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48

第48章 诱敌深入:宋辽之战(公元979年)

赵光义,又名赵匡义,宋太宗。公元979年,赵光义率军攻灭北汉,乘胜进攻契丹,由太原而河北,连克数县,兵锋直指南京(今北京),在高梁河遭遇契丹军两路夹击,一战败北,仓皇撤退。紧接着,契丹军乘胜南犯宋疆土,满城之役之后,契丹军兵犯雁门关,被北宋老将杨业率军击败。是年十一月,20余万契丹军兵犯瓦桥关,大败宋军。毛泽东称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毛泽东评点宋辽之战】

此人(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摘自毛泽东读《宋史》卷4《本纪·太宗一》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宋辽之战概要】

公元979年的宋辽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战役。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一称赵匡义)率领大军攻灭北汉,乘胜进攻契丹(辽),想收复五代时后晋割让给契丹的幽蓟地区。

六月,赵光义率军从太原转向河北,攻占了几个州县,击败敌将耶律奚底、萧讨古等部,然后,挥师围攻南京(今北京),但遇到契丹军队的顽强抵抗。与此同时,辽景宗耶律贤命令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前去救援。

七月,耶律沙的部队与北宋军队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耶律沙故意败退,宋太宗下令追杀。约莫追至10余里,恰值天色已晚。忽然,宋军遭遇契丹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部队。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兵分二路,乘夜夹击宋军。

宋太宗被契丹军队的震天喊杀之声所慑,仓促指挥军队应战。宋军大败于契丹军队之手,死者万余。宋太宗趁乱,乘驴车逃走。

紧接着,契丹军队乘胜南犯北宋疆土。九月,辽景宗命南京留守燕王韩匡嗣为主帅,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率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部,发起对北宋的进攻。

月底,契丹军队直抵满城(今河北省满城)。宋都钤辖刘廷翰认为宋太宗原定的阵法不正确,遂问计于部将赵延进等人,众人都同意他的看法。于是,刘廷翰命崔彦进率领一支人马进攻契丹军队的东面,李汉琼率领一支人马进攻敌人的西南面,自己率领主力进攻敌人的东面,合力进攻。结果大胜辽兵,斩敌万余人,获战马万余匹,俘获敌将3人及人户3万。此战,只有耶律休哥的部队没有受到损失,全师而退。

辽景宗不甘心失败,于翌年三月,命萧咄李率契丹10万人马进攻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北宋代州知州杨业身边只有数千人马,但杨业临危不惧,坚守关隘。

杨业,乃北宋名将。初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治今陕西省神木)人。杨家世代都是麟州的土豪。其父杨信,曾为后汉麟州刺史。杨业早年是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部将,后来,刘崇拥兵自立,杨业遂为北汉将领,赐姓刘,称刘继业。累升至建雄军(今山西省代县)节度使,守卫北方,号称“无敌”将军。北汉灭亡,刘继业归附北宋,复姓杨氏,单名业,任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看到敌众我寡,杨业决定采取擒王之计。他让副将守关,自率精骑数百,绕到西径(今山西雁门关北口)敌军的背后,突然由北向南冲击契丹的中军大营。此时,契丹军队正欲进攻雁门关,没有想到背后突然杀出一路人马,惊奇不已,四下逃散。杨业冲在最前面,马似飞箭,刀劈敌将萧咄李,生擒另一大将李重海,契丹军队被杀得溃不成军。此后,契丹军队非常害怕杨业,只要看到“杨”字帅旗,就赶紧退走。

雁门关损兵折将,辽景宗大为恼火,他集结大军,亲赴辽阳(今属辽宁省),准备再度进攻北宋。

十月,契丹军队南下,前锋抵达雄州瓦桥关(今河北省雄县旧南关)。闻知有敌来侵,宋太宗下诏集结人马,加强防御。

十月二十九日,契丹军队20余万围攻瓦桥关。北宋雄州刺史张师率领1万人马与敌交战。瓦桥关虽小,但却异常坚固,契丹军队攻了两天一夜也奈何它不得。

于是,契丹增兵再战,大将耶律休哥率军进攻瓦桥关的东面。战斗进行了整整一昼夜,打得异常惨烈。见契丹此次来势凶猛,北宋河南诸军不敢出战。

十一月初三,张师的部队渐渐不支,遂率众突围。辽景宗亲自指挥拦截,耶律休哥率精骑数百,杀入突围的宋军阵营。耶律休哥挥刀将张师砍死在马下,宋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退入城中。

契丹军继续围攻瓦桥关,并分兵与关外的宋军对峙。耶律休哥率领精骑万余渡河,大败北宋诸路军队,并追赶宋军至莫州(今河北省任丘),杀伤宋军甚众。

十一月初十,宋太宗率领大军亲征。辽景帝闻讯,下令契丹军队大肆抢掠后,回师辽都。

【作者点评】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以实现统一全国的梦想。到其兄弟宋太宗即位时,与北宋对峙的政权只有契丹(辽)、西夏。宋太宗想继承兄长的事业,于是便有了公元979年的宋辽之战。

《宋史》卷4《本纪·太宗一》记载:

“(太平兴国四年)六月……庚申,帝复自将伐契丹。……丁卯,次东易州,刺史刘宇以城降,留兵千人守之。戊辰,次涿州,判官刘厚德以城降。……庚午,次幽州城南,驻跸宝光寺。契丹军城北,帝率众击走之。……契丹铁林厢主李札卢存以所部来降。……秋七月庚辰,契丹建雄军节度使、知顺州刘廷素来降。壬午,知蓟州刘守恩来降。……”

从上述记载看,宋辽之战的初期,宋军长驱直入,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毛泽东对宋太宗的军事指挥才能予以否定,读至此处,并未被宋太宗的胜利所蒙蔽,写下“此人(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的批语。

毛泽东的见解完全正确。《太宗本纪》又载:

“癸未,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五年十一月……己酉,帝伐契丹。……戊午,驻跸大名府。诸军及契丹大战于莫州,败绩。”

毛泽东看到这儿,提笔写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的批语。

高梁河败于契丹之手,是因为北宋军队在攻灭北汉之后,没有很好地休整,马不停蹄地连续作战,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人困马乏,所以幽州久攻不下。加之宋太宗不懂军事,也不了解敌情,指挥有误,使宋军陷入契丹军的包围之中,导致最后战败。

反观契丹,除了人马强健之外,其将领擅长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军事策略和战法,以至反败为胜。毛泽东认为,宋太宗对契丹的军事谋略“终不省”,就是说始终没有弄明白。

契丹军队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正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贯用的战法。运用此一战法,毛泽东打了许多胜仗。据悉,1965年8月11日,罗瑞卿向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汇报诱敌深入的备战方案时,激起了毛泽东的历史情愫。毛泽东说:就是要诱敌深入。我最近研究历史,古今中外,凡是诱敌深入的,就把敌人歼灭了;凡是开始打了胜仗,兴高采烈,深入敌境,就打败仗。宋朝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经过苦战灭亡了北汉,占领了太原之后,接着就同辽国打仗,深入到现在的北京附近,被敌人一个反击,打得大败,皇帝几个月不知下落。以后宋朝同外国作战,就是把敌人挡住,不敢让敌人深入。刘邦也是几次轻敌贸进,被打得大败,差一点被敌人捉住。一次是孤单深入平城(大同),被匈奴单于包围了七天,弹尽粮绝,后来用陈平之计,才冲出来。一次是深入彭城,被项羽一个反击,几十万人被歼,刘邦只乘了一辆车和几十个人突围逃走。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又因楚军追赶,几次把儿女推下车,夏侯婴几次把他们捡起来。不让敌人打些胜仗,尝到味道,它就不来了。这件事要经常研究才好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下册第1724—172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从毛泽东的谈话中可以证明,公元979年的宋辽之战,宋军主帅宋太宗的外行领导和契丹军队成功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都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

诱敌深入,自古以来就是优秀军事将领们常采用的一种战法,使用此种战法,以优势兵力歼灭孤军深入的敌军,往往能收到聚而歼之的奇效。伟人毛泽东耻笑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并称宋太宗终不省悟,表明了毛泽东对诱敌深入战法早已成竹在胸,毛泽东指挥红军反围剿的多次军事实践,就是明显的例证。由此可见,“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并非虚言。(李瑞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