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45

第45章 传奇原料,蚱蜢作食美味多(3)

据研究,黄豆蛋白质含量虽高,但由于它存在着胰蛋白酶抑制剂,使它的营养价值受到限制,所以人们提倡食用豆制品。黄豆在发芽过程中,这类物质大部分被降解破坏。黄豆芽的蛋白质利用率较黄豆要提高10%左右,另外,黄豆中含有的不能被人体吸收又易引起腹胀的棉籽糖、鼠李糖、水苏糖等寡糖,在发芽过程中急剧下降乃至全部消失,这就避免了吃黄豆后腹胀现象的发生。黄豆在发芽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更多的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元素被释放出来,这又增加了黄豆中矿物质的人体利用率。黄豆发芽后,除维生素C外,胡萝卜素可增加1~2倍,维生素B2增加2~4倍,尼克酸增加2倍多,叶酸成倍增加。豆芽中还含有一种叫硝基磷酸酶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有效地抗癫痫和减少癫痫发作。

豆芽中含有一种干扰素诱生剂,能诱生干扰素,增加体内抗病毒、抗癌肿的能力。与黄豆一样,黄豆芽也有利尿解毒之效。如因热症致口干舌焦,咽喉疼痛,或是干咳黄痰,两肋刺痛,小便少而金黄、大便不畅,不妨买500~1000克黄豆芽,加入一旧陈皮,用多量的水,猛火煎4~5小时后饮用,能起到清肺热、除黄痰、利小便、滋润内脏之功。

蚱蜢:可食可药的美味

庄子语“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之谓“夏虫”,蚱蜢当为其一。其春生秋灭,应节适候、草木葱茏时,孵化、跳跃、飞腾、交配、产卵,凉风一起,即奄然僵仆,或为禽兽吞食,或则形解化泥。

蚱蜢,又名蚂蚱、蝗虫。《诗经》时代,被称为“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因产卵多,人们以之为比兴,寓意多子。

蚱蜢属农业害虫,头呈三角形,善跳跃,常生活在田陇间,吃食稻叶。宋朝杨万里《题山庄草虫扇》诗云:“风生蚱蜢怒须头,纨扇团圆璧月流。”蚱蜢产卵极多,有生命爆发的周期,气候条件适宜,孵化成虫甚众,为寻觅食源,结群迁徙。昔日蚱蜢成灾时,遮天蔽野,一旦过境,禾苗果蔬,顷刻食尽,造成天下饥荒。

我国哈尼族有专门吃蚱蜢的节日,民间称“捉蚱蜢节”,目的是消除虫害。当地人捉到蚱蜢后,先把蚱蜢撕成头、腿、耳和翅膀各一份,再用木棍或竹片夹起来,插在田边、地头,用以威吓那些还没有被捉到的蚱蜢,使它们不敢再危害庄稼,最后把这些撕碎的蚱蜢收拢起来,回家作菜。

蚱蜢为药食两用昆虫,能入药供食用的主要有两种,即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这两种蚱蜢营养丰富,肉质松软、鲜嫩,味美如虾。蚱蜢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昆虫激素等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B、C和磷、钙、铁、锌、锰等微量元素,不但美味佳肴,还是治病良药,有健脾消食,祛风止咳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蚱蜢单用或配伍使用能治疗多种疾病,如防治破伤风、小儿惊风、发热、平喘、痧胀、鸬鹚瘟、冻疮、气管炎和心脑血管疾病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餐桌上已由鸡鸭鱼肉等传统型转为绿色野味型,蚱蜢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在香港等地具有“飞虾”的美称,是各国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国还举行“昆虫宴”招待贵宾,其中就有蚱蜢。据报导,有些肥胖和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目前多趋于食用昆虫,意欲达到减肥祛病之目的。随之而来的有些国家和地区都相应的兴起昆虫食品。用昆虫做菜,或制成罐头、饼干、雪糕等食品,十分畅销。

附:食疗药方

茴香炒飞蝗:蝗虫30g,小茴香6g。一同放入食油中翻炒,待熟时加食盐少许炒匀。

本方用蝗虫健脾消食,小茴香理气健胃。用于脾虚气滞,脘腹满闷胀痛,饮食减少等。

蚱蜢散:蝗虫焙燥,研末。每次服3g,一日3次。

《救生苦海》用酒送服本品,治疗破伤风;《本草纲目拾遗》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皆取本品止痉挛,息内风。但均属治标(缓解症状)之法,宜与治本对因的药物配用。

蚱蜢钩藤汤:蝗虫10只,钩藤15g、薄荷叶10g。加水煎服。

源于《百草镜》。本方取蝗虫、钩藤息风止痉,薄荷叶疏散风热。用于惊风发热,抽搐痉挛。

蚱蜢汤:蝗虫30只,加水煎汤,分3次服。

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本方专取蝗虫止咳降逆,平喘。用于百日咳,咳嗽气急,连连不已。亦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等。

墨斗鱼:食疗佳品

墨斗鱼即墨鱼,又称乌贼。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海洋奉献给人类一味美食和良药。食用宜炒、蒸、煮、炖,还可捶烂制成圆溜、雪白、鲜味的墨斗丸,是鱼丸中的上品,烹汤的佳料。

墨斗鱼为何又称乌贼鱼?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一年南巡到海边,和众随从都被黄海的美景迷住。一太监观赏得乐不可支,竟将一只装有文房四宝和奏章的白绸袋子丢失在海滩上。天长日久,袋子受大海之滋润,得天地之精英,变为一个小精灵。袋身变成雪白的肉体,两根袋带变成两条腕须,袋内的墨裹在肉体中的墨囊内。小精灵生活在海里,神出鬼没,一遇强敌,即鼓腹喷出墨汁把水搅黑,趁机逃之夭夭。小精灵喷射墨汁,行动神速如贼,故后人又称墨鱼为“乌贼”。

墨鱼不但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佳肴,也是一种良药。中医研究,墨鱼味甘咸、性平,入肝肾二经,有滋肝肾、补血脉、利胎产、调经带、疗疝瘕之功。墨鱼壳,中药叫“海螵蛸”,是一味制酸、止血、收敛之常用中药。墨鱼全身都是宝,具有良好食疗作用。

菊花:轻身,耐老,延年

关于菊花,《埤雅》有记载:“菊本作鞠,以鞠躬也,花事至此而穷尽也。”

古时食菊的最早记录,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苏东坡也有《后杞菊赋》:“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可见苏东坡食菊,不光食苗食叶食花,冬天还要食根。

菊花其实有观赏菊与食用菊之分。《抱朴子》称食用菊为“真菊”:“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也。而根茎花实异名者或无效者,故由不得真菊。”晋时,陶弘景就曾曰:“一种茎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

早时食菊花,揉以玉英,纳以朱唇,也就是生嚼。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有三种食菊方法。“紫英菊”:“春采苗叶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金饭”:“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和少许焯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以明目延龄。苟得南阳甘谷水煮之,尤佳也。”“菊苗煎”:“采苗汤瀹,用甘草水调山药粉煎之以油,爽然有楚畹之风。”

到了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记油煎法和凉拌法:“甘菊花春夏旺苗,嫩头采来汤焯,如法食之,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炸,其香美佳甚。”《遵生八笺》中还有“菊苗粥”做法:“用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之清目宁心。”清代,朱彝尊有菊花饼法:“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吃菊花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广东小榄。《岭南杂记》:“小榄之菊花饼,中含菊花,较之杏仁饼尤为美味。菊花肉丸风味亦殊不俗,非他处所可比拟者也。”小榄在广东香山,即今之中山县,历代有六十年一度菊花会之俗,据说源于南宋。菊花会的内容,是赏菊与餐菊。据聂凤乔先生记小榄之菊花会,家家都要采清晨带露的清新菊花瓣,随采随用,以求其鲜。其餐菊名食,是指菊花肉与菊花鱼。

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中,把甘菊花列入上品,说它“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因此有长生药之说。

古人还告知,真菊可轻身延年,野菊却非但不能长寿,还会“泄人”。《牧竖闲谈》中就说:“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何谓真菊?据聂凤乔先生研究,今之菊花脑,有可能就是当年之甘菊。

菊花脑,眼下只在南京附近有所种植,别名“菊花郎”、“菊花头”、“菊花菜”。宋时僧人道潜有《和子瞻饭别诗》,诗中“葵心菊脑厌甘凉”,菊脑就是菊花脑之嫩梢。据传当年太平天国太平军被困天京时,弹尽粮绝,军民曾以此菊花脑度荒,因此而南京人世世代代都吃它。菊花脑叶小、茎短、开黄花。宋代时,菊花脑在南方食用较广。至今,在南京菜市上还能见到。

奶酪:乳品中的“黄金”

奶酪是牛奶经浓缩、发酵而成的奶制品,它基本上排除了牛奶中大量的水分,保留了其中营养价值极高的精华部分,被誉为乳品中的“黄金”。每公斤奶酪制品浓缩了10公斤牛奶的蛋白质、钙和磷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独特的发酵工艺,使蛋白质的吸收率达到了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