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97

第97章 饮食轶事,苏曼殊贪嘴丢性命(1)

汉代名肴“五侯鲭”

“五侯鲭”是汉代名肴。它之所以有名,与汉代的五侯和一个名叫楼护的人有很大关系。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载:“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护乃合以为鲭。世称五侯鲭。以为奇味焉。”裴启《裴子语林》也有类似记载:“娄护,字君卿,历游五侯之门。每旦,五侯家各遗饷之。君卿口厌滋味,乃试合五侯所饷之鲭而食甚美。世所谓五侯鲭,君卿所致。”

汉成帝时,封他五个舅舅为侯,他们分别是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史称“一日五侯”。据宋代的《太平广记》采摘《语林》《世说》《西京杂记》等记载,王氏五人,同日封侯,可他们之间互有矛盾,各不相让,以致各家的宾客之间也不好随意来往。唯有楼护这个人,知识渊博,善于言辞,常去各家进行调解,五侯都很喜欢他,纷纷送给他新奇的食品。娄护把五侯送给他的食物调和在一起,结果成了难得的美味,人们称之为“五侯鲭”。“鲭”就是用鱼和肉及山珍海味烹制的“杂烩”。“五侯鲭”世代沿袭,是中国大杂烩菜的始祖,现流传全国的“烩全家福”、“烩三鲜”和福建名菜“佛跳墙”等,都是由它演变发展而来。

北魏贾思勰认为“五侯鲭”是一种鱼和肉的杂烩。这种说法与唐代的《语林》中“乃试合五侯所饷之鲭而食”的记载十分吻合,体现出它是“集五家之众长”的佳肴。不过,明代杨慎在《异鱼图赞》中说:“江有青鱼,其色正青,泔以为酢,曰‘五侯鲭’。”“泔”一般指米泔,但还有作烹和之意解释的。“酢”即古“醋”字。按这种记载,“五侯鲭”的原料是青鱼,用醋烹制而成。

和三国有关的美馔

貂婵豆腐

这是以美女貂婵的名字命名的一道佳肴,又名“汉宫藏娇”,也叫“泥鳅钻豆腐”,是民间的传统风味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许多地方都有制作,尤以河南周口地区的民间制作最为出名。

将排除掉脏物的小泥鳅和整块豆腐放入砂锅中,倒入凉排骨汤,加入各种佐料水煮,泥鳅被热气所逼钻入豆腐中躲藏,待到汤沸即被全部烫死在豆腐中,然后改小火烹成。这道菜以洁白的豆腐形容貂婵之纯洁,以细滑的泥鳅比喻董卓之奸滑。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便钻入冷豆腐中,但仍逃脱不了被烹煮的命运。就好像王允献貂婵,巧使美人计一样。

“貂婵豆腐”不仅汤清见底,鲜嫩可口,还很有营养。泥鳅所含蛋白质、脂肪、钙、磷及维生素等成分,均超过一般鱼类的含量,且肉质细嫩鲜美,有解毒收痔之功,被誉为“水中人参”。豆腐营养丰富,美中不足的是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中的蛋氨酸含量较少,而鱼类含量却非常丰富,二者合起来吃恰恰是营养上的好搭档。

荷叶粉蒸肉

这道菜相传与关羽的部将周仓有关。周仓手脚上长满了厚厚的茸毛,叫飞毛。这层飞毛令他脚下生风,能与关羽的赤兔马并行,饭菜一熟抓起来就吃,从不怕烫。时间一长,关羽对周仓有了芥蒂,怕他变心,不利自己。一天晚上,关羽特地与周仓同床睡觉。第二天,关羽对周仓说:“你手脚上的毛刺得我一夜不能入睡。”周仓对关羽忠心耿耿,便用刀把手脚上的毛刮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周仓不仅不能用手抓热饭菜,而且总追不上关羽。一次出征途中,面对热气腾腾的饭菜,周仓无法下手,关羽让他用荷叶把饭菜包起来,边走边吃,抄近路赶上队伍。谁知,熟肉热饭经荷叶一裹,散发出一股特有的芳香。经过一代代厨师的不断改进,美味的“荷叶粉蒸肉”诞生了。

荷叶粉蒸肉是用猪五花肉、大米粉,调入各种作料外裹鲜荷叶蒸制而成,肉酥味浓,米粉香糯,油而不腻,风味别致,是老幼皆喜的一道美食。

将军过桥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夺取了襄阳,又出动大军直取江陵,想一举消灭刘备。刘备被曹兵追至当阳,命张飞断后。张飞令军士在当阳桥后的树林里砍下一些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里往来奔跑,卷起漫天尘土。张飞独自一人在桥上横矛立马,怒视以待。待曹兵追近,张飞一声大喝,犹如晴天霹雳,吓得曹兵目瞪口呆。曹操见树林中尘土飞扬,恐有伏兵,急令军士撤退。曹兵撤走后,当地百姓闻知张飞在此,便献上烹好的鱼让他充饥。张飞饥不择食,连声称好。问其菜名,一老者想了想说:“鱼因将军来,菜为将军吃,当阳桥上一声吼,吓退曹兵百万兵,就叫它‘将军过桥’吧!”

将军过桥,又叫“墨鱼两吃”,是用墨鱼、鸡蛋清、水发玉兰片、黑木耳、鸡汤及多种调味料烹制而成。此菜鱼片细嫩,鱼肠香软,汤羹浓鲜,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即能佐酒又可佐餐。

馒头

馒头,是我国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主食。原指有馅的为馒头,现北方地区称有馅的为包子,无馅的为馒头;南方一些地区则将有馅的、无馅的统称为“馒头”。

馒头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制作和食用历史了。据《雅州府志》记载:公元223年(建兴三年)9月,诸葛亮为扩充蜀国势力,亲率大军南征擒孟获,在引军返回成都途中行至泸水,但见上空阴霾密布,江水汹涌异常。眼看大军被阻隔江岸,诸葛亮十分焦急,当即询问孟获,孟获告知:“此水有猖神作祸,经常兴妖作怪,常致舟翻人亡,水中瘴气过重,且含有毒物质,触水致死者颇多。”孟获还告诉诸葛亮:“可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用黑牛、白羊各一头祭之,自然风平浪息。”但诸葛亮不愿随意杀人,熟思良久,想出一计,遂命随军行厨宰杀牛马,剁肉为泥,包在白面团中,做成人头形状的大馍,投掷水中,以祭鬼神。次日天明,果然云开雾散,江水平和,蜀军安然渡过泸水。

从此,这种“馍头”被视为高贵食品。宋高承撰《事物纪源》中记载:“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南征将渡泸水,土俗人首祭神,亮令杂用牛、羊、豕肉包之,以面象人头代之……馒头名始此。”因我国古代称南方各族为“蛮”,这种人头形状的大馍便被称为“蛮头”。《七修类稿》中曰:“本名蛮头,音传讹为馒头。”

新野板面

新野板面滋味鲜美、形态独具、口感耐嚼,在豫西南和鄂西北一带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传三国时,刘备为恢复汉室与关羽、张飞屯兵新野。张飞因力猛食量大,对厨师烹制的光滑细软的面条很不满足。为了适应其口味,厨师反复琢磨,终于摸索出这种“板面条”。张飞尝后,连连称赞,遂常食此品。

制作新野板面有三大关键:板面要做好,臊子要质高,配菜要精细。其中板面的制作非常有趣。将面和好饧好后,用力揉盘,搓成长条,揪成50克大小的剂,搓成小条,抹上油,一层层排在案上,撒上面扑,用手按扁,擀平,左右手各捏一端,拉长后再折合回来,一手捏住,一手用小擀杖插入另一端,在案板上伸展摔打,拉成宽窄均匀、筋柔透明的面片。如果吃圆条,可将小剂搓圆,反复折合摔提,便可制出粗如香柱的“一窝丝”。若将小剂按扁,擀平,撒上面扑,再卷成圆条拉摔,可制成“空心面”。

水烧开后,将面下入,两滚后加入白菜或菠菜,热后一齐捞在碗内,浇上羊肉臊子,撒上香菜、蒜苗即可。端起碗来,面条光润,油珠漂浮,汤红菜绿,辣香利口,令人食欲大开。

徐公丸子

山东聊城东关原有一座“庙上庙”,是个二层楼阁,下供关公,上供徐庶。

相传徐庶曾任聊城知县。东汉末年,曹操任东郡太守,为称霸天下到处网罗人才。当他听说属下的聊城知县徐庶是当世奇才时,便以巡视为由莅临聊城,打算拉拢结交徐庶。徐庶对曹操的为人很反感,无论曹操言谈多么热情,徐庶都淡然处之,毫无苟和之意。在为曹操送行时,根据徐庶的安排,厨师特意将丸子做成扁形的。曹操见后问:“丸子应该是圆的,为何做成扁的?你们聊城人真怪啊!”话外之意是讽刺徐庶性情古怪和不识抬举。徐庶则正色道:“丸子虽扁,风味犹存。”他以丸子自喻,说明自己表面上可以迁就、屈服于曹操,但内心却坚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决不与之同流合污!

从此以后,徐庶用以自喻的“扁丸子”被后人称为“徐公丸子”。

曹操鸡

“曹操鸡”是一道历史名菜。

曹操统一北方后,亲率大军南下与孙吴交战,行至庐州(今安徽合肥)时,因操劳过度,加之头痛病发作而卧床不起,只得在逍遥津暂作休息。

一个庐州人献上“秘方”,随行军厨根据“秘方”,捉来一只斤半大小的当地仔鸡,配以中药和好酒卤制后献给曹操吃。曹操食后甚感美味无比,不觉食欲陡增,竟一口气吃下了大半只鸡。厨师又连做了三次,曹操都吃了个精光,身体很快就恢复了健康。此后,常让厨师烹制此鸡,还夸赞说:“真乃美味逍遥鸡也。”此菜很快在合肥地区流传开来,并被冠以“曹操鸡”的美名,也有人称之为“逍遥鸡”。

“曹操鸡”的制作方法是:取当地产一公斤左右的母鸡,洗净去内脏后挂阴凉处风干,抹上蜂蜜晾干后用素油炸至金黄色捞起,放入天麻、杜仲、古井贡酒、香菇、冬笋、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葱姜等18种开胃健身的辅料汤中卤煮,再焖5小时左右即成。成菜皮脆油亮、造型美观、香气浓郁,吃起来骨酥肉烂、味道鲜美、余香满口,而且营养丰富、有食疗健体之功。当年,香港船王包玉刚吃过“曹操鸡”后曾写下“名不虚传,堪称一绝”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