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31

第31章 金元:锦绣名城(4)

8.郝俣字子玉,太原人,金正隆二年(1157年)进士。仕至河东北路转运使。自号虚舟居士,有诗集流行于当世。子郝居简,字仲宽,于太原平阳一带诗名很盛,但未有作品传世。另一子郝居中,字仲纯,做过坊州刺史、枢密院令史,流传诗作《题五丈原武侯庙》,是一首颇具气势的咏史诗。

郝俣诗作可分三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政治的不满;描写自然风光;应酬赠答之作。

9.杨云翼(1170年—1228年)字之美,太原乐平(今山西昔阳)人,在金末备受朝廷所重,备受时人好评。杨云翼“天性雅重,自律甚严,其待人则宽,与人交分一定,死生祸福不少变。于国家之事,知无不言”[56],时人赞其“人中道德师”。此外,他“天资颖悟”,博通经传,善天文律历医卜之学,有“通才”之称。

明昌五年(1194年),杨云翼中经义进士第一名,词赋科也考中进士。历任太学博士、翰林侍讲学士、知集贤院事、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太常卿。为官期间,杨云翼练达吏事,直言进谏,全然将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贞佑年间,“主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57],伤亡惨重,但朝中无人敢言及此事。如若言之,便被疑“与宋为地”或“与之有谋”。唯独杨云翼上书直言,力陈南伐之弊端。但宣宗执意伐宋,结果全军覆没,“宣宗责诸将曰:‘当使我何面目见杨云翼耶?’”[58]

正大三年(1226年),杨云翼为皇帝讲授《尚书》《龟鉴万年录》《圣学》《圣孝》等。每次讲授时,皇帝都“赐坐而不名”。杨云翼认为“言帝王之学不必如经生分章析句,但知为国大纲足矣”,且讲授时,杨云翼“皆本于正心诚意,敷绎详明”[59]。皇帝因此听得忘记疲倦。

杨云翼不仅精通儒学,而且医药算术、天文历法也颇为通晓。兴定三年(1219年),修筑京师子城的数万军士民工感染疾病,杨云翼亲自诊治调护,治愈了很多人。对司天监进献的《太乙新历》,杨云翼“摘其不合者二十余条”[60],被行内的历算家们都交口赞叹。算数方面,杨云翼著有《勾股机要》。

杨云翼于正大五年(1228年)去世,享年59岁,谥号文献。所著文集若干卷,校《大金礼仪》若干卷,《续通鉴》若干卷,《周礼辨》一篇,《左氏》《庄子》《列子》各一篇,《五星聚井辨》一篇,《县象赋》一篇,《勾股机要》《象数杂说》等著藏于家。

元好问对杨云翼极为推崇,赞其“才量之充实,道念之醇正,政术之剪裁,言论之详尽”,“视千古而无愧”[61],是“终始无玷缺”的“完人”[62]。

10.王氏三桂乃是金代太原城中齐登进士第的王氏三兄弟:兄王寿,字君玉,天眷二年(1139年)及第;其弟王珙,字器玉;三弟王珦,字汝玉,皇统元年(1141年)相次科第。

王家上世从医,从宋代就居住在太原三星坊(今太原府西街一带)。至君玉之父,夫妻二人皆敬神佛。其家中专辟一净室安置经卷佛像,平日关锁甚严,打扫之事也是君玉母亲自为之。相传某日晚间,君玉之母正在净室中诵读佛经,供桌下忽跳出一细小物件,且伴有光芒,作声如马嘶。母即起身道:“古老传有金马驹,今真见之!果欲送福,来老妇衣襟中!”此金马一跳而上。后君玉三兄弟皆登科,众邻里谓之“三桂王氏”,太原府尹也下令将三星坊更名为“三桂坊”。

元好问曾见过此金马,谓此马“方广三寸,金作枣瓤色,项颈微高,尾上揭如艾火主,髀骨圆滑”[63]。

11.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今山西忻州),北魏鲜卑拓跋氏后裔,是集金代文学之大成的杰出文学家。

元好问出生7个月后便过继给叔父元格。因元格一直外放做官,元好问自小便随之游历四方。史载,好问4岁便开始读书;7岁即能作诗,被当时的太原名士王中立誉为神童;11岁随元格到冀州(今河北冀县),获诗人路铎赞赏,教其诗文;14岁求学于陵川(今山西陵川)人郝天挺。此人为陵川高士,“尝以太学生游公卿间”,“容止可观而话言皆可传”[64],他主张“读书不为文艺,选官不为利养”,认为当时的官宦“多用贪墨败官,皆苦于饥冻,不能自坚者耳。男子生世,不耐饥寒,虽小事不能成”[65]。元好问从学郝天挺六年间,“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66]。

兴定元年(1217年),元好问撰写著名的《论诗三十首》,其诗作《箕山》《琴台》等获得当时的“文坛盟主”赵秉文的赞赏,认为“近代无此作也”[67],于是名震京师,时人称为“元才子”。

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及进士第。正大元年(1224年)五月,获杨云翼、赵秉文推荐,元好问入选宏词科,任国史院编修官。在修撰《宣宗实录》时,对于关乎最高统治者的敏感事件,元好问秉承史家直笔之品德,据实撰写。正大三年(1226年)至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历任镇平(今河南镇平)、内乡(今河南西峡)、南阳(今河南南阳)县令。天兴初年(398年),元好问任尚书省掾。不久,又任左司都事,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金亡之后,元好问认为“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68],遂以残年之躯承担起修撰国史之重任。他相继编撰了金诗总集《中州集》和史学著作《壬辰杂编》。返回故乡秀容之后,元好问修筑野史亭,着手修撰金史。为搜集“金源君臣遗言往行”,元好问虽已年迈多病,但仍辗转于齐、鲁、燕、赵、晋、魏地之间,“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69]。元宪宗七年(1257年)九月,元好问因编撰金史至心力交瘁,于河北获鹿与世长辞。后人在撰修《金史》时,多以元好问的著述为依据。

金代诗坛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沉寂时期,但元好问的诗作却以慷慨悲壮、沉郁刚健独步文坛三十年。史载他的诗歌“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沈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70]。元好问的词亦在中国词史上独树一帜。他的词突破豪放派与婉约派的界限,熔二者于一炉,豪放之外兼有婉约,刚健之中兼具婀娜。元好问的散文风格清新刚健,亦称雄于金元两代。元好问的古赋虽存世不多,但也是金赋中的上乘之作。

元好问对中国文坛的突出贡献不仅表现在丰富的创作实践上,还在于他所提出的创作理论。《杜诗学引》《杨叔能小亨集序》《陶然集诗序》等都反映了元好问的创作主张和文学见解。其中以《论诗三十首》最为著名。在这部以诗论诗的著作中,元好问主张“自然”,提倡“真”性情;倡导刚建豪放的诗风,也赞赏兼容神韵、格调和性灵;主张继承多元的诗风。他的这些观点对后世诗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元代名人

1.郝和尚拔都太原人,幼时被蒙古兵所掠,长大后懂翻译、善骑射。因被元太祖四次遣使宋朝,又以善辩著称。

戊子年,郝和尚拔都任九原府主帅,佩金符。庚寅年,率兵攻打潼、陕,立下战功。辛卯年,任行军千户。乙未年,随皇子攻打南方。在襄阳,遇40万宋兵迎战于汉水之上。郝和尚拔都领数百人作先锋,冲入敌阵,大败宋兵。丙申年,郝和尚拔都随都元帅塔海入蜀。彼时,宋将王连重兵把守剑阁。郝和尚拔都乃与12人组成敢死队,夜袭剑阁,大获全胜,继而攻克诸城。第二年,郝和尚拔都又攻下夔府,直逼长江,30万宋军正严守南岸。郝和尚拔都再率9名勇士,“乘轻舸先登,横驰阵中,既出复入,宋兵不能支”[71]。由此,郝和尚拔都骁勇善战之名广播。

庚子年,太宗亲验其伤共21处,感其功劳,升任郝和尚拔都为宣德、西京、太原、平阳、延安五路万户,改佩金虎符,统管士兵二万,赏赐丰厚。甲辰年,定宗又赏郝和尚拔都一万锭银子。但其认为所立功劳,皆为众将校齐心协力之故,于是奏请皇帝赏赐了有功的将领刘天禄等十一人。

戊申年,郝和尚拔都奉旨统管太原。他免去边远地区过重的赋税,遇荒年,亲自拿出六十锭白银、一千担粮食、数千只羊。己酉年,郝和尚拔都升任万户府为河东北路行省。壬子年三月,郝和尚拔都去世。皇帝追赠太保,仪同三司、冀国公,谥号忠定。

2.王守诚字君实,太原阳曲人。他生性好学,脾性谦和淳朴。泰定元年(1324年),王守诚中进士,授秘书郎。后升任太常博士,续编《太常集礼》若干卷。又在任艺林库使期间,参与编著《经世大典》。后历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奎章阁鉴书博士、监察御史、山东廉访司事、户部员外郎、中书右司郎中、礼部尚书,并参与编撰辽、金、宋三史。书成后,提升王守诚为参议中书省事,调任燕南廉访使。

至正五年(1345年),王守诚任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与大都留守答尔麻失里出使四川。王守诚来到四川后,诸多案件,“如以赃罪诬人,动至数千缗,与夫小民田婚之讼,殆百十计”[72],王守诚皆详细审问,认真分辨事实真相,让罪犯无以遁形,让冤情大白于天下。之前,因四川廉访使与行省平章不和,于是就诬陷宣使苏伯延贿赂平章,至苏伯延惨死狱中。苏伯延亲属满含冤屈,向王守诚鸣冤。与此同时,茶盐转运司的官员也告发廉访使屡次收受贿赂。虽廉访使因众多告发,仓皇辞官后死去。但副使以下的官员都被罢免,四名宪史、一名奏差被没收家产并流放。州县的很多官员占取职田,王守诚了解详情后,发现官员们是因俸禄微薄,无以养家才如此。于是王守诚一方面正其行,一方面为解其难,建议朝廷利用荒芜田地增加他们的俸禄。王守诚在四川任职期间,可谓是“风采耸动天下,论功居诸道最”。后,王守诚升任资政大夫、河南行省左丞。

至正九年(1349年)正月王守诚去世,享年54岁,谥号文昭。

3.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时师从元裕,15岁时,以儒生考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推举许楫为贤良方正孝廉。许楫到京城后,深受丞相安童、左丞许衡的器重。平章王文统打算任命许楫做中书省掾,但许楫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文书事务而谢绝,于是改任知印。

一日,许楫随中书省官员侍立在大殿,元世祖见其美髯魁伟,便问:“你是秀才吗?”许楫叩首答道:“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73]世祖很是赞赏许楫的回答,便任命他为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不久后,因大司农司设立,又任命许楫为劝农副使。任职期间,许楫注意到京兆以西,有数千顷荒野,认为如果招募百姓垦荒种地,每年的收成可满足安西王府的需要。因此,许楫向当时的安西王相商挺进言,商挺以许楫所言上奏,获准。三年后,垦荒之事果如许楫所言。不久,许楫被授金符,任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1276年),许楫受命在荆南任行省左右司员外郎。翌年,许楫升迁至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县的一位富人将出征的军人打死,但为脱罪,用一半家产诱使自己的佃户为其顶罪。许楫调查后,释放佃户,逮捕了该富人。由此,百姓交相传诵许楫的明察秋毫。许楫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时,行省命令招讨郭昂讨叛贼董旗。战斗中,郭昂的部队俘掠很多人。许楫通过调查发现其中有六百人是平民百姓,因此将他们送还故乡。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许楫任中议大夫、徽州总管。其时,户部尚书王巨济依仗权势,盘剥百姓。徽州百姓虽已缴纳两千锭,但王巨济反嫌太少,想要再增加一千锭。许楫因此对王巨济说:“你是想要百姓死还是活?如果想要百姓死的话,就是一万锭也能征收到。”王巨济因此作罢,徽州百姓得以豁免。许楫任职期满离开徽州后,徽州百姓柯三八、汪千十等人因饥荒占山为寇。行省右丞教化前去征讨,与贼寇对峙了7个月,三八等人说:“只要许总管来,我们就投降。”许楫因此单骑入贼营,众贼寇见许楫,皆跪拜投降。许楫请教化退军30里,贼寇便来投降,但教化不听。后参政高兴代替教化,听从许楫言,贼寇果然投降。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许楫授命任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辞职两年后去世,享年70岁。

4.乔吉(1280年—1345年)又名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侨居杭州。他名列“元杂剧六大家”之一,与郑光祖一起标志着元杂剧风格从本色当行转为文雅清丽;他与张可久并称“元代后期散曲双壁”,代表了元代散曲由俚俗直露向蕴藉清丽的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