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正成出身卑微,却熟读兵法,很有战略眼光,他在同后醍醐天皇会面,评点天下形势后,立即返回老家金刚山,建筑赤坂城和千早城准备抵御必然来到的汹涌如潮的幕府大军。
而后醍醐天皇本人虽然颇有雄心和能力,但没有战略头脑,丝毫不懂军事,他手下也没有一个将才,因此就在楠木正成离开后的九月六日,攻下比睿山的幕府军挺进置笠山,宫方部队在凭借木墙坚守20天后,终于在二十七日全面崩溃。后醍醐天皇逃往宇治,终被逮捕,搜出神器,随即就被流放到隐岐岛了。
幕府军将领足利高氏等人与持明院统的花园上皇商议后,扶东宫量仁亲王继承大统,就是光严天皇。然而乱事并未因此终结,两年后(公元1333年)的三月,后醍醐天皇逃离隐岐岛,在拥护者们的层层围绕下,浩浩荡荡向京都挺进。就这样,日本同时出现了两个天皇,南北朝时期即将到来。
武士的家纹
家纹全称为家族纹章,也称家徽,本是封建家族的标志,西欧、日本莫不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各种家纹。日本的家纹独有特色:首先,家纹的底多为圆形,而不是西欧式样的盾形;其次,与西欧家徽纹样偏重动物不同,日本的家徽纹样绝大多数为植物;最后,日本的家纹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的个体,很少有复式家纹出现。
日本最早的家纹出现在贵族家庭,后来为了便于在战争中区分敌我,逐渐被武士家族吸收和采用。源平合战的时候,势力划分相对单纯,因此家纹还没有成为必不可少之物,在野源氏使用白旗,在朝的平氏使用赤旗,仅此而已。白色象征纯洁无垢,据说神灵将会附着其上,因此源赖朝就将白旗确定为本族嫡流的专用旗帜。
传说当源赖朝远征奥州藤原氏,路过下野国宇都宫的时候,同族的佐竹四郎隆义赶来会合。佐竹并非源氏嫡流,曾一度站在平家阵营中,但四郎隆义竟然也僭越使用了白色御旗,这使源赖朝大为光火。然而对方为了效忠而匆匆赶来,总不好严加申饬,于是赖朝在反复考虑之后,就把上绘一轮明月的军扇赐给佐竹四郎隆义,让他画上军旗——据说这就是最早的武士家纹的来源。
有了佐竹的例子在前,源氏一门就纷纷在白旗上绘以纹样,以与宗家的御旗相区别。最早从旗纹转化为家纹的就有佐竹氏的“五本骨扇和月丸”、武藏七党之儿玉氏的“团扇”等等。此外,还有部分幔幕纹也逐渐转化为武士的家纹——幔幕是指战斗和宿营时主将指挥所外张开的幕布——多为圆形,比如新田氏的“大中黑”、足利氏的“二引两”、三浦氏的“三引两”,等等。
到了镰仓幕府中期,家纹已在武士阶层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家纹和家门也并非纯然的一一对应的,且不说全日本大大小小数千上万个武士家族,难免出现重纹的情况,分纹和赐纹的情况也不少见。分纹是指分家间各自使用不同的家纹,或者略为修改一下本家家纹以示区别,而赐纹是指把自己的家纹赏赐给有功之臣,允许其在一定场合下使用。比如后来建立江户幕府的松平·德川一族,本家的家纹为“丸之三叶葵”,分家有在外面的“丸”即圆圈上动手脚的,改为“菊轮之三叶葵”、“折敷之三叶葵”、“藤轮之内三叶葵”、“隅切的铁砲角之三叶葵”的,也有全面变形,改为“花葵”的。不过像西欧的骑士纹章那样,把盾形底切成多个等分,同时并列多个主家或血源来历的家纹,从而组成新的复式家纹,日本从来也不曾有过。
九章太平记
金刚山上
日本原先的土地制度,是属于封建庄园制,庄园主控制了全国大量土地,向耕种庄园土地的百姓们收取年贡,从而维持本阶层的生存和活力。这一情况从镰仓幕府开始有所改变,首先因为大量幕府御家人成为实际控制庄园土地的庄官和地头,因此那些并不居住在庄园中而是居住在遥远的京都和奈良的庄园主们,就必须通过这些庄官和地头来包收年贡,称为“地头请”。
庄官和地头们当然不肯白干活,他们也必须占有年贡的一部分,因为庄园主对庄园土地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庄官和地头们的胃口越来越大,所以年贡分配比例总是谈不拢,最终很多庄官和地头们甚至把年贡彻底攫取到自己的囊中,一分一厘也不上缴。庄园主们向幕府提起诉讼,在幕府的干涉下,双方同意将“下地”(即可征收年贡的领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的产出上交庄园主,另一部分的产出完全由庄官和地头们控制——这被称为“下地中分”,形成于镰仓中期。
就这样,庄园主对庄园的控制更进一步削弱,庄园逐渐变成了他们的食邑而非采邑。相对的,庄官和地头们则与幕府派驻当地的守护们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庄园经济逐渐向由守护所控制的中世领国经济转化。
另一方面,从镰仓幕府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兴武士阶层逐渐与“座”(一种商业行会)相结合,不仅从土地上获得物产,也将势力渗透于流通领域,他们希望能够打破旧的庄园经济,开拓更有利于商业活动的领国经济。后醍醐天皇亲政后,为了扩大自己的收入来源,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策略,诸如撤销近畿地区的大量关卡等等,这就必然受到这些新兴武士阶层的欢迎。而后醍醐天皇也借此机会大力拉拢近畿地区的恶党们为己所用,或许楠木正成早在正中元年(公元1324年)日野资朝和日野俊基化装成修行僧潜行畿内各国的时候,就已与后醍醐天皇联络了。
九章太平记 置笠山政权热闹了没几天便被镇压下去,后醍醐天皇遭到流放,各地倒幕派纷纷沉寂,只有楠木正成还在赤坂城坚持战斗。大概是为了向天下示威,幕府攻打这样一座只有两町大,500人防御的小城,竟然调遣了足利高氏等诸将率领的数万大军(传称30万)。
然而本以为可以一蹴而就的小小赤坂城在正成的出色布置之下固若金汤,城里布下了疑兵,城外又有游兵骚扰,幕府大军围攻20余日,百计用尽,竟然不能攻克。最后由于城中兵粮不足,正成假装集体自焚,趁着幕府军懈怠的机会率部突出重围,在群众基础良好的金刚山打起了游击战。幕府军在山林中到处挨打,耽搁了许多时日也找不到楠木军主力的踪迹,只好留下汤浅定佛的部分部队长时间驻扎赤坂城进行围剿,剩余部队灰溜溜地返回了六波罗探题。
幕府军主力刚一撤离,楠木正成便率领他的500名亲兵走出山林,化装成民夫,施用巧计再次夺回了赤坂城。然后,他又在京都附近摄津住吉地方的四天王寺打败了宇都宫公纲率领的5千名幕府部队,伪作进京之势,被搞得晕头转向的六波罗探题只好再次召集数万关东军进行讨伐。正成且战且退,将敌军引至赤坂城,然后主动放弃城池,潜至敌军后方断其粮道。幕府军不得不再次撤退,而正成第三次夺回赤坂城后,除留下一将守御外,主力转移到了地形更为险要的千早城。
元弘三年(公元1333年)正月,幕府再次调集大军,号称百万,分三路攻打赤坂、千早和在大塔宫护良亲王控制下的吉野城:阿曾时治8万人马攻打赤坂城;二阶堂道蕴6万人马攻打吉野城;剩下的数10万人马由大佛高直率领攻打千早城。10余日后,赤坂、吉野两城被攻陷,驻守赤坂城的正成部将平野将监被俘,吉野城的大塔宫则突围逃到了吉野山。只有千早城由于地势良好,三面都是悬崖,狭窄的山道每次只能容纳不过千人的队伍行走,正成又频施奇计,因而围困三个月后依然完好如初地屹立在金刚山上。
楠木正成的奋勇作战,牵制了幕府军队的主力,使各地的守护、地头们看到了幕府的无能,于是在正成和大塔宫的努力下,四方烽烟迭起:播磨的赤松则村(入道圆心)、则佑父子在要隘苔绳城起兵,断绝了关西幕府军和六波罗探题的联系,并在船坂山收编了镇西探题派往京都支援六波罗探题的部队;伊予的河野一族大破长门探题的300水军;肥后的菊池武时、阿苏大宫司率领岛津、大友等豪族进攻镇西探题……倒幕风潮如同瘟疫一般蔓延,全国性的倒幕形势自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