具备了取胜的必要条件。

再从战役的兵力配置上看,朱元璋让徐达等率领多达25万人的强兵劲旅参加战役,足见朱元璋颇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兵团作战的作风。与元朝的全国兵力相比,这25万人马当然是“以弱当强”;但从徐达主力的作战路线和攻取的个别区域看,这25万人马又是“以强当弱”,即毛泽东所说“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毛泽东在指挥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时,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战法。

例如,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起草的给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华东局和中原局的题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中,毛泽东指示我军指战员: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25师、63师、64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并力求占领临、韩,从北面威胁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以一个纵队,加地方兵团,位于鲁西南,侧击徐州、商丘段,以牵制邱兵团一部(孙元良三个师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活动于宿迁、睢宁、灵璧地区,以牵制李兵团。以上部署,即是说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和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李两兵团,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三个师的目的……”

如果与朱元璋的灭元战役对比,可以发现毛泽东与朱元璋在用兵布阵方面,两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正是朱元璋灭元之战取得胜利的重大决策,也是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三大战役的重要指导方针。由于成功地运用了以弱当强、以强当弱的方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后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