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拿破仑传
1173500000041

第41章

虽然,俄国的冬天已经比往年来得晚,但是他却说“军队之所以损失惨重,是因为冬季过早地降临!那不勒斯国王没有真才实学,根本难以胜任最高统帅一职……还好,现在还有三百个营。”

其实,大家对战局早有耳闻,听到他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暗地里撇着嘴不屑一顾。不过,大臣们也会感到不安。因为,毕竟发生了十月政变,他们没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叛乱。拿破仑指责众人,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没有想到保护王后和皇储。

拿破仑回到巴黎,在杜伊勒里宫首次露面中说:“那些鼓吹人权的家伙,要对此次叛乱负责。竟然敢宣称背叛是上帝的旨意。这不是在纵容民众犯罪吗?如果这样,法律的尊严何在?历史最有说服力,还是把我们的法典留待后人去评论吧……我不辞辛苦,努力要振兴法兰西,希望上帝给我更多的时间,因为,要想重建被摧毁的东西,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如果我的时间不够,自然有后继者完成。因此,帝王之家世代相袭。这是祖辈的遗训。”

如果不夹杂历史和人心的内容,也许奥地利皇帝会拥护上述讲话。传统与革命历来是一对矛盾,现在,靠革命发家的人已经承认了帝制!出征俄国前,拿破仑曾向梅特涅坦白了自己的计划:“我必须控制立法机构。法国人是不适宜实行民主的……得胜归来时,我要建立上议院和下议院。议员将由我任命。这些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机构,不欢迎那些空想家或理论家。这样,法国会逐渐纳入正轨,即使君主不够圣明,也会平安无事。”

接着,拿破仑把儿子的画像取出来展示给众人看,有人献媚说这个孩子是法国最可爱的孩子。拿破仑当然明白:帝国可以不朽,而天才不能长存。他早已研究过不少王室衰亡的历史,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族也不可能例外。为了巩固统治,必须清除异党。

拿破仑的贴身卫队,只有四百人回到哥尼斯堡,近卫军骑兵中只回来了八百人。官兵们看上去灰头土脸,从战争中幸存下来。这就是一代帝王残余的部队。内伊元帅像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一样逃了回来,到达普鲁士时,老友们简直认不出他,内伊的回答更是绝无仅有:“我在为大军殿后。”

为了重振军威,拿破仑决定组织新军,而且立即着手进行。可是,适龄青年只有十四万,再向哪里征兵?帝王自有应对之法。于是通过一项法律,建立国民自卫队,从国内征兵八万。同时,延长士兵的服役期,再提前服役的年龄。这样,他又拥有了五十万军队。面对普鲁士使者,拿破仑说道:“法兰西会对我唯命是从,必要时,妇女也会被动员起来。”

接下来,拿破仑又新建起众多机构,一切都在为战争作准备。可是,该怎么样向民众解释这些?敌人远在千里之外呢。

时机到了!年底的时候,普鲁士将军约克竟然擅自与俄国邻居达成协议,退出战争,保持中立。战局将有所变化!拿破仑抓住时机,利用此事激励法国人的热情。盟国背叛,他只不过损失两万兵力,却给他提供了借口。拿破仑在巴黎发表宣言,并向来因联邦各国发出信件。说如果没有约克的叛变,他可以不用他们的帮助。

拿破仑真的很了解法兰西。民众应征入伍,德意志的君主,包括哈布斯堡,再次为他提供支援。竟然有人对拿破仑说:“很荣幸能够拥有这样的机会,能够为陛下赢得荣誉。”普鲁士国王下令撤销约克的职务,并保证仍然信守盟约。可是,普鲁士人民扬言要推翻昏庸的君主,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无奈亲自去布来斯劳,与沙皇会晤,在东西两大帝国之间摇摆不定。施泰因代表普鲁士与沙皇谈判,在哥尼斯堡承担起这项外交事务。

拿破仑第一次意识到,德意志人的民族热情竟然像西班牙人一样高涨。出征俄国前,他还说一个更夫就可以使德意志人保持稳定。他说:“德意志没有美洲,又没有海洋,境内又没有英国人,丝毫不用担心他们。德意志人是诚实的,他们拥有理智,处事冷静,不急躁,而且追求和平与民主。战争爆发以来,没有一个法国军人在德意志遭到暗杀,这样,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也许,拿破仑对德意志人的判断并没有错,但是,有一点被他忽略了。那就是,这个民族容易被鼓动,而且向往浪漫主义。当然,作为意大利人,拿破仑是难以体会到那种迟缓、坚韧的特点的。他只是盲目地认为,德意志人是忠君的,觉得自己身为帝王,就牢牢控制了人民。

十年前,德意志最后一个皇帝被迫退位,国家已经名存实亡,它现在不就是个躯壳吗?德意志人可能会宣告统一,但是,一旦没有人威胁,马上又会四分五裂。五十年后,第二个拿破仑出现,才最终成为一个国家,但也没有完全统一。拿破仑让自己陷入了民族意识的误区,他认为德意志很难统一。

历史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此时,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和平的渴望,再次于心中萌发。当初,那个波拿巴就是高举自由的旗帜,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如今,各国人民要再举自由之旗,击败一代帝王拿破仑。不过,直至二十年后,才真正地形成气候,但不是为了扑灭反叛精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伟大的,他们勾结在一起,不过是为了对抗那个通过自身奋斗而赢得统治权的科西嘉人。

五、危机四伏

莱蒂齐娅万分焦虑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他双眉紧锁,虽然在努力掩盖着自己的心事。谁能来帮帮他呢?可是,莱蒂齐娅很清楚,有很多人正在出卖他。他现在需要兄弟的支持,哪怕他们并不出色。因此,莱蒂齐娅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促使他们兄弟和解。

终于,这一天,十年的龃龉后,吕西安回信说,愿意为拿破仑效劳。可是,拿破仑难以接受,为什么自己会需要别人的帮助?难道我的能力不够?尽管他知道吕西安是兄弟中最有才华的,但也只是假意敷衍了一下。他摆着自己帝王的派头,通过母亲给弟弟回复说:“请转告他,我将册封他为托斯卡那国王。他不是喜欢美术吗?正好去统治佛罗伦萨,以便再现美第奇的辉煌。”吕西安仍然被排斥在政治核心之外!路易也表示愿意为法国作贡献,还寄来了自己的诗集。拿破仑毫不留情地训斥这位前荷兰国王:“你怎么敢对我如此胡言乱语?我有一百多万武装部队,两亿法郎的军费。荷兰当然属于法兰西……不过,我对你仍然充满了父亲般的慈爱。”

拿破仑在发信前,给母亲念了一遍,于是,莱蒂齐娅又写了很长的一封信,来缓和兄弟的矛盾。她对路易说,孩子很可爱,无论如何也要回到巴黎。

第二天,莱蒂齐娅看到《 通报 》上有一篇十分尖锐的文章。说那不勒斯国王要召回驻在维也纳的使臣。旁边的朋友无奈地向他解释,说这是缪拉受了卡罗利娜的怂恿,因此与哈布斯堡王朝相勾结。莱蒂齐娅大怒,去信严厉地斥责女儿耍花招。约瑟夫因为拿破仑在西班牙战争中没有尽力支持他,很不满意。莱蒂齐娅想通过朱莉来劝他。同时,她又好言劝慰被拿破仑遣回法国的热罗姆。接着,又做奥坦斯的工作,因为奥坦斯不同意路易回巴黎。

已经年过六旬的莱蒂齐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一家人和睦。也许,无数人会羡慕她的富贵与权势,可是,这些带给她的是家庭失和,亲人反目。为此,她很怀念在岛国的日子。那时,全家人你亲我爱,共同对外。虽然,她年事日高,但视力很好,头脑清醒,甚至预感到了波拿巴家族即将走向衰亡。

不过,拿破仑很少从个人角度去考虑这些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政治服务。当然,他知道缪拉夫妇背叛了自己,但是仍要想方设法得到缪拉军队的支持。因此,他态度温和地给妹妹卡罗利娜写信,说她丈夫要参加战斗,需要部队。缪拉最终没有反对,因为他们觉得拿破仑不会失败,如果与他为敌,很可能被废黜。不过,背地里,他们又与英国、前西西里国王签订和约,给自己留下了后路。

至于贝尔纳多特,拿破仑也不得不去拉拢。虽然他很明白,这个瑞典王储阴险狡诈。为此,他提出以波默伦尼为礼物与瑞典结盟。可是,贝尔纳多特并不买账,他觉得得不偿失。结果,他参加了反法联盟。因为,他的目的是要取拿破仑而代之。贝尔纳多特与普鲁士的关系密切,他在柏林会见了德·斯塔埃尔夫人。可悲吗?拿破仑的法国同胞,要与被压迫的普鲁士人联手反抗他。

还有一个人必须安抚好,那就是被囚的教皇。拿破仑把庇佑七世接到枫丹白露,又请来对他没有二心的主教们从中调解,最终教皇妥协,双方缔结了新的《 教务专门条约 》。因为教皇的让步,拿破仑可以在其所属地区征集新兵。一星期后,教皇想毁约,拿破仑笑着说:“圣座,身为教皇,当然永远正确!您的决定就是真理!”

几个星期以来,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教皇呼吁维斯杜拉和平,梅特涅则站出来,要求伦敦和平。当初与拿破仑议和的布伯纳伯爵再次来到巴黎,要求和平谈判。二月的时候,如果拿破仑同意,是可以得到和平的。可是,为什么口口声声要和平的人,竟然没有为此去努力?

如今,一代帝王处境危急,甚至众叛亲离。青年时代渴望作战的念头再次萌生。现在,他需要新的胜利!虽然,法俄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正因为如此,他要赢得新的胜利。他不肯承认自己被击败,他要赢回荣誉。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盟军急着武装自己。英国与瑞典、普鲁士已经签有协定;沙皇为了拉拢普鲁士,也作了让步;普鲁士呼吁德意志人武装起来,奥地利与俄国签定停战协议,准备与萨克森、巴伐利亚,包括热罗姆和谈。弗朗西斯的军队也从克拉科夫撤出。

拿破仑得知此事后,气得大叫:“简直是背信弃义的小人!”为此,他只得把自己的军队从维斯杜拉河撤至奥德河。在维也纳,拿破仑同意让奥地利占有西里西亚,却遭到拒绝。全世界都在匆忙备战。三月中旬,巴黎得到了普鲁士宣战的消息,塔列朗放肆地笑着说:“机会来了。”

事态发展得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快。每个人都如临大敌,决战迫在眉睫。有能力阻止战争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他自己也身不由己,虽然已经疲惫不堪。

拿破仑要求一切从简,说道:“以后,我出行的时候,不需要太多随行人员,也不用带仆人,有两名负责我的食宿就可以,帐篷两个就够了……”同时,他下令修建一处小型宫邸,但不讲求气派,“我的房间不远处要有花园……房间要南北各一间,我将在那里休息,颐养天年。”

一八零五年,拿破仑正当不可一世之时曾说:“战争要速战速决。我还可能再打六年,然后就该休息了。”可是,法俄战争刚刚结束四个月,他又将重返战场。此次,拿破仑从圣克卢宫院内登上马车时,看上去神态自若,其实内心顾虑重重,忍不住对科兰古说出了心里话:“刚刚和路易丝还有儿子团聚,却这么快就要分离。百姓们才是真的幸福,当他们老了的时候,可以在家里与妻儿老小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我,虽然身为一代帝王,却没有如此的快乐,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征战沙场。”

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一八零五年时他想的可不是这个,七年,改变了他的人生理想!他的心态已经开始衰老,身体也渐渐多病,家庭观念在他心中占据越来越多的地位,虽然他刚刚年过四十。他开始企盼能在家中平静地生活,遗憾的是,他没能像母亲或兄弟们似的长寿到七八十岁。

几个月前,他不是还在但泽指责手下的将领,责备他们胸无大志,只想着过安逸的生活吗?如今,他自己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向往乡村的生活。他曾经拥有无比辉煌的荣誉,因此,也许很难拥有平淡如水的幸福了。

拿破仑在美因兹阅兵时才知道,只有十八万人,并不是他当初预想的三十万。而且,军队中骑兵很少,连装备也不齐全,简直是一支七拼八凑的军队。是啊,最好的大炮都丢在了俄罗斯,或者陷于西班牙。参谋部不成体统,救护设备极差。

如此糟糕的部队,仍然使拿破仑想起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十七年前,在戛纳,在尼斯,他带领着一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军队,翻山越岭,最终取得胜利。往事涌上心头,他振奋起精神,说道:“当年的波拿巴将再次指挥战斗!”

在卢岑,拿破仑以从来没有过的英勇冲锋陷阵。第一天的战斗中,他根本没有休息。第二天,在马尔蒙军中,他累得倒下就睡着了。一小时后,有人叫醒他,战争取得了胜利,他跳起来说道:“好事都是在人们做梦时发生的!”

接下来,他向各方发出信函,以此控制战局。他写信给弗朗西斯皇帝:“目前为止,我亲自率军作战,但枪林弹雨却对我毫发未伤。”在包岑,他再次取得胜利,可是没有抓到一个俘虏。

第二天,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和科兰古与迪罗克一起观察地形。迪罗克是拿破仑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战友,十年来,不离他的左右。忽然,周围有人倒下,拿破仑急忙奔向附近的高地,身后狼烟四起。有个年轻军官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迪罗克将军阵亡!”“不可能!他刚才还在我身边!”拿破仑不肯相信。“陛下,炮弹击中了迪将军。”军官答道。拿破仑情绪低落,骑着马慢慢向军营而去,他问科兰古:“为什么,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却失去了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