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26

第26章 后发制人:彝陵之战(公元222年)(1)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孙策的女婿,东吴名将。其足智多谋,极善用兵,曾与吕蒙商定袭取关羽之计。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为报东吴袭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出川进攻彝陵,孙权即派陆逊统军迎战。陆逊抓住蜀军弱点,采用火攻,火烧蜀军40余座大营,使刘备败走白帝城。毛泽东称陆逊在彝陵之战中后发制人。

【毛泽东评点彝陵之战】

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战略防御原则——引者)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8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摘自毛泽东读《三国志集解》卷58《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6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彝陵之战概要】

彝陵之战,参见《资治通鉴·魏纪》。

这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当从关羽被杀说起。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孙权任吕蒙为大都督,率领大军进攻荆州(治今湖北襄樊)。吕蒙由浔阳(今湖北广济北)出发,将精兵藏于船内,让摇橹的士兵扮成商人,偷袭沿江刘备军队的兵营,并成功招降了关羽手下糜芳等将领,兵不血刃,占领了江陵(今属湖北)。关羽听说江陵落入吕蒙之手,忙从樊城(今湖北襄樊)引军往救。吕蒙优待关羽的使臣,安抚江陵的百姓,瓦解了关羽的士气,将士们都不想跟吕蒙打仗。这时,孙权来到江陵,荆州的将吏纷纷归附于他。关羽无奈,向西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身边的士卒皆逃散,关羽及其儿子关平被俘遇害。可叹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得悉关羽的死讯,刘备哭得死去活来,他决心为自己的结拜兄弟报仇。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刘备准备率领蜀国大军前去攻孙权。

当时,刘备的心腹大将赵云劝阻道:“国之大贼,是曹操,而非孙权也。如果我们先灭掉魏国,那么孙权就会自动投降了。不应该置魏国于不顾,先与吴军交战。这场战役一旦开打,不是短期可以结束的,此非上策啊!”

群臣纷纷附和赵云,但刘备就是不听。

七月,刘备率军亲征孙权,由此拉开了彝陵之战的序幕。

得知蜀国前来攻打吴国,孙权连忙派使臣向刘备求和。这时,南郡太守诸葛谨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陛下与关将军情同手足,这种感情比之于先帝该当如何?荆州虽大,比之于国家安危,该当如何?诚然,关将军之死,荆州之失,都要报仇雪恨,但与蜀国的国计民生相比,谁重谁轻,谁先谁后?如果把这个关系考虑清楚了,就便于作出正确决策了。”

刘备把诸葛瑾的信随手丢掉,根本不理睬孙权的求和要求。

随即,刘备派遣大将吴班、冯习进攻吴军。吴、冯所部在巫(今四川省巫山县北)打败孙权手下的将领李异、刘阿等人的部队。然后,刘备进兵秭归(今湖北省西部之秭归县),兵力多达14万余人。闻知刘备发兵,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都派出使臣,要求出兵帮助刘备。刘备大喜,命令武陵之军协力进攻吴军。这样一来,刘备的总兵力就大大超过了吴军。

孙权见求和不成,遂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授予他全权指挥吴军的符节,以号令三军。陆逊领命,督促东吴大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人,统领5万人抵抗蜀军。

陆逊,乃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江南士族出身,是孙策的女婿。此人足智多谋,极善用兵,曾与吕蒙商定袭取关羽之计。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以诱敌深入之计,中途设下伏兵,在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大破魏国扬州牧曹休。陆逊曾任荆州牧,久镇武昌(今湖北鄂州),后官至丞相。

八月,孙权派遣使臣带着一封亲笔信前往魏国,信中极力贬低自己,言辞卑贱,表示愿意称臣于魏,并送交被关羽俘虏的魏国大将于禁。魏国朝臣都很高兴,惟独大臣刘晔说:

“孙权无缘无故向魏国表示投降之意,肯定遇到了危难的情况。此前孙权袭杀关羽,刘备必定兴师问罪于他。如今东吴外有强大的敌寇,全国上下惶惶不安,又担心魏国从北方乘机挑衅,所以委曲求全。这样既可以不让魏军袭击吴国,又可以依靠魏国作后援,增强吴国的势力,以使蜀国不敢轻举妄动。如今之计,应该大举起兵,直接渡过长江进攻吴国。蜀军进攻吴国的外围,我军进攻吴国的内地,不出10天吴国就会灭亡。”

魏文帝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他接受了孙权的降表。

翌年二月,刘备从秭归出发,准备进攻吴军。治中从事黄权进谏道:

“吴军剽悍善战,我军浩浩荡荡沿江而下,进攻容易,退却很难。请让我率先头部队去进攻敌寇,陛下在后面坐镇指挥。”

刘备不听,他命黄权为镇北将军,指挥江北各部,自己率领众多将领自长江以南翻山越岭,进抵夷道之亭(今湖北省宜都县西)。

吴军将领都要求进攻蜀军。陆逊厉声喝道:

“刘备率大军沿江东下,报仇心切,锐气正盛。蜀军居高临下,把守险要,很难将其置于死地。即使我军一时打败了蜀军,也不可能将其全部消灭。如果我军失利,将损害我军的士气,不可等闲视之。如今只能鼓舞士气,认真分析局势,以观其变。假如这里是平原旷野,恐怕我军早已面临被蜀军追逐驱赶的风险。幸亏刘备沿山而进,庞大的军队展开作战,只能在山林之间、岩石之中艰难跋涉,弄得自己非常疲惫。因此,我们应当与之缠斗,不要急躁,抓住蜀军的弱点攻击之。”

众将领都不明白陆逊的意思,认为他害怕蜀军,私下里愤恨不已。

五月,刘备让士兵从三峡之一的巫峡建平(今四川省巫山县)开始设置军营,直到夷陵边界,多达数十个大营,并任命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都督。

自一月至六月,蜀军与吴军对峙,由于陆逊严守不动,因此双方没有展开决战。刘备急于一战,遂派大将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上建立营垒,想以此引诱吴军出战。吴军将领见吴班手下人马不多,又屯于平地,都想进攻。但陆逊不同意,说:

“这其中必有诈,暂且静观一阵子。”

刘备知道此计没有奏效,便将埋伏在山中的8000精兵撤了出来。这时,陆逊哈哈大笑,对将士们说:

“诸位看见没有?我之所以不听你们进攻吴班所部的意见,是因为我揣测其中肯定暗藏奇计啊!”

众人都很钦佩陆逊的军事才能,无不心悦诚服。

陆逊上书孙权,说:

“夷陵这个地方是战略要地,是吴国的重要关隘。虽然很容易攻占,但也容易失守。一旦失守,就不是损失一郡,而是连荆州也保不住了。如今我们与刘备争夺夷陵,就要避免失败,大破蜀军,永远保住它。我当初担心刘备水陆并进,其势汹汹,不好对付。可现在刘备却下令蜀军弃船登岸,竟然在700里的地域内步步安营扎寨,导致兵力分散。如此看来,刘备的军事部署不会有什么变化了。请您尽管放心,不必为我军挂念。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嘱托,将蜀军击败于彝陵。”

闰五月,陆逊准备对刘备发起攻击。将领们又有埋怨,说:

“刘备率领军队刚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进攻他。现在,我们已经让刘备的军队深入吴地五六百里了,与蜀军相持了七八个月,让他们占据了所有险要之处,我们再去攻打刘备,一定会遭到失败。”

陆逊反驳道:

“刘备的确是个非常狡猾的家伙,他经历的事情多,经验十分丰富。刚开始的时候,刘备集结大军向我们扑过来,肯定有专门的军事部署,不可贸然去攻打他。现在两军相持已达半年之久,刘备找不到我们的空隙可钻,他的士兵都很疲劳,军队的士气十分低落,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我们。因此,打败蜀军,正在今日。”

于是,陆逊先派小股人马进攻刘备的一个军营,被蜀军打退。将领们抱怨说:

“现在进攻蜀军,看来只不过是白白送死罢了。”

陆逊听了十分生气,说:

“不要胡说!我已知道对付刘备的办法了。”

众将领不明其中的含义,问道:

“不知将军有何妙计?”

陆逊将他们招近身边,耳语了一番。将领们都啧啧称赞,说:

“果然是妙计!蜀军这下可完了。”

陆逊采取的是火攻之计。他下令士兵们每人拿一把茅草,趁夜深人静之际,潜入蜀军营地放起火来。蜀军的军营紧密地挨在一起,因此风助火势,顷刻间火光冲天,蜀军阵地成为一片火海。

看见蜀军将士狼狈逃窜,陆逊下令发起总攻。他率领吴军全线出击,攻占了刘备的40余座大营,杀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以及武陵之军首领沙摩柯等人,杜路、刘宁等将领被吴军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只有投降。

刘备慌乱之中逃上马鞍山(在今湖北宜昌),让军队环山而列,下令死守。陆逊尾追而至,命令所有的将领们督军从四面八方对蜀军展开进攻。

经过一番激战,刘备的军队土崩瓦解,死者数以万计。

刘备连夜逃走,下令沿途各驿站将军需物质焚烧,堵塞山路隘口,这才阻挡了吴国的追兵,自己如丧家之犬逃到了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

蜀军所有的船只、武器及军用物质,绝大多数被吴军缴获。蜀军将士的尸体飘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一眼望去,仿佛塞满了整个长江。

刘备被人搀扶着站在白帝城的山上,看到这番凄惨的场景,感到很惭愧。他忿忿不平地仰天长啸:

“陆逊使我遭受这样大的失败和耻辱,这难道是天意吗?”不久,刘备饮恨而死。

【作者点评】

毛泽东是从战略防御的角度论及吴蜀彝陵之战的,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中写道:

“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战略防御原则——引者)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