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98

第98章 饮食轶事,苏曼殊贪嘴丢性命(2)

夹沙肉

相传三国时,曹军围困住了驻兵新野的刘备。军师诸葛亮设计火烧新野,为刘备解了围。樊城县令刘泌设宴庆功,刘备见席中有一威武少年,问其姓名,方知是县令刘泌的外孙寇封。上菜时,厨役不小心,将肉掉在地上,寇封随手拣起,转身丢入口中吃了下去。这一举动引起了刘备的注意。事后刘备问寇封:“见肉落地,随口吞食是何意也?”寇封回答说:“身为将吏,应时时垂怜百姓,粒米片肉来之不易,弃之可惜,士卒厨役,终日劳累,受之有余,偶尔过失,安忍呵斥。”寇封的美德使刘备深受感动并大为赞赏,遂收寇封为义子,改名为刘封。此事传至军中也使将士们为之感动。为了表示对刘封的尊敬,厨役们特别烹制了一道名为“夹沙肉”的菜肴,献给刘封。

“夹沙肉”是用猪肥膘肉、豆沙糖、鸡蛋清、玫瑰砂糖、淀粉、猪油等经过几道工序烹制而成,吃起来外酥里嫩,肉烂绵软,香甜可口,令人垂涎欲滴。

与四大美人相关的名菜

西施

西施故里有一种点心被称为“西施舌”。糕点师用吊浆技法,先用糯米粉制成水磨粉,然后再以糯米粉为包入枣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几种果料拌成的馅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压制成型,汤煮或油煎均可。这种点心特色颜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此外,还有一道以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制成的汤类,也被赐以“西施舌”的美名。相传唐玄宗东游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这道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可见此菜美味非同凡响。这道汤菜,汤汁腻滑,品质爽滑,味道鲜美,有“天下第一鲜”之称。

昭君

传说,当年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后不惯面食,于是厨师就将粉条和油面筋泡合在一起,用鸭汤煮,甚合昭君之意。后来人们便用粉条、面筋与肥鸭烹调成菜,又称之为“昭君鸭”,一直流传至今。

在西北地区,还流行一种以王昭君的名字命名的“昭君皮子”,是人们在夏日常吃的酿皮子,其做法是将面粉分离成淀粉和面筋,并以淀粉制成面条,面筋切成薄片,搭配并食,并辅以麻辣调料。吃起来酸辣凉爽,柔韧可口。

貂蝉

有一道有趣的菜叫“貂蝉豆腐”,又名“泥鳅钻豆腐”。它以泥鳅比喻奸滑的董卓,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钻入冷豆腐中,结果还是逃脱不了烹煮的命运。好似王允献貂蝉,巧使美人计一样。此菜豆腐洁白,味道鲜美带辣,汤汁腻香。

民间小吃中还有种“貂蝉汤圆”。传说王允请人在普通的汤圆中加了生姜和辣椒。董卓吃了这种洁白诱人、麻辣爽口、醇香宜人的汤圆后,头脑发胀,大汗淋漓,不觉自醉,被吕布乘隙杀了。

杨玉环

贵妃鸡这是上海名厨独创的一道菜肴。它是用肥嫩的母鸡作为主料,用葡萄酒作调料,成菜后酒香浓郁美味醉人,有“贵妃鸡”之意。

在西安还有一种“贵妃鸡”。它以鸡脯肉、葱末、料酒、蘑菇等为馅的饺子,形似饱满的麦穗,皮薄馅嫩,鲜美不腻。

张翰为美食辞官

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朝鲜,他们的国君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

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宋敦儒的《好事近·渔夫词》中,有这样的描写:“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葛长庚的《贺新郎》更有意思:“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鲈鱼,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张易之发明炙鹅鸭

在我国古代菜肴中,炙品是很多的。到了唐代,炙鹅、炙鸭的烤制更为精美,韩愈的“下箸已怜鹅炙羹,开笼不奈鸭媒娇”、白居易的“稷香简竹嫩,炙脆子鹅鲜”、陆龟蒙的“何须嗜鹅炙,岂在斟羊羹”等诗句都是对炙鹅的吟咏。

这里介绍的是张易之所创制的“炙鹅鸭”。据张篱(音啄)《朝野佥载》记述,在武则天建立大周政权之后(公元690年),张易之因受武则天宠爱,被任命为控鹤监,其弟张昌宗为秘书监。兄弟竞相豪侈。张易之特制一种大铁笼,将鹅或鸭关于笼内,笼中放一大盆木炭火,又在紧靠铁笼四壁的外面,放着盛有酱醋及各种调味汁的铜盆。鹅、鸭起初被火烘烤得既热又渴,不停地环绕铁笼走动,拼命地饮铜盆里的调味汁。时间一长,鹅、鸭被火烤得羽毛尽落而死,等到肉色变赤,就成了“明火暗味烤活鹅鸭”,滋味特别鲜美。

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早在1200多年前,京城长安已有活烤整只鹅、鸭的烹饪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与《齐民要术》所记载的南北朝以前将鹅、鸭分档取料烤炙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李白与安陆“翰林鸡”

“翰林鸡”,是楚北安陆市太白酒楼烹制的系列太白菜肴之一,此肴得名,是取李白曾供翰林职之意。其制作系用整鸡首先腌渍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后去骨切块,上盘整理成原鸡形。另以蛋黄糕雕刻“翰林鸡”三字,置鸡首前,并以鸡汤、磨菇入味和以若干小虾球点缀,经复蒸烹制成。可谓制工精细,造形生动,形神兼备,质佳味美。

据有关史籍记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自26岁出川入楚,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春来到安陆。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李白寓居安陆时,结交了不少名人,并以“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而著名。传说他饱览古泽楚风后,常豪饮高歌,语惊四座,其才华深受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安陆人)的赏识,次年并将自己的孙女嫁予李白。“涢水波于酒,碧山俏作诗”。李白十年酒隐安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李白平素嗜酒佐食之物,最喜食鸡、鸭、鹅、鱼及蔬果菜肴,也吃牛、羊肉和野味,唯独不食猪肉。友人素知诗人生活癖好,故常以鸡、鸭、鹅等作菜佐酒助兴。在众多酒肴中,李白对“烹鸡”最感兴趣。这在后来李白出游离开安陆,当他接到朝廷诏令时,还回想过烹鸡的美味,曾作诗曰:“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嘻笑牵人衣。”由此流露出诗人功名即在眼前,兴高彩烈,志得意满,而痛饮白酒,笑尝烹鸡的得意情景,不久李白便入京任翰林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