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47

第47章 攻防之战:寿州之战(公元955年)

柴荣,后周太祖郭威养子,又名郭荣,曾任澶州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受封晋王。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去世,柴荣登位,是为周世宗。是年冬,柴荣率领大军进攻南唐寿州,南唐寿州守将刘仁瞻率军民死死坚守,三年余,后周军不能破城。后刘仁瞻之子刘崇谏见城危人困,趁其父生病,欲举城投降,刘仁瞻闻之,怒杀其子,以坚守城军民信念。不久,刘仁瞻病危,清淮军副节度使举城降,柴荣命人为之医病,当夜,刘仁瞻病故。毛泽东高度评价刘仁瞻。

【毛泽东评点寿州之战】

(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

——摘自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卷32《刘仁瞻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寿州之战概要】

寿州之战,是五代时期后周与南唐之间的一场战役。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后周军队发起了一场旨在消灭南唐的重要战役。这个后周世宗,就是柴荣。柴荣是邢州龙冈(今河北省邢台西南)人,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所以他又叫郭荣,曾任澶州节度使、开封尹,加开封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封晋王。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去世,柴荣即皇帝位。柴荣登基后,励精图治,大大增强了后周的国力。柴荣企图统一中国,他听从郎中王朴的《平边策》,确定了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

是年冬,柴荣率领大军进攻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南唐。南唐大为震动,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特意任命刘仁瞻为清淮军节度使,率军镇守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寿州是南唐抵御后周的前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当时,柴荣率领后周军队先从寿州以西的正阳渡过淮河,后周军队将寿州重重包围,然后向寿州展开猛烈进攻。

柴荣知道寿州城墙十分坚固,便下令用船装着石炮,从淝水的中流进攻寿州。同时,他又命令将数十万个竹竿绑在一起,在上面建板屋,号为“竹笼”,让身穿铠甲的士兵进入其中,对寿州守军进行攻击。在这些措施之外,柴荣又引淝水淹没南唐水寨。

就这样,从显德三年(公元956年)的正月至四月,柴荣的军队对南唐刘仁瞻的寿州守军展开了百余次攻击。但由于刘仁瞻指挥有方,后周军队没能拿下寿州城。

这一年的夏季,天气热得异常,烈日高照,后周军队的营垒如同火炉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都不想出战。紧接着,又是阴雨绵绵,下个不停,先是后周的营垒遭水淹,水深数尺,士兵们个个皮肤瘙痒难忍,许多人都拉肚子。后来,淮河和淝水暴涨,后周军队的载炮之舟以及那些“竹笼”都在湍急的河水中飘向南岸。刘仁瞻下令弓箭手将点火的油布射向这些炮船和“竹笼”,结果船上及“竹笼”中的士兵多被烧死。

柴荣见寿州一时难以攻占,便对大将李重进和张永德二人说:

“寿州之战打成这个样子,的确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军虽然陷入困境,但不能放弃。我命你们二人继续围攻寿州,不攻占此城决不罢休。我率主力对寿州之外的江北各州展开军事行动,希望早日听到你们的好消息。”

李、张二人齐声应道:

“请圣主放心,我等一定将寿州顽敌困死在这里,寿州城非后周莫属。”

由于寿州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南唐君主李派齐王李景达率军增援,寿州守军大受鼓舞。这时,刘仁瞻派出的探子回来报告说:

“后周李重进、张永德时常争吵,两位将军不和。”

这一情报十分重要。刘仁瞻马上去见李景达,等他进去时,见这个齐王正与四五个歌妓在饮酒作乐。刘仁瞻心中不悦,他故意嗓子干咳了几声。齐王见刘仁瞻来了,笑着说:

“守惠呀,来得正好!一同饮上几杯!”

刘仁瞻哪里有心思喝酒,他上前轻声对齐王说:

“有可靠情报,说是围攻寿州的后周将领不和。我看这正是进攻后周的大好时机,应当马上出兵,一举击败敌军。”

齐王已有几分醉意,他摆一摆手,说道:

“中主(指李)派我来,是想让我协助你守城,而不是进攻。中主说,万事以守为要,保守军事实力就是胜利,等敌人久攻不下,必生困倦之意,那时不用我军出击,敌兵也会撤走。敌将不和,正说明他们在寿州城外呆不下去了嘛,何必违背圣意,出城去打他们呢?我看还是算了。来!饮酒!”

刘仁瞻一听,几乎气炸了肺。他回头便走,刚到家门口便晕倒在地。从此,刘仁瞻一病不起。

又过了一年,显德四年(公元957年)正月,后周世宗柴荣再次率主力军回到寿州。他怒斥李重进、张永德带兵不力,罪该万死。李、张二人吓得直哆嗦,他们互相推诿,然后表示戴罪杀敌立功。

柴荣领兵对驻守在寿州城外的李景达部队发起进攻,结果大败李景达。消息传到南唐中主李的耳里,他吓出了一身冷汗,打算向柴荣上表称臣、割地求和。

躺在病榻上的刘仁瞻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他下令三军将士死守寿州。刘将军的决心使寿州守军士气大振,他们多次打退后周军队的进攻。恰在此时,出了一件让刘仁瞻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原来,刘仁瞻的儿子刘崇谏当时也在寿州城中,而且是一名将领。他在城头看见城外的后周军队,黑压压一大片,无边无际,不禁一怔。他与诸将商议:

“如今我的父亲已重病在床,不能亲自上阵指挥。面对城外如此强大的敌军,我们不可能支撑多久。中主已有归降之意,我们何必以卵击石,干脆打开城门,归降算了。”

这个话很快传到刘仁瞻那里,刘仁瞻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再问呈报人一遍,得知确有此事,立刻挣扎着坐起来,命令侍卫将刘崇谏叫来。一会儿,刘崇谏慌张地来到床边。只听见刘仁瞻一声断喝:

“跪下!你这个畜牲!怎敢有投降之心?来人啦!将这个猪狗不如的东西拉出去斩了!如果谁敢言归降二字,格杀勿论!”

刘崇谏苦苦哀求,刘仁瞻就是不答应。监军周廷构也跪在地上,哭着为刘崇谏求情。刘仁瞻说:

“不杀贼子,我死不瞑目!”

刘崇谏的被杀,震动了寿州的全体将士。他们齐刷刷地跪在刘仁瞻的床前和家门口,大喊:

“请刘将军放心!我在城必在,城亡我必亡!”

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寿州城的守军打退了柴荣军队的无数次进攻,寿州城如铜墙铁壁一般牢不可摧。

是年三月,刘仁瞻病情恶化,已不能说话,神志恍惚不清。很明显,刘仁瞻已失去了听汇报、做决策的能力,将不久于人世。

抓住这个机会,刘仁瞻的副使孙羽与后周暗中勾结,打开城门投降。柴荣早知寿州之战之所以打得如此艰难,主要原因在于寿州守军有一位颇有军事谋略的主帅刘仁瞻。他派人将刘仁瞻连人带榻抬到自己的军帐前,走上前去,崇敬地望着已经奄奄一息的刘将军,长叹了一声,下令赐给刘仁瞻玉带和御马,并让太医为刘仁瞻治病。

当刘仁瞻被抬走时,他睁开双眼望着柴荣。这眼光里有仇恨,有赞叹,有感伤,有太多的东西……

当天晚上,刘仁瞻病故。

【作者点评】

在毛泽东点评的古代军事家中,刘仁瞻是受到赞扬的一位。

《新五代史》卷32《刘仁赡传》有如下记载:

仁瞻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知名。仁瞻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

从这段记载看,刘仁瞻是将门之后。其父名刘金,曾为濠州刺史及滁州刺史,骁勇无比,是一员虎将。刘金跟随杨行密,是杨行密手下的大将。这个杨行密,是五代时吴国的建立者。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人。唐末起兵,占据庐州,任庐州刺史,又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被封为吴王。虎父无犬子,刘仁瞻从父亲身上不仅学到了英勇的气概,而且承续了良好的品性。他重义轻利,爱惜人才,治军严厉,忠贞不二。他是左监门卫将军、黄州刺史及袁州刺史,有很好的政绩。

但毛泽东关注的不是这些,而是刘仁瞻从小虽读过兵书,但却不是书呆子,不是教条主义者,领兵打仗从容不迫,极富谋略。寿州之战,为时二三年,刘仁瞻以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寿州守军不断打退敌人的进攻,如果不是朝廷有投降之心,如果不是刘仁瞻重病在身、不能亲临前线,那么,寿州之战到底谁胜谁负,尚不能妄下断言!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刘仁瞻传》中“少略通兵书”一句旁,写下“(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的批语。反对本本主义,强调临机应变,正是毛泽东一贯的军事思想。

当然,作为精通历史的军事家,毛泽东并不反对研读兵书。毛泽东对兵书的选择有他自己的标准。仅举以下两例:

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致叶剑英、刘鼎的信中说:

“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可见,毛泽东认为具体的战术和战法,应该根据具体的战争环境来确定,而不应该照搬兵书上的教条和规定。他特别强调,要看对战役指挥和制定战略方针有帮助的兵书,体现了伟大军事统帅力图从宏观上把握战局的胸怀。

1960年,毛泽东在与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联想到自己的革命军事斗争的生涯,对兵书有番论述:

“说实在的,我在山上搞了几年,比他们多了点在山上的经验。他们说我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枪杆子主义等等。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后来到陕北,我看了八本书,看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书看了,日本人写的军事操典也看了,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等。那时看这些,是为了写论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

正是如此,毛泽东没有进过正规的军事院校,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却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秋收起义的农民武装、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延安时期的八路军、三大战役时的人民解放军,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胜仗,成为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毛泽东靠的不是死背兵书上的具体战术和战法,而是注重兵书上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哲学,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然后在具体的战役中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毛泽东多次提及《孙子兵法》,因为这部兵书既有具体战法,更含有丰富的军事智慧。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有如下对话——

(蒙)我也学过成吉思汗,他强调机动性。

(毛)你没有看过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

(蒙)是不是提到了更多的军事原则?

(毛)一些很好的原则,一共有十三篇参见薛泽石主编的《跟毛泽东学史》上册第160—161页,红旗出版社2000年版。。

……

从以上事例可见,毛泽东并不拒绝看兵书,他只是强调不要死守兵书上的教条,而要掌握兵书上的方法论。否则,毛泽东怎么向外国军事家推荐《孙子兵法》呢?

寿州之战可谓往矣,寿州守城大将刘仁瞻早已作古,我们应从毛泽东对刘仁瞻的评论中,领略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