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29

第29章 民风食俗,无辣子吃不饱(3)

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米酒是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也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辣白菜是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备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基诺人的独特美宴

基诺人世代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里,主食大米、玉米。除了家里种养的蔬菜、家禽,广阔的森林还为他们提供了获取山珍野味的良好条件,妇女劳动之余都兼及采集。

基诺族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汉炒、傣蘸、基诺舂”,意思就是说汉族的菜喜欢炒着吃,傣族的菜喜欢蘸着调料吃,而基诺族的菜则以舂凉拌为主。常用的佐料有辣子、香茅草、荆芥、姜叶、野八角、大薄荷等。有许多鲜为人知、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的怪诞的菜谱,如“剁生”、“蝌蚪拌臭菜”、“香蕉叶蒸螃蟹”、“松鼠肉干汤”、“酸烩蚂蚁蛋”等。

“剁生”,是将鲜肉剁成碎末,拌上盐、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反复搅拌、捏匀,直至肉呈白色便可食用;“蝌蚪拌臭菜”是将幼小的蝌蚪捞起,洗干净,用开水烫一下,拌上调料后食用。其味闻起来臭似云南昭通的臭豆腐,吃起来却细嫩软滑、清凉爽口,余味无穷;“松鼠肉干汤”是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里火塘边上,用烟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坏,食用时切片烹汤,其味鲜而不腻;基诺族地区多蚂蚁,但这里的蚂蚁与众不同。它们不是生活在地下,而是栖息在树上。蚁蛋也非常大,如同绿豆粒般。蚂蚁产蛋后,即将蛋装进一个悬挂在树上的口袋似的囊包里,这种囊包很大,有的竟达5公斤。每年农历三、四、五月间,是蚂蚁产蛋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基诺人便要外出寻找这种囊包,用刀砍开,将一粒粒蚁蛋取出,用带有酸味的佐料调拌即可食用。这就是“酸烩蚂蚁蛋”,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入口一咬,还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

基诺人做饭就餐均在竹楼二层的火塘周围进行,有一定的礼节和讲究。吃饭时全家人按顺序在火塘旁围蔑桌而坐,家长正对火塘,客人靠火塘而坐。给客人盛饭要少盛勤添。一般不兴给客人夹菜,因为他们认为若给客人夹菜,就好像意味着吃完夹的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他们认为人有人魂,鬼有鬼魂,谷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饭时甑子里的饭不能盛尽,哪怕肚子没有吃饱也要留一些,否则,甑子空着,谷魂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人也就没饭吃了。

别具特色的纳西食俗

纳西族原是我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地势高峻、山川雄伟、峰奇谷秀、物产丰富。

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先进文化的民族,其烹调技艺,既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纳西族日食三餐,早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的特色饮食,当地有“丽江粑粑合庆酒”的说法。丽江粑粑油腻香脆,吃时佐以炒洋芋或白菜汤,有时也吃酥油茶、奶渣及糌粑。午餐和晚餐常有一两道炒菜或咸菜,爱吃牛肉汤锅和千巴。每家都会腌制酱菜、豆豌和卤腐,嗜好酸辣。肉食以猪为主,兼及牛羊、鸡鸭和野味,腌制的“琵琶猪”远近闻名,可存放十余年不变质。纳西族居住的坝区和大研镇均具有相当高的烹调技术。请客一般都用“八大碗”、“三碟水”待客。常吃杂锅菜。还有“清蒸虫草鸭”、“天麻贝母鸡”、“猪血米灌肠”、“雪莲花拼盘”、“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吹肝”等名菜。此外其器皿亦有特色,如钢制的锅、盆、瓢、勺、杯、壶以及镶银木碗,都有古色古香之美。

泸沽湖和盐源一带的纳西人,晨起之后,当喇嘛的男子诵经,主妇做饭,老年男子打酥油茶。他们喜欢饭前先饮茶,一般每人一杯,老人可多饮几杯;饮茶的同时,吃些玉米炒面或青稞炒面,有的吃几个土豆。稗子或玉米饭煮熟后,全家人围在火塘前就餐。主妇先给年长的老人盛饭,再接辈份每人一碗,把菜盖在饭上或每人一份,由主妇均匀分配。饭量大的成员,可以再添饭菜。但吃好的食品,基本上按入头平均分配,辈份、年龄最小的,可多得一些。

纳西族的饮食风情多受东巴教的影响。他们禁食马、狗、猫、蛙,朔日和望日不得杀生,日蚀和月蚀时不许吃饭。烹茶时不可以水溅火塘,大年初一早餐禁荤,家有属猪的人,猪日不得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