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中国外交谈判
12237700000020

第20章 印度后来居上,抢在缅甸之前谈判与中国建交(5)

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出席了第四届联大后,从纽约回到莫斯科,于1月6日深夜去市郊别墅看望毛泽东。这天白天,英国刚在伦敦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同时与国民党残余势力断交。维辛斯基与毛泽东谈起了去年底在联大驱逐前国民党政府代表蒋廷黻的这场斗争。双方商定,继续进行这场在联大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斗争。毛泽东准备让新中国外交部给联合国安理会发一份声明,否认前国民党政府代表蒋廷黻继续为安理会中国代表的合法地位。维辛斯基则说,如果中国发了这个声明,苏联准备采取一项行动,即如果蒋廷黻还留在安理会做中国代表(据称还要当安理会今年的主席),则苏联将拒绝出席安理会。

于是,毛泽东即为此于1月7日上午6时致电还在北京的周恩来并中共中央:“请你于接电后迅为办理,争取于9日恩来动身前发出此项声明的电文,除发联合国秘书长及安理会外,并以电报通知苏、英、美、法等国外交部,并附以致联合国电文。”接着,毛泽东又于当天下午12时亲自动笔拟就了周恩来外交部长致联合国声明的电报,发给刘少奇、周恩来。

周恩来动身赴苏前,即于1月8日以外长名义发出了致联合国的声明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认为,中国国民党反动残余集团的代表留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非法的,并主张将其从安全理事会开除出去,特此电达,希予采纳照办为荷。

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命令,任命张闻天为驻联合国及出席安全理事会和联合国大会的首席代表,冀朝鼎为出席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代表,孟用潜为出席托管理事会的代表。这些举措表明了新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决心。

为支持新中国提出的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要求,1月10日,苏联驻安理会代表马立克向安理会提交了一份表示支持中国1月8日电文的提案,建议安理会开除蒋介石集团的代表。苏联代表还声明,在蒋介石集团未被开除出安全理事会之前,苏联将不再参加安理会工作。对此,美国代表则诡辩:苏联认为蒋介石集团代表权无效是因为苏联不承认蒋介石政权;相反,美国政府反对驱逐蒋的代表,也是因为它承认蒋政权而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因此,美国政府依然确认蒋政府代表权有效。苏联代表马立克立即反驳说:对一个政府的外交承认或不承认,并不是支持其在联合国机构中有无代表权的决定因素。马立克要求立即驱逐蒋政府的代表,是因为国民党政府代表既不代表中国人民,也不代表中国。

1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对苏联的提案进行表决,其结果是印度、苏联、南斯拉夫赞成,美国、古巴、埃及、法国、厄瓜多尔和台湾反对,英国和挪威弃权。这样,在美国操纵下,苏联提案遭到否决。

印度与英国是两个刚宣布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对苏联的提案,印度投赞成票,英国投弃权票。

中英建交谈判关键在于英方如何对待一个中国问题

2月13日,英方代办胡阶森与印方代表雁谒森一行从南京乘火车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受到外交部办公厅交际科韩叙科长的迎接。

2月17日,胡阶森按外交惯例到新中国外交部做了礼节性拜访。西欧非洲司司长宦乡与胡阶森在东楼会客室里会面。

双方问好之后,胡阶森说:“我此次来北京,是奉英国政府之命,就中英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初步程序问题进行磋商。我在北京,也只有这一个使命。”他又表示说,“我原以为我们两国外长换文后,就等于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才知道,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对此想法有不同。”

宦乡对他说:“待中方确定了正式谈判日期后,我们会电话通知你的。”

中英双方的第一次正式谈判是在3月2日进行的。谈判的地点在外交部的会客室。胡阶森带着原驻北平总领事包士敦及秘书班以安参加谈判。

中方主谈人是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还有西欧非洲司司长宦乡、西欧非洲司第一科科长姚周杰和交际科科长韩叙在座。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央批准的谈判方案,没有提及当时正在处理之中的收回英国兵营问题,章汉夫宣读了中国政府要求英方给予澄清的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英国代表对待新中国在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的代表权问题,另一个是英国政府对于中国在香港的国家资财问题。

章汉夫在所宣读的发言中,列举了在1月6日英国宣布承认中国及周恩来外长1月9日复文同意与英建立外交关系之后,所发生的事实:

1月10日,当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讨论苏联代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周恩来部长1950年1月8日致联合国声明而提议不承认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残余集团代表出席安全理事会之资格并加以驱逐时,英国代表贾德干先生竟然附和美国代表意见,表示说“中国代表权的提出为时尚早”。

1月13日,当上项苏联提案在联大安理会付诸表决时,英国代表贾德干先生竟然投了弃权票。

在其后的联合国其他组织中,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中,在表决驱逐蒋介石集团的代表时,英国代表也采取了同样的投弃权票。

章汉夫接着宣读道: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认为:英国政府对此一问题应该加以澄清,并应以实际行动表示英国政府已和国民党反动残余完全断绝外交来往及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诚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认为:在建立中英两国外交关系上,此一问题为不能不解决的先决问题。

其次,英国政府对于现在香港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残余集团的各种机构及中国的一切国家资财,究持如何态度,亦望英国政府明确告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此项问题亦属英国政府与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究竟已否完全断绝关系之问题。

章汉夫宣读完毕后,胡阶森稍作思考,就说:“阁下所提的两个问题相当复杂,牵涉到国际法与国际惯例问题,我不是法律专家,没有资格回答,自当转达英王陛下政府请其答复。但是,依我个人的意见觉得:一、在联合国的问题上,决不能由一国单方面行动而解决,必须由数大国联合行动解决;二、关于国民党在港资财问题,英国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时刻起,就不承认前国民党在英国领土尚可保有任何资财。”

章汉夫说:“中方希望英国政府就所提问题早日予以答复。”

两个星期后,3月17日,双方进行第二次谈判。见面后,胡阶森说已经得到英国政府指示,对上次谈判中中方所提及的两个问题,作了口头声明。

对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英方如此答复:

当英国政府在联合国内对于开除国民党在安全理事会之代表权问题放弃表决权时,该项行动并非袒护前国民党代表,或者反对人民政府代表之表示。该项放弃表决之决定,系因当时无可能达成一多数之决定而采取之(此理由同样适用于联合国其他机构)。总之,英国政府一旦于联合国各机构内之多数会员国对人民政府参加事愿为投赞成票同时,自当欢迎人民政府代表等出席各该机构。

关于中国在英境内资财问题,英方答复:

英国法律上承认中央人民政府现对中国国家财产有权执行管理,而尚因他人仍保有,并于要求时拒绝交出任何该项财产,以致中央人民政府不能实际获得对该项财产之掌握及管理,行政当局不能解决该项纠纷而必须由中央人民政府诉诸法院。

中国政府对于英方的回答很不满意。经外交部研究了相应的对策,并上报中央批准。5月8日,章汉夫副部长在外交部召见胡阶森,宣读了中国政府的答复。

关于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中国政府对英国政府的解释,“仍不能满意,尤其对英国政府代表在联合国所属机构中继续投弃权票的行为,更不能满意”。要求英国政府对于与国民党残余集团断交及与新中国建交应表现出确有诚意。

章汉夫宣读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所重视的,不是同意票的多少,而是要从投票中看出已经正式宣布与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断绝外交关系和愿与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行动上究竟是否真正已与国民党反动残余断绝外交关系及是否真正对中央人民政府持友好态度。

关于中国在香港的国家资财问题,中央人民政府声明:

对于这些财产,只有中央人民政府及其委托的人员才有权处置,决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手段侵犯、损害、扣留、转移和干涉。中央人民政府的此项产权及财产处置权,应受到英国政府的尊重。

英国在与新中国建交的基本立场不但没有改变,相反,变得更不友好。在章汉夫向胡阶森宣读中国政府声明的第二天,5月9日,英国政府下令香港法院扣留了两航起义而滞留在香港的71架飞机。

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概述了中英建交谈判的全过程以及谈判被搁置的原因和责任,对于英国政府言行不一及极不友好态度给予斥责。发言人说:

英国政府一方面表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愿望,另一方面在表示此种愿望之后,又在事实上一再表现对中国国民党反动残余集团并未完全断绝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认为英国政府对这种言行不符之中心问题,再进一步予以澄清,实属完全必要。

5月23日伦敦出版的《泰晤士报》有文章批评英国政府说:

“如果英国第一次提出承认北京时就采取了更多的措施的话,那么,推迟互派大使的责任就主要归结于北京了。”

朝鲜战争使前景较为乐观的中英建交谈判搁浅了

客观地说,朝鲜战争爆发前,中英关系的前景仍然是乐观的,双方都为发展友好关系作出了努力。

中英建交谈判期间,英国曾经在联合国采取比较积极的行动,试图推动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当时联大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已有苏联、印度、南斯拉夫、挪威和英国5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应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拥有在联合国及其所属组织中的代表权。英国政府认为,需要再争取其他一些国家的支持。英国外交部曾经指示驻埃及、古巴和厄瓜多尔的外交官与驻在国政府接触,争取这些国家的代表在安理会的有关表决中投票支持新中国。但是,美国也在进行会后活动,拉拢安理会成员国阻止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方面的努力收效不大。6月初,英国政府外交部决定,当联大再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表决时,英国将改投赞成票。

这年5月底,中国政府为促进中英建交谈判,提出了一揽子建议,即保证不对英国在华工商业采取歧视性政策;准许在英国注册的商船在中国沿海自由航行;允诺不对香港实行物质上或道义上的封锁;将重新开通港九铁路;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英国缔结贸易协定等。

但是,英国在承认了新中国后却顶不住美国施加的压力,在华盛顿的影响下,英国一再出尔反尔,从原有的立场上后退,使得已经有良好开端的中英关系蒙受了损害,朝鲜战争又给中英关系造成了重大影响。

6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中国坚定地站在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一边,10月间又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英国当局早就将驻香港英军的一个旅派往朝鲜参战,并宣布将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交由驻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指挥。随后,港英当局实行了对中国内地的封锁,还由英国枢密院推翻香港高等法院的判决,将两航起义后留港的71架飞机改判给陈纳德。港英当局还纵容国民党特务机关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港进行反对新中国的特务阴谋活动。

不久前还在谈判建交的中英两国,一下子就从建交谈判桌上的对手,成了战场上的敌手。中国《人民日报》在评论员文章中指出,英国政府是“美国侵略者的头号走狗”。

至此,中英建交谈判搁浅了。

但中英双方的联系没有完全中断。英方曾三度更换谈判代表,而且一直逗留在北京,以为英国在华利益及香港九龙地位服务,并在中国保留一个前哨阵地。中方也给予英国谈判代表以外交人员待遇,保持中英关系不致完全断绝,但对英国代表的活动给予一定的限制。

朝鲜停战后,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与英国首相艾登经过协商,达成协议,以“半建交”方式建立了中英两国代办级的外交关系。西欧非洲司司长宦乡于当年间赴伦敦,出任新中国驻英代办。直至1971年10月25日,英国在联大表决中国代表权问题中投票支持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驱逐台湾当局,扫除了中英关系正常化中的第一个主要障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上海公报》。在此之后,中英两国终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英两国经过一年多艰苦复杂的谈判,于1972年3月13日,签署了建交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英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同意即日撤销其在台湾淡水的官方代表机构,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宣布与中国建交同日,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霍姆在下院对英中关系正常化专门作了说明。霍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北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在开罗和波茨坦都主张应将台湾归还中国。这个主张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我们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应当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