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41

第41章 美食名家,袁枚为豆腐折腰(4)

李渔存钱为吃蟹

螃蟹,又称河蟹,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青睐。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庖人》:“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吕忱《字林》曰:“胥,蟹酱也。”东汉郭宪撰的《汉武洞冥记》卷三有:“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

隋炀帝以蟹为食品第一。《清异录》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

古人以吃蟹为雅事。有诗云:“海棠花气静入闱,此夜庭前紫蟹肥。玉笋苏汤轻盥罢,笑看蝴蝶满盘飞。”说的是秋夜与美人一起吃蟹,但见那堂前花影,盘中肥蟹;海棠香气习习,美人言笑晏晏,富贵还透着有文化,优雅中又有隐隐的风月,正是吃蟹的最高境界,令人悠然神往。

宋元时期流行吃“洗手蟹”,系以盐、酒、橙皮、花椒等调料腌渍而成。朱彝尊《食宪鸿秘》记载“蟹丸”食谱。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载:“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

自古爱蟹者极多,人称“蟹仙”的,独李渔一人。李渔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名杰出的小说家和美学家。相传,他对螃蟹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每年螃蟹即将上市的时候,他就开始存钱,用来买蟹,呼作“买命钱”。同时,命家人“涤瓮酿酒”,糟曰“蟹糟”,酒曰“蟹酿”,瓮曰“蟹瓮”。他把九月和十月称做“蟹月”,有一个丫环专门负责烹蟹,他也给人家改名为“蟹奴”。此外,他还专门作文一篇,详述螃蟹的鲜味制法,就连从缸内取蟹时的规矩都说得一清二楚。

李渔说:“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食之……入于口中实属鲜嫩细腻”“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因此,素有“螃蟹上席百味淡”的美称。

郑板桥落入狗肉圈套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当年郑板桥的字画出名后,来向他求字画的人络绎不绝,不少人分文不给,这让他不胜其烦。到底是郑板桥,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直书“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并附有坦白的说明:“凡送礼物食物,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送,未必即弟子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即他的字画是明码标价卖的,他要靠此维持生计。“任他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即交情归交情,要字画,出钱买。

不过,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买到他的字画。一次,一个富有的盐商找到他,出银子一百两,请他写一幅字,但郑板桥看不上此人,硬是不为这笔白花花的银子所动。这盐商只好怏怏而去,另想法子。

郑板桥爱吃狗肉众所周知。一天,他外出游玩,傍晚回家的路上,忽然闻到了狗肉的香味,这让他不由自主地朝狗肉飘香的地方走去。原来这香气是从一所茅草屋子飘出的,他信步走了进去。见到主人,他自我介绍,说明来意:“我是郑板桥,闻到狗肉香,就冒然进来了。不知这家主人,可否给我吃上一点?冒昧,冒昧。”主人一听,喜上眉头,连声说:“久闻大名,请还怕请不来呢,现在你来赏光,实在是不胜荣幸。”说罢,就请郑板桥吃狗肉,直吃得郑板桥心满意足。吃罢,主人请郑板桥到书房喝茶叙话,只见四壁所挂,皆名人书画,书案之上,琳琅满轴,纸墨齐备。此情此景,让郑板桥觉得这家主人很有品位,与自己是同好之人,于是说道:“受了你一通美味的招待,心里不胜感激,就让我写上几幅字,聊表心意。”话一说完,郑板桥立马拿起笔来,一阵狂书,直到手腕子都累了,方才罢手告别而去。

过了不久,郑板桥偶然去盐商家,让他大为惊讶的是,他那次的茅屋所写,如今竟然尽挂盐商房中。他忙问这是怎么回事,盐商据实以告,并且叫来一个仆人让郑板桥相认:“先生见过他吧。”郑板桥一看,原来此人就是给他狗肉吃的人。这时郑板桥才明白,虽然曾拒绝为盐商写字,但最终还是落入了人家的狗肉圈套。

左宗棠爱吃鸡

如今,像“左宗棠鸡”这样直接以湘籍人名命名、又得以广泛持续流传的湘菜寥寥无几。这道菜不仅很多中国人知道,外国不少中餐馆也以“左宗棠鸡”揽客。可以说它是最早漂洋过海扎了根的湘菜。

“左宗棠鸡”因左宗棠而兴。左出生在湘阴县,清末著名将领,曾任浙江巡抚、陕甘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等职。左宗棠一生爱吃鸡,喜欢把鸡炸得香酥酥的吃。每次带兵打了胜仗,他都要烹鸡犒劳三军。因为他率部收复新疆名震海内外,左宗棠由此成为在西方有影响力和威慑力的中国人,“左宗棠鸡”也就成了中国菜的代表菜。

与“左宗棠鸡”的做法相似的还有“灌汤鱼丸”,也是左宗棠喜欢吃的。取鱼肉去刺,打成鱼茸灌汤挤成鱼丸一炸,再放花生米、干椒一酥成“灌汤鱼丸”,外焦内嫩,是道下酒好菜。

左宗棠对家乡饮食情有独钟。在未入官时,一次,左宗棠由家步行进省应试,腹饥就餐于息机园柳德芳汤圆店,饱食一顿汤圆后,感觉味鲜香甜,余兴遐思,环顾店堂,虽座无虚席,却四壁空空,顿感文化味不足,连称可惜!不经意中被机灵的老板听见,连忙施礼求字,左宗棠见柳情怀恳切,欣然应诺,当即挥毫写下“枵腹而来,君休问价;从心所欲,我亦垂涎”的楹联相赠。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要从江浙一带筹集粮草,由于路途远,路上一走就是几个月,为了保证车夫们的营养,他给胡雪岩的马队出了一个保证路上营养的好主意,采取晒的办法将“营养”带在马车上:鸭子清炖好后,将大白布浸入汤中,鸭子肉晒干。路上饿了,取一段大白布浸入水中下干鸭子肉,用碳火一煮,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这清炖鸭子成了最美味的充饥营养品。而大白布到新疆一洗又成为士兵们缝制新衣的好布料,一举两得。

和湘菜名菜东安子鸡相反,左宗棠鸡的质量标准是强调酥香。要做好这道菜不容易。选料严,制作精。要求选用未下蛋的土鸡,鸡块去骨,经过腌制,旺火过油,复合调味,成菜色金黄,外焦酥,内鲜嫩,味多样。集酸、甜、脆、辣、鲜香于一体,典型的湘菜特色。

最会吃的美食家张岱

张岱(公元1597—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为著名散文家、史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所处时期为明末清初时期。

明中叶以后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不但货物种类繁多,且谷布丝棉、盐糖茶酒等日用消费品的比重上升,以致交换的领域,从地方市场走向跨区域市场,甚至远达海外。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提高了城镇生活的水平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则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以致饮食消费尤其惊人。于是富豪之家的穷奢极欲,文人雅士的精究饮食形成风气,集两者之大成的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里,用了不少篇幅忆述了自家的饮食生活和饮食品。

自称“越中‘好吃’的人没有超过我的”张岱,喜欢吃各地的特产,但是不合时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比如:“北京的一定要吃苹婆果、马牙松;山东的一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一定要吃福橘、福橘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的一定要吃青根、丰城脯;山西的一定要吃天花菜;苏州的一定要吃带骨鲍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的一定要吃马交鱼脯、陶庄黄雀;南京的一定要吃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楂糖;杭州的一定要吃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橘;萧山的一定要吃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诸暨(今浙江诸暨)的一定要吃香狸、樱桃、虎栗;临海的一定要吃枕头瓜;台州的一定要吃瓦楞蚶、江瑶柱;浦江的一定要吃火肉;东阳的一定要吃南枣;山阴的一定要吃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鱼、鲥鱼。”而且不管多远,只要是自己想吃,就不惜时间去品尝,如不一一弄到手,绝不善罢甘休。

而且,张岱善于吃蟹,他认为食物不加盐、醋的,够滋味的就是河蟹。河蟹到十月时更加肥大,连蟹足都有很多肉。尤其足壳里面的蟹黄、蟹膏厚实而实惠。因此,他每年一到十月时节,就与友人举行吃蟹会,所搭配的菜色,则是肥腊鸭、牛乳酪等,在蔬菜、果品上则搭配兵坑笋、谢橘、风栗、风菱,饮品上则是兰雪茶。

博学多才的美食家纪晓岚

纪晓岚(公元1724~1805年),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曾经担任过《四库全书》总纂官(即总编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学者。他一生步履遍及华北、西南、西北,见多识广,学问渊博。纪晓岚由于长期担任清廷高级官吏,出入皇室及显贵之门,门生旧友遍天下,所以得以品尝各种山珍海味、名肴佳馔、奇瓜异果、香茗陈醪(即好酒的意思),对饮食有独特见解,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纪晓岚在新疆时,品尝了许多珍奇的新疆肉食,如吃了骡肉后,感到其肉“肥脆可爱”。吃了北疆大漠中的独峰野骆驼,感到其峰肉切小块后烧了吃“极肥美”。他还吃了许多新疆盛产的水果,认为葡萄当以吐鲁番所产的为最佳,甜瓜当以哈密所产的为最好(即哈密瓜),指出北京人把绿色葡萄看成是最上乘的葡萄不妥,其实“绿色乃微熟,不能甚甘;渐熟则黄,再熟则红,熟十分则紫,甘亦十分矣”,这是有道理的。

纪晓岚还和哈密王苏来满讨论了种哈密瓜的诀窍和技术,问哈密王为什么在北京种哈密瓜不香甜的原因:“在北京种哈密瓜,第一年时形状和味道没怎么改变;第二年时,味道就改变了,形状虽然变化不大,但也和原来不同了;到第三年时则形状和味道全改变了。”是不是因为地气不同的缘故?哈密王认为是哈密地区不下雨,温泉甘醇的原因,所以瓜味浓厚。放到内地种植,形味虽然会有变化,主要是因为“养籽不得法”,即培养处理种子欠妥的缘故。

纪晓岚在贵州时,得知苗人部落酋长以寄生在兰花中、吃兰花芯长大的一种类似蜈蚣的虫子为美食。具体的做法是:捉住这种虫子后,放少许盐末,把它放在酒杯之中,用盖盖住,即化为水,用它代醋。功用是能使齿颊留香,半日不散。但遗憾的是,纪晓岚自己说当时没有问那种昆虫的名字叫什么,而使后人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