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14

第14章 出奇制胜:井陉之战(公元前204年)(2)

“我决定率主力向赵军发起进攻,然后迅速退兵。陈余见我退走,必定倾巢出动,追杀而来。这时,你们就冲入敌营,拔去敌旗,插上我们的旗帜,搅乱敌人的阵营,挫伤敌人的信心。”

与此同时,韩信命令发给士兵少量食物,语气坚定地说:

“今天打败赵军后,我设宴犒赏全军将士!”

将领们感到莫名其妙,不明白韩信的作战意图,只好应声说:

“谢韩将军美意!”

韩信又对环列身边的将士们大声说道:

“赵国军队已经先我们占据了有利地势,扎下了军营。如果他们看不见我们的帅旗,听不见我们的战鼓,就不会来追赶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赵军就会认为我们来到井陉这种地势险要的地方,见地形不利于作战,就缩回去了。”

韩信说完,一反常规,立即派遣一万人作为先锋,进军至绵蔓水(今绵河)东岸,背水列阵,置军队于绝境,毫无退路可言。

天亮后,韩信命人竖起“韩”字帅旗,擂响战鼓,全军向井陉敌军发起攻击。

赵军见韩信如此布阵用兵,不禁笑得合不拢嘴。只听主帅陈余一声令下,赵军打开营垒,迎战汉军。刹那之间,两军冲突,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人仰马翻。双方将士都很勇敢,战了许多回合,难分胜负。

这时,韩信假装败退,令将士们丢掉旗帜和战鼓,退到汉军水营。水营将士让韩信迅速进入营帐,当即,韩信指挥赵军再度展开激战。

且说陈余见韩信败走,果然下令:

“全体将士听令!全部出击,夺取汉军的军旗和战鼓,追杀韩信。”

于是,赵军疯狂地去争抢汉军故意遗留下的旗帜和战鼓,以邀功请赏。

韩信指挥汉军水上军队英勇抵抗,使赵军根本无法靠近。

这时,早已埋伏好的2000名汉军骑兵,见赵军营盘已空无一人,赵军都去抢夺旗鼓去了,就冲入这些营垒,迅速拔去赵军的旗帜,将赵军军营各处全部换成了汉军的红旗。

赵军与汉军的战斗十分激烈,但没有取胜的希望,追杀韩信更不可能。于是,赵军想撤回自己的军营。快到赵军军营的时候,前面的骑兵快马来报:

“将军!我军军营已被敌人占领,到处飘扬着汉军的军旗。”

将士们大吃一惊,以为汉军的主力在自己的后方作战,韩信只是在前面佯攻,吸引自己的注意力罢了。这时,不知是谁在军队中大叫:

“不好了,不好了,赵军营地插上了无数的敌人的旗帜,说明赵王和我们的主将都被捉住了。快跑呀!”

后面的士兵不知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见许多人惊慌失色地往后跑,也跟着一起跑。刹那间,赵军大乱。一些赵军将领挥剑斩杀逃跑的士兵,但逃跑的人越来越多,根本无法禁止。

看见赵军方寸已乱,阵容不整,韩信大喝一声:

“全线出击!前后夹击敌人!”

于是,汉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赵军。受到汉军的前后夹击,赵军顿时溃不成军,许多士兵跪在地上投降。

赵军主力被歼,但不见主帅陈余和赵王的影子。韩信感到蹊跷,心想:

“莫非二人早已趁乱逃走不成?”

正在这时,有探马来报:

“将军,敌将陈余与赵王歇正逃往水(今河北省槐河)。”

韩信马上发兵,追赶到水。陈余正在河边歇息,忽见后面灰尘大起,战马的铁蹄声越来越清晰。他知道韩信的追兵已到,于是飞身上马,喝令残部准备抵抗。

这时,韩信跃马朝陈余杀将而来,只三个回合,手起刀落,“咔嚓”一声,陈余的脑袋滚到马下,顺着小坡掉进河里。其余的人见陈余被斩,都缴械投降。赵王歇无路可逃,只得束手被汉军生擒。

韩信命令手下:

“替我找到李左车,不要伤害他。如果有人能够将此人生擒,赏赐千金。”

过了一会儿,有将士将李左车五花大绑,送到韩信的面前。韩信迎上前去,亲自解开李左车的绳索,说:

“让先生受惊了!”

李左车感谢韩信不杀之恩,表示愿意归附汉军。韩信闻言大喜,当即拜李左车为师,把他侍奉得十分周到。

汉军的各位将领向韩信献上赵军的首级和俘虏,请功受赏。韩信果不食言,设大宴犒赏全军将士。

韩信举着酒杯,四处给将士们敬酒。有一位年迈的老将问韩信:

“韩将军,我记得兵书上说‘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但将军却违背兵法,把部队布置在河边,背水列阵,这是极其危险的做法。这样做了,还说一定可以打败敌人,然后请我们会餐。当时,我们听了都不相信。现在看来,韩将军是对的,我们果然打了个大胜仗。请问韩将军,这是什么战法?”

韩信饮了一口酒,侃侃而谈:

“我的作战方法,也是来自兵书上的兵法呀!可能是你们没有注意到吧。兵书不是说‘使军队陷入死地而军队可以新生,使军队置身于灭亡之境而军队反倒能够存在’吗?我统率的这支军队,不是一支训练很好的军队。指挥这支军队作战,就好比赶着集市上的人去打仗一样。必须把他们置于危险的战场,使人人都有生死存亡的危机感,才能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如果把他们安置在既舒服又安全的地方,那么敌人一来,他们就都跑了,那时我怎么指挥作战呢?”

诸位将领听罢,都发出赞叹之声,齐声说:

“妙!韩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具备的啊!”

井陉之战后,李左车向韩信提出乘胜夺取燕、齐,先声后实、各个击破的方略,韩信欣然采纳了他的方略,随后领兵攻占了燕、齐等地。汉王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又爆发了潍水之战,韩信率军大破齐、楚联军,杀死楚将龙且,生擒齐王田广,占据黄河下游地区。因屡建奇功,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作者点评】

井陉之战,是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大破赵军的著名战役。用毛泽东的话说,叫“韩信破赵之战”。这场战役,深得毛泽东的赞赏。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

他列举了中外很多战役,其中就有“韩信破赵之战”,认为这些战役“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由此可知,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是某种优势还没有确定主动地位,更没有确定最后胜利。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韩信之所以能够以数万之兵,击败二十万赵军,关键在于韩信指挥得当,决策英明。这就是《论持久战》中所说的,“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们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这样的转变,依靠主观上的正确指导。”

也就是说,作战双方的最高统帅的军事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役的胜负。原因在于,“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

在毛泽东看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

再来分析井陉之战。韩信善于抓住敌我双方的特点,知己知彼,而且善于对战场地形的灵活利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韩信在掌握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略施计谋,麻痹了骄傲的赵军,然后运用出奇制胜的兵法,扭转了整个战局,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毛泽东总结道:“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

韩信正是用“一般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井陉之战的全胜。毛泽东也自信地说:“我们有了这个‘一般的正确的指导’做武器,就能多打胜仗,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之间的关系。”

纵观中国近代革命战争的历程,我军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逐步发展壮大,最后取得胜利的。这就是毛泽东重视并采用韩信破赵之战的战略战术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杜七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