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之变”后不久,冷泉天皇就退了位(以他的精神状态来看,应该不是主动退位的),其弟守平亲王登上宝座,是为圆融天皇。圆融天皇元服前,担任摄政一职执掌朝纲的乃是藤原忠平以及其侄藤原伊尹(忠平弟师辅的长子),等到天皇成年以后,恰巧忠平兄弟和伊尹都陆续辞世了,关白一职就落到了藤原师辅的次子藤原兼通手中。当时北家最有资格出任关白的是藤原兼通及其三弟兼家,两人争斗得相当激烈。然而兼通抢先一步,据说他搞到了已故安子太后(是他的妹妹)的手谕,要求本家兄弟必须按照长幼顺序继承关白之位。于是圆融天皇就封藤原兼通为太政大臣、关白,朝政悉以委之。
藤原兼家吃了个哑巴亏,只好暂时隐忍,等待哥哥去世或者失势的一天。然而藤原兼通似乎恨透了敢和自己争权的弟弟,他在贞元二年(公元977年)去世,临终前竟然找个借口把弟弟兼家从右近卫大将(从三位)的高位上扯下来,左迁为治部卿(正四位下),同时把关白的位置让给了堂兄藤原赖忠(藤原实赖的次子)。
藤原兼家虽然遭到暗算,可是并不气馁,因为他手中还紧捏着一张王牌呢。兼通兄弟,也包括赖忠,都先后把女儿送去宫里做圆融天皇的嫔妃,可是只有兼家的女儿诠子生下男孩,封为怀仁亲王。于是藤原兼通一死,藤原兼家立刻卷土重来,很快升任右大臣。后来圆融天皇让位给东宫师贞亲王,就是花山天皇,花山天皇在位仅两年,就在藤原兼家的谋划下被骗出宫去落发为僧,传位给兼家的外孙怀仁亲王。怀仁亲王就是一条天皇,继位时年仅7岁,于是藤原兼家以天皇外祖父的身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摄政的宝座。
且说前一代花山天皇继位时也不过才17岁而已,此君素与在原业平并称,都是世所罕见的好色之徒,据说他在登基大典上,都迫不及待地把女侍扯到御座后去行那云雨之事。不过从来权臣当道的时候,君主尤其是被废黜或被逼退位的君主,其种种失德之处恐怕都是权臣擅政的借口,未必确实,不可轻信。
而藤原兼家当然没把宝都押在圆融天皇一人身上,对于那位神经兮兮的冷泉天皇,他也送了个女儿过去,生下了居贞亲王,也就是花山天皇的弟弟。一条天皇才登基,他就立居贞亲王为东宫,同时还把另外一个女儿绥子送去做了东宫妃。绥子既是东宫的正妻,也是他的姑母……反正日本人不在乎辈分,当然藤原兼家更不在乎,他要的只是和皇室亲上加亲,使其外戚、摄政的权力更为稳固而已。
藤原氏既然权倾天下,地方豪族莫不想拉其为靠山,纷纷“寄进”庄园,于是藤原家族变成了最大的庄园主,到了11世纪,家族名下的庄园已占全日本土地的十几分之一。藤原兼家可以说是藤原氏摄关政治进入鼎盛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的私人机关“政所”成为事实上的政权中心,甚至政所颁发的命令(政所下文、殿下御教书)比天皇诏旨和太政官官牒更为有效。
就这样,天皇彻底被架空了,皇室威信日堕,据说宫殿朽败无人修缮,妖狐肆虐无计攘除,盗贼劫掠也无法捕拿……宽弘二年(公元1005年),内里再次发生大火,神镜也被烧损,朝廷只得改铸一个,并派遣使臣前往伊势神宫谢罪。
藤原兼家死后,其子藤原道隆就任摄政和关白,道隆死后,换上了他的弟弟道兼。一条天皇在位26年,诸事都不关心,“垂拱而治”,竟被赞誉为“宽弘之圣主”——其实他和蜀汉后主刘禅相仿佛,只不过没有当俘虏的糟糕下场而已。宽弘八年(公元1011年),一条天皇退位,居贞亲王继任为三条天皇,立一条天皇之子敦成亲王为东宫。
敦成亲王本是藤原兼家之子、道兼之弟藤原道长的外孙,道长为了登上摄政之位,多次逼迫三条天皇退位。正好三条天皇患有严重的眼疾,几近失明,于是在位仅5年就下了台,敦成亲王继位,就是后一条天皇。后一条天皇年仅9岁,外祖父藤原道长名正言顺地登上摄政宝座。
请大家注意一下,村上天皇以后的天皇世系是这样的:村上子冷泉、村上子圆融、冷泉子花山、圆融子一条、冷泉子三条、一条子后一条,也就是说,政权在冷泉和圆融两位天皇的后裔中轮替,这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于是在后一条天皇登基后,就立三条上皇的儿子敦明亲王为东宫。然而敦明亲王没有藤原道长的血统,这使道长感觉隐含着危机,于是千方百计地逼迫敦明亲王,终于使其辞去东宫之位,改立敦良亲王为东宫。敦良亲王是后一条天皇的同母兄弟,也就是说,他们的母亲同为藤原道长的女儿彰子——惯例被打破了,冷泉天皇的后裔就此被排除在皇统之外。
后一条天皇在位21年,藤原道长及其子藤原赖通先后执政。道长权势熏天,时人都说他的尊贵与帝王无异,“摄政即天子”、“唯道长之心系天下之兴亡”。藤原道长也志得意满,甚至吟出“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的诗句,骄横之态,可见一斑。不过此公确实值得骄傲,他担任朝廷柱石整整30年,直到万寿四年(公元1027年)十二月去世,享年62岁。
院政的开端
后一条天皇去世后,传位于东宫敦良亲王,也就是藤原道长的外孙,是为后朱雀天皇。后朱雀天皇在位10年,让位给东宫亲仁亲王,就是后冷泉天皇。后冷泉天皇立尊仁亲王为东宫。
这一接班人选,让执政的藤原道长之子赖通、教通非常不满,因为赖通兄弟都曾把女儿送给后冷泉天皇为妃,却根本没能生下龙子,尊仁亲王乃是天皇与祯子内亲王所生的儿子。储君怎能不是藤原氏嫡亲的外甥或外孙呢?因此赖通兄弟想方设法要搞掉尊仁亲王。然而所谓藤原氏嫡亲的外甥或外孙根本就不存在,就算废黜东宫,又该由谁来接替呢?
时光如同流水,眨眼间后冷泉天皇登基已经24年了,藤原一族还没拿出应对方法来,他就先驾了崩。尊仁亲王顺理成章登上天皇宝座,就是后三条天皇。藤原赖通灰心丧气,就把关白之位让给兄弟教通,自己退居二线。
从宇多天皇开始,整整170多年了,后三条天皇是唯一没有藤原氏外戚的天皇,加上他登基时已经35岁了,年富力强,精神旺盛,就想要一脚踢开藤原北家,自行其是。后三条天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发布《延久庄园整顿令》,在中央设立“记录庄园券契所”,管理和整顿各地的庄园,统一计量标准——当然,他主要拿藤原氏名下的大小庄园开刀,这就必然会引发藤原氏群臣的反对。眼看改革阻碍重重,后三条天皇心生一计:如果从皇室中逐渐排除掉藤原氏的血统,我看你们还有什么资格再霸占朝堂!
延久四年(公元1072年),后三条天皇退位,在位仅仅4年。他传位给藤原茂子所生的贞仁亲王,贞仁亲王的东宮妃乃是藤原贤子,但贤子并未生男,后三条上皇就指定自己与源基子所生的实仁亲王为东宫,并且约定等实仁亲王继位后,立其同母兄弟辅仁亲王为储君。在上皇的如意算盘里,经过一个很短时间的过渡,就会有接连两位天皇都和藤原氏没有关系。
安排好这一切,后三条上皇就安心地咽了气,年仅40岁。东宫贞仁亲王登基,就是白河天皇。白河天皇上台后不久,藤原赖通、教通兄弟就相继去世了,由赖通的长子藤原师实出任关白。不过后三条上皇的梦想也落了空,藤原贤子竟然冷不防地生下了一个儿子,是为善仁亲王,而东宫实仁亲王却因病辞世。于是在应德三年(公元1084年),白河天皇退位,他一脚踢开异母兄弟辅仁亲王,把年仅8岁的亲儿子善仁亲王扶上了宝座,是为堀河天皇。
不过若因此说后三条上皇架空藤原氏的努力完全没能产生效果,也是不对的,在他的时代,天皇终究收回了一部分权力,藤原氏摄关政治有所萎缩,这一点对后世影响甚大。堀河天皇只是个小孩子,按照惯例,当由藤原师实担任摄政,总揽朝纲,可是白河上皇当时才不过34岁,正当壮年,虽然退位却坚持不肯放权。他设置“院厅”,起用身份较低却有能力的人担任“别当”、“年预”等官职,执行政务——这就是所谓“院政”的开端,藤原家族的辉煌,至此已如明日黄花。
不过院政之与摄关政治,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它可以解决藤原氏擅权的问题,却根本无法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种种社会矛盾。此后“院”也就是把持朝政的上皇或法皇代替藤原氏成为日本最大的庄园主,对百姓的剥削却一如既往,毫无缓和迹象。
院政之与摄关政治的不同,仅仅表现在对武士集团的拉拢上,这也直接造成了其后武家政权的建立。武士阶层在9世纪中期产生时,存在着高、低两端:低端为地方庄园的庄官及庄官集结起来的战斗集团;高端武士就是源、平等军事贵族,他们本身拥有庄园,并且多次受朝廷诏令平定边远地区的叛乱,或者远征虾夷,实力逐渐膨胀。最终这高、低两端结合为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家族形式的层级武士团),以及与公卿之腐朽奢靡不同的节俭、武勇的风尚。当时社会上可以说形成了四个大的权力集团,即在中央有正冉冉上升的院、逐渐江河日下的藤原氏,在地方上有以源氏或平氏为其真正领袖或精神领袖的武士集团。
平氏由高望王担任上总介开始,在关东扩张势力,经过“平将门之乱”以及公元1028年爆发的“平忠常之乱”,其在关东的势力逐渐被源氏所取代,而平贞盛因为平定将门之乱有功受到嘉奖,其子维衡把根据地转移到伊贺、伊势等地,称为“伊势平氏”,逐渐在近畿站稳了脚跟。而源氏原本是服侍摄关家的“京侍”,后来清和源氏的源赖信平定忠常之乱,趁机攫取了平氏在关东的势力,继而还妄图利用“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把影响力更扩展到东北地方。就这样,源、平两氏的势力来了个大掉个儿。
这两个最高贵的武士家族,其发展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回归京都的平氏开始与院政相结合,成为院用来对抗摄关家的强有力武器。白河院就从伊势平氏中选拔武士守卫自己的御所,因为这些武士主要驻扎在御所北侧,故称“北面武士”。而源氏则在地方上尤其是关东地区扩展势力,大量关东地区的名主把土地从寄进给藤原氏转而寄进给源氏,这种风潮极盛一时,致使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
就这样,院政促进了武士集团的膨胀和相互对抗,新的时代正在孕育,大乱也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