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种种下克上的背景下,旧的守护大名们纷纷没落,新的战国大名们成长起来。战国大名和守护大名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愿意维持旧有的庄园经济——维持松散的领国统治,容忍或保护旧庄园的存在,动员力有限的,就是守护大名;相反,运用种种手段摧垮旧庄园经济,完成领地的一元统治体系,动员力强盛的,就是战国大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无论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投入以期待更大产出,还是为了有计划地统一协调耕作,都需要打破旧的庄园经济,把数郡甚至一国、数国都置于一个强有力的武士集团的统治之下。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希望撤除因庄园林立而到处设立的关卡,完成流通领域内的一元管理。因应这种时势,战国大名就此产生了。
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促成统一的趋势,因此战国大名们对内加强一元化管理,对外频繁发动兼并战争。在兼并战争中,一元化管理薄弱,旧经济体系残余较多的武士集团纷纷败下阵来,最后的胜利者,必然属于迎合历史发展趋势而敢于大刀阔斧改革旧制度的新的战国大名。
咱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武士家族内部从诸子析产制向总领继承制转化的趋势,因争霸战争的需要而加速,反过来也强有力地支持其家族对外扩张。在诸子析产制的旧继承模式下,大名家业只会越分越小,内部凝聚力不足,很容易在争霸战争中失败——如细川、山名、斯波、畠山等庞大的旧的守护大名家族,虽说领有数国守护职,但往往一门总领实际可以控制的地域非常有限,分家家长们有能力反抗一门总领的领导,两畠山争乱、武卫家骚动,就都是这种原因所造成的恶果。而在总领继承制的新模式下,一门总领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实力,他的兄弟们、同族们只等同于他的普通家臣,必须从一门总领手中接受封地,一门总领为了维护自己的权柄,就会非常小心地划分家臣领地,并且不时加以“转封”,甚至借机予以“除封”和“改易”,使分家很少有机会威胁本家的安全。虽说从诸子析产制向总领继承制的转化,要到江户幕府时代才算彻底完成,但这种转化趋势加速了战国大名的成长,加速了旧庄园公领制的崩溃和新的一元化的封建领主制的形成,这是不争的事实。
战国时代的起止
广义的战国时代,是指从应仁元年(公元1467年)开始的“应仁之乱”为其发端,到元和元年(公元1615年)德川幕府消灭丰臣氏,制定武家诸法度,即所谓的“元和偃武”最终结束。此外,还有一种狭义的划分法,即从应仁之乱到永禄十一年(公元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这100年的动乱才称为“战国时代”。此后就是织田信长统治的“安土时代”和丰臣秀吉统治的“桃山时代”。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名号,开设幕府,标志着桃山时代的终结。
仅以狭义的战国时代而论,其实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应仁之乱”直到延德三年(公元1491年)北条早云进入关东,旧的守护大名纷纷衰弱,曾经两分天下的细川、山名家族分崩离析,并且势力极大收缩,新的战国大名们纷纷崛起。第二个时期,是从延德三年(公元1491年)到永禄三年(公元1560年)的“桶狭间之战”,战国大名们恶战不休,逐一吞并周边弱小势力,在很多地区都形成了一两个家族独大的局面——比如甲信的武田信玄、北陆的上杉谦信、关东的北条氏康、中国地区的毛利元就,等等。
永禄三年(公元1560年)爆发了著名的“桶狭间之战”,尾张小诸侯织田信长在争霸战争中脱颖而出,很快就统一尾张、降服三河、吞并美浓和北伊势,随即拥末代室町将军足利义昭入洛,开始了他“天下布武”的艰难历程——这是狭义的战国时代的第三个时期。
永禄十一年(公元1568年),织田信长击败六角、三好、松永等畿内战国大名,控制了京都及其周边地区,他以足利义昭为傀儡,发动了频繁而有效的兼并战争。天正元年(公元1573年),织田信长放逐足利义昭,彻底灭亡有名无实的室町幕府。天正四年(公元1576年),织田信长三分天下有其一,将统治中心迁到琵琶湖南岸的安土城——因此他统治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爆发了“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在进京途中夜宿本能寺,遭到部将明智光秀的袭击,被迫自杀。仅仅数月后,信长的重臣羽柴秀吉就在山崎合战中用武力消灭明智光秀,在清洲会议中用政治手段击败竞争者柴田胜家,攫取了信长遗留下来的大部分领地。其后羽柴秀吉就任关白,受天皇赐姓丰臣,逐步统一了整个日本。因为丰臣秀吉长时间滞留京都南部的伏见地方处理政事,此处密植桃树,故其统治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来到北九州的名护屋坐镇指挥,派16万大军入侵朝鲜,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掀起了所谓的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史上称为“壬辰倭乱”。这次对外侵略当然可耻的以失败告终了,而丰臣政权的内部矛盾也随之极大爆发出来。庆长三年(公元1598年)八月,丰臣秀吉忧愤而殁,他最有力的支持者、关东大名德川家康趁机挑动丰臣家中文治、武断两派相争,并于庆长五年(公元1600年)七月两分天下的“关原合战”中打败文治派,收服武断派,掌握了全日本的实权。
其后德川家康开设江户幕府,并最终灭亡丰臣氏,重新统一日本。这就是整个战国时代的基本流程。
战国时代在日本历史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一则如上所述,它是从庄园制向领主制演化,从诸子析产向总领继承演化的关键时期,二来动乱持续时间之长,战争规模之大,全日本无处不燃烽火,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仅以战争而论,其频度的增强,规模的扩大,使战争的基本模式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的变革。
首先是野蛮时代残余的骑马武士一骑挑模式彻底没落,步兵集群战术被广泛运用;其次,火药武器从“南蛮”(指乘船从南方航来的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新兴势力)传入,火铳、大炮很快就被日本人吸收,并大规模大范围运用到实战中去。正因为如此,日本战国时代群雄并立,才会对后代历史爱好者造成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本书,也将用最大的篇幅、最详细的描写,来介绍整个战国时代的方方面面。
一向宗的创立
日本古代佛教,曾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宗派,主张只须专心念佛,便可靠他力往生。这个宗派教义简单、修行便捷,很快传播到日本各地,甚至渗透到偏远的乡村,聚集起数量惊人的虔诚信徒。在乱世中,信仰很容易爆发出连主持者都难以控制的巨大力量,于是这个宗派终于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武装力,在十五六世纪的战国时代,成为实际上的一镇诸侯——从前那些豢养僧兵,也号称拥有武装力量的南都北岭,和这个宗派相比,不过是侏儒之比巨人罢了。这个宗派,就是日本净土宗的主要分支——一向宗。
净土宗的开山始祖原为法然上人。这位上人出身于美作国的土豪家庭,幼名势至丸,曾向黑谷的慈眼房睿空学习佛法。睿空赐他房号“法然”和僧名“圆空”。据说法然上人在读到中国善导所著的《观经散善义》中“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一句时,恍然开悟,就此创立了“一向专修宗”,也就是日本净土宗的雏形。
法然上人活动的年代,大致等同于源平合战时代,他的教义在畿内广为传播,他一度被谗遭贬,被流放到四国的土佐去。然而上人并不以此为辱,他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将净土宗的教义更向偏远地区传播。法然上人圆寂于建历二年(公元1212年)正月,享年82岁——正当镰仓幕府三代将军源实朝在位。
法然上人以后,净土宗逐渐分化为很多支派,最终将其发扬光大的是亲鸾上人。亲鸾上人出自藤原氏,幼名松若麻吕,自小出家,后拜在法然上人门下。他开创了净土真宗(俗称一向宗或门徒宗),大量排除清规戒律,甚至宣扬只要怀有对佛的虔心,不必出家即可修行。亲鸾上人圆寂于弘长二年(公元1262年)十一月,享年90岁——正当镰仓幕府六代执权北条长时在位。
亲鸾上人以后,净土真宗也很快分化为本愿寺、高田、佛光寺等很多个支派,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本愿寺派,本愿寺派到第八代法主莲如上人在位时势力极大扩展,信徒几乎遍布整个日本,拥有了自己的强大武装,经常煽动信徒暴动,是为一向一揆——此时,已经是战国时代了,而一向宗本愿寺,也终于蜕变成为徒自口诵佛号的割据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