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性格决定命运:论幼儿领导性格的培养
11886200000018

第18章 幼儿自我控制的培养(3)

在孩子们的指引下,我终于发现了藏身在石洞旁的小刺猬。就这样,我们把小刺猬带回了教室,展开了关于认识“刺猬”的生成活动。家云是个调皮的男孩,平时略有欺负人的行为,每天都会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小刺猬来到班上后,他自然是经常簇拥在小刺猬旁的一个。开始,家云除了用眼睛观察这个新奇的动物,还要忍不住去碰碰它,他用小手去摸小刺猬的身体,然后赶紧缩回来,说:“啊,原来小刺猬的刺不是很硬的,有点软。”渐渐地,孩子们都知道小刺猬胆子小,怕吵闹,遇到有东西靠近时,会变成一个刺球来保护自己。经过全班集体讨论,我们一致决定要照顾好小刺猬,管住自己的小手,不去碰、不去摸、更不去伤害它。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看到家云和另一小朋友蹲在装小刺猬的纸箱旁,手伸到了纸箱里面。我走过去,想提醒家云不要去影响小刺猬休息。走近了,我清楚地看到他手里竟然拿着一把美工剪刀!“你看,剪掉一点点了”“你说它会不会痛啊?”“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不痛呢,再试试看。”家云这样回答。我听了非常生气,但我忍住了,说:“我觉得小刺猬很痛的,它都缩成一团了,你们认为呢?”“我也觉得它肯定会痛的。”另一小朋友点了点头。“家云,你说小刺猬害怕别人欺负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它会变成刺球。”家云见到我发现了,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他低下了头。“那你说它受到欺负和伤害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它会痛的……老师,我不是故意的,其实我也很喜欢小刺猬的……我知道错了……”

原因分析

家云看到小刺猬,心存喜欢,以至于忍不住想去摸,这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当他多次总结经验,得知小刺猬不会反攻时,他便有了攻击性的行为,想出了用剪刀去剪小刺猬身上的刺的主意。这正如他以往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动机一样,我记得当他听到对方的哭声,他的眼神会变得跟打对方时不一样,略带有后悔的神色。说“老师,我错了……”他不懂得打人是错误的吗?当然不。那为什么要等“打”的结果出来了才会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呢?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的批评与引导都不起作用呢?这都源于他无法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即无法较好地控制自己。

教育反思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在日益增强,但还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他们还经常不能控制自己,行动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的自控行为很不稳定,随情景而变化,有时表现得好些,有时表现得差些。

严严转变记——一个孩子的“个案跟踪”

案例实录

严严,3岁,男孩,气质属于胆汁质,神经活动反应强而不稳定,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在与同伴游戏中经常出现争夺行为,不会谦让;对事物敏感,情绪强烈,动作敏捷,容易激动,好发脾气。针对这个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表现,我们制订的个案教育总目标是:能和同伴一起友好相处,不争抢玩具;体验分享才快乐的愉快情感,逐步增强自控能力,培养坚持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观察一:抢玩具

入园第一天,彦彦对幼儿园的环境十分感兴趣,一会儿到娃娃家烧饭,一会儿去“心情小屋”抱娃娃。过了一会儿,他又对过道里的“汽车城”产生了兴趣,看见孜孜小朋友在玩一辆玩具警车,跑过去二话不说就抢了汽车开始独自玩耍。孜孜小朋友“呜呜呜”哭着跑来告状,指着严严说:“老师,他抢我的汽车……”

原因分析

严严的争抢行为是因为他对玩具产生的兴趣和急于想玩的心理需求而导致的。这与婴幼儿缺乏交往意识和未形成良好的行为规则有关,他们往往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缺乏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表达能力,所以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处。

教育反思

1.小班幼儿的游戏主要以“平行游戏”为主,大多数男孩喜欢玩汽车,在“汽车城”中,应增添足量的汽车,满足多数男孩玩汽车的需求,从环境与材料提供上避免幼儿在游戏中的争抢行为。

2.通过故事《大家一起玩》,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互相谦让、不争抢玩具,逐步体验分享才快乐的愉快情感。

3.创设“汽车生病了”的游戏情景,激发严严做个“爱护玩具的好宝宝”,引导他学习礼貌用语并对孜孜说“对不起”。

观察二:打人

一天,严严看见振瑶和伟业在争抢玩具,就走过去打了伟业。离园的时候,班上的小朋友告诉严严的爸爸说:“今天,严严打了伟业。”伟业爸爸听了后火冒三丈,立即走到严严身旁,“啪”地打了严严一个耳光,严严放声大哭……

原因分析

从这个例子中看出严严有帮助同伴的良好意愿,但是缺乏帮助同伴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如果家长在家庭中习惯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和同伴有矛盾时,也会自然地学会用武力去解决问题。

教育反思

1.肯定彦彦想帮助同伴的愿望,改善彦彦与人交往的能力。我们用游戏和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教严严学习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商量和求助,引导他不打人,不骂人,学做“文明的好宝宝”。

2.重视家园共育,在教育方法上与家长达成共识。教师向彦彦的家长介绍了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要求他们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和激励严严;并强调对于胆汁质、外向型的孩子,家长不能采用偏激的教育方式,而应循循诱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观察三:破坏玩具

一天来园时,严严看到了贝贝妈妈送她来幼儿园时亲热的样子,他呆呆地望了很长时间。这天,他的情绪产生了很大变化:他走到娃娃家,用力撕扯玩具“妈妈”的衣服口袋。教师问他为什么将“妈妈”玩具撕坏,他说:“我不喜欢妈妈。”教师追问彦彦为什么,彦彦说:“因为妈妈不要我,她一直不陪我玩,我也不要她。”随后就将玩具“妈妈”扔在地上走开了。

原因分析

严严的行为使我感到,他在家庭中可能得不到他需要的关注和情感满足,未满足的需求使他看到贝贝和妈妈亲热的瞬间受到伤害,所以,便将对母亲的“恨”发泄在玩具“妈妈”身上。

教育反思

1.运用情感迁移法和情绪感染法增加教师和母亲与他交往的频率,使他感受到教师和母亲对他的爱护和关心,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求。

2.运用情景表演法,通过大带小活动,如让严严参加哥哥姐姐扮家家的游戏,在游戏中学做爸爸妈妈关心小宝宝,从而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观察四:严严变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研究,严严逐渐地变了。今天,严严对建构区的搭积木活动很感兴趣,他安静而专注地用心搭出好几个作品,如“方塔公园”和“动物房子”等,还高兴地帮助旁边的同伴一起动脑筋搭出了“中央公园”。看到严严的进步,讲评时教师把严严搭出的新作品展示给同伴,并表扬了他的聪明和乐于助人,大家拍手赞扬并说要向他学习。严严低下头,露出了自豪的微笑……离园前,班上小朋友指着彦彦的作品抢着对彦彦妈妈说:“严严妈妈,‘方塔公园’和‘动物房子’是严严搭的。老师还表扬了他。”妈妈高兴地笑着抱起严严亲了他一下。

原因分析

严严在游戏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体验到大家一起玩的快乐,初步学会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帮助同伴。

对策

1.通过展示幼儿的作品,让母亲体会到孩子在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教师和家长都要坚持科学的教养观念,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关注和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2.通过主题“我是好娃娃”的活动,激发幼儿想做好娃娃的愿望,使他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反思

通过一个阶段的个案跟踪研究,严严渐渐地变了,逐渐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现在,他乐意与同伴一起友好相处,不争抢玩具,喜欢在活动中主动帮助同伴。在幼儿共同生活和游戏中,他能以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影响集体,并热心为同伴服务,成了大家的“好伙伴”。渐渐地,他在同伴中建立起了一定的威信,同伴们都愿意接纳他,亲近他,还经常赞扬他。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注意:

1.情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核心,因此,幼儿教育必须要做到“以情动情”、“因人施教”,要善于运用师爱及教育机智,架设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2.教师要把观察放在首位,走近婴幼儿,关注婴幼儿发展的特点和水平。要不断观察婴幼儿的行为,不断分析和解读婴幼儿行为的原因,并思考有效的教育策略。

3.婴幼儿的教育必须注重“互动式”的家教指导,要与家长“沟通、合作和研究”,通过家园共育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一个自制力不强孩子

案例实录

丫丫是中班的一个女孩子。自从就读小班以来,本班老师就发现她是一个自制力不强的幼儿。表现为:任性,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情,坐不住,不会等待,控制不住自己,攻击性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做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在美术活动时,小朋友们勾线以后都在细心的涂色,丫丫涂了一会儿后,走到老师面前,把纸递给老师说:“老师帮我涂色。”被老师拒绝后,不满地回到自己的作为开始折自己的图画纸,后来干脆离开座位玩玩具去了。

观察二:在晨间区角活动时,丫丫在这个区角玩一会儿,又到另一个区角玩一会儿,看见其他小朋友玩的玩具自己也想玩时,就马上去抢别人的玩具,对方不给,产生攻击性行为,大喊大叫,不抢到手不罢休,直到抢到玩具。

观察三:在早操活动传递器械时,丫丫想要红色的塑料圈,却拿到了黄色塑料圈,她就去抢前面小朋友的红圈,前面小朋友不给她,于是两人相互攻击起来,后来老师协调后丫丫拿了黄圈,于是她生气地站着不动,所有的操都不做了,嘴里埋怨老师和小朋友。

原因分析

丫丫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长期奔波在外,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孩子托给爷爷奶奶照顾,奶奶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尽量满足她的一切需要,就算她有什么不合理的要求,只要她哭几声,奶奶马上就心软答应了,久而久之养成了她任性的习惯。而且就算她犯了什么错误,奶奶也帮她开脱,极力保护,从而导致她做事毫无顾忌,无自控能力。孩子的自控力并非天生,而且年龄越小自控力越弱,特别是来自食物和玩具的诱惑,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水平不断提高,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指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

教育反思

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制定出教育计划并实施,通过家园共同努力,培养小朋友的自制能力。

1.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年龄越小,成人的要求对于她的行为影响就越大。孩子一方面需要成人的照顾、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又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低估幼儿的能力,觉得她小,怕她做不成事反添麻烦,长此以往,幼儿就会习惯依赖于成人。如果对她管束太紧,干涉太多,或者强迫她服从自己的意志要求,就会使幼儿的精神负担过重,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阻,潜在能力不能发挥,缺乏独立自主性。比如,我们要求孩子每一次游戏时,都能固定在一个区角玩,开始对她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在成人的不断要求下,如果她能坚持做到这点,我们就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后孩子就会养成坚持在一个区角玩的习惯,由外在的要求变成自身的动力。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

2.多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从情感上激励孩子发挥主动性

两岁儿幼儿我开始分化,他们开始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想办法取高处的物品,自己摆积本,虽然做得不好,却总是那样做。此时,成人应当支持儿幼儿这种独立意识,保护她们的主动性,多给幼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他们每做一件事,就受到表扬,或给予物质奖励,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愉快而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内存体验会转化成孩子前进的动力。

3.通过移情训练,培养幼儿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帮助幼儿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让幼儿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开心和不开心,怎样做自己就会开心,怎样自己就不开心。然后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分析别人开心或不开心的的原因,想象这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应该怎么办?怎样来帮助别人?通过究因的过程,使孩子学会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做让大家都开心的事情。使自己也愉快起来。

4.运用游戏,教学提高幼儿的自控力

对幼儿实施教育,首先要尊重幼儿,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满足幼儿的需要。游戏就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趣味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在趣味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范转化成为主体意识,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丫丫十分喜欢游戏,利用这点,我们积极开展游戏,鼓励她为了玩好游戏要愉快接受游戏规则,即使这次做不到,那么在下一次游戏中她也会想办法使自己能够不断做得更好。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开展一些涉及礼貌交往,团结友爱的主题活动,通过小朋友之间的相互交往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丫丫的行为习惯。

5.采用注意转移法或完成目的法,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绪感受,在思想上给予支持,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注意转移法和完成目的法是要孩子学习抵制诱惑,为了完成一个目标,学着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习等待一定时间,在付出一定辛苦和努力后,才得到喜欢的东西。我们进行了如下活动:我拿了很多糖果,如果丫丫现在就想要,那她只能得到一个,如果几分钟后再要,我就给她两颗,时间越长,我给她越多。在这种活动中,她渐渐地学习到了等待以及自控。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教育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可适当延迟对孩子欲望、要求的满足,让他们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给孩子提供机会目标,引导孩子控制自己,把眼光放远,以达成目标。

)第四节 幼儿自我控制培养的活动设计

兔子和狼(3-4岁)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复习蹦跳步,感受两种音乐的不同性质,能辨别并能用相应的动作来表现。

2.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活动准备

1.课前让幼儿学习小兔蹦跳的动作,当幼儿学会基本动作后,可自由发挥,但必须注意要跳在重拍上。

2.教材可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熟悉音乐,学唱歌曲。第二课时复习小兔跳的动作,再教游戏的玩法。

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