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与朝廷分庭抗礼,湘军内部的人首先就会出来反对,而这人一定便是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左宗棠。曾国藩心想,论打仗,眼下海内将才,没有人能够对付得了他。到那时,左宗棠的形势是极为有利的,集全国之粮饷兵力,消灭曾氏家族的湘军,这可比消灭太平军容易多了。
当然,曾国藩真称帝的话,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各地又要出现割据的局面,天下统一的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因而从客观上说,曾国藩拒不称帝也是一件好事。
19、 张之洞因何营救“戊戌六君子”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同治三年入仕,为朝中“清流派”首领。在中俄交涉事件中,张之洞处理得当,受到慈禧赏识。光绪七年至十年,张任山西巡抚,大力整顿吏治,严禁鸦片,并开始兴办洋务。中日甲午战争后,张上书请求变法图强。此间,他与维新派关系复杂,既出资赞助,又极力阻挠,而“戊戌变法”失败后,又设法营救“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其中缘由令人费解。
继“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利用各种方法宣传变法。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和强学会。《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反对协议,变法运动兴起。张之洞积极支持,并且上《吁请修备储才折》,说明“修备储才急图补救”,并为北京强学会捐银5000两。这一位手握重权、拥护“新法”的重臣引起了康有为的注意,康有为把为张之洞推崇的丁立钧推为强学会总董之一,在强学会略有眉目之后,立刻启程南下,赶往张之洞处活动。
但是,张之洞的“变法”是和改良派不同的,对康有为的“孔子改制”更加强烈不满。在《时务报》风靡全国时,张顺水推舟,下令大家订阅。而梁启超的笔锋犀利,难免有些过激的话,张之洞只有让报馆经理汪康年加以限制,必然使汪、梁之间产生了裂缝。梁启超的议论越来越激烈,张之洞终于无法容忍。
维新变法失败后,西太后回紫禁城,将光绪帝软禁了起来,又一次“训政”,发动政变,同时通缉康、梁,逮捕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人。
此事传到武昌,张之洞立刻倒向西太后,开始压制两湖地区的维新变法运动。他首先将湖南的南学会解散,改保卫局为保甲局。
张之洞不但镇压维新运动,对其大肆攻击,还为了取悦西太后,主动抓捕康、梁等人。清廷在康、梁逃往日本后,电告驻日公使李盛铎,叫他秘密捉拿康、梁,并派人借口考察商务赴日行刺。张之洞见了日本领事,请求协助缉捕康、梁,张之洞的要求没有得到日本的同意。于是张之洞想派人去行刺,以致引起日本政府抗议。
张之洞在戊戌政变时期的这种做法极大破坏了自己的声誉。但是,他却曾为营救自己的“得意门生”杨锐而不辞奔波。
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再次“训政”。二十四日,杨锐被捕,关在了刑部大牢。张之洞知道后,急电盛宣怀,请顺天府尹陈夔龙及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王文韶营救杨锐。同时他致电在北京的湖北按察使,提出杨锐是由湖南巡抚陈宝箴保荐,“与康没有关系”,还托人找王文韶、刚毅帮忙。在二十七日晚,他还致电在天津的荣禄,表示要亲自为杨锐作保。但是,刚毅由于杨锐说他昏愎无知,而且阻挠变法导致没有成功,反而在慈禧面前鼓煽:“此辈多杀几个何惜?”西太后异常厌恶变法,与“康党”势不两立。二十八日,她就将被捕的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
20、 李莲英死后尸身何以残缺
清朝末年,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除了“老佛爷”慈禧外,恐怕就是大太监李莲英了。这位幼年家境贫寒的小太监,因为善梳新髻,加上在慈禧与八大臣夺权时立下了大功,从此一跃而成为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以及同治、光绪两朝的太监大总管。慈禧死后,李莲英再没了靠山,于是托词年老体衰而出宫。1911年死去,年64岁。这位昔日红极一时的李莲英,在他得势的年月里,不知道有多少冤魂丧命在他的手上。他自己的下场如何?是寿终正寝,还是死于非命?
史书记载,在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又受宠于隆裕太后。后来在李莲英病死之后,隆裕太后还特意赏赐2000两银子。李莲英的后人也一再宣称:“我祖父是善终,享年64岁。”又说:“我祖父因得急性痢疾,医治无效而病故,由得病到病终仅四天时间。”在《李莲英墓葬碑文》中也写道,李莲英“退居之时,年已衰老,公殒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日”。正是据此,才有李莲英宣统三年(1911)病死的说法。
但是世人对此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李莲英果真是病死的吗?要确定他的死亡之因,必须确定其墓葬情况。只要能找到李莲英真墓,就能对李莲英是否善终作一个结论。
那么,李莲英到底葬在哪里呢?有人认为李莲英墓在北京海淀区恩济庄。这里本来就是清代太监的茔地,慈禧太后生前曾赐给李莲英一块高敞之地,因此,李莲英应该是葬在这里。民间还有传说认为李莲英墓是在清东陵慈禧墓旁,但是有人提出否定看法,认为清东陵是清代帝王嫔妃安葬的地方,李莲英再怎么红极一时,毕竟也只是个奴才,不可能有资格葬在这里。此外还有说其墓在永定门外大红门李家墓地。总之,众说纷纭。
1966年“文革”期间,正值“破四旧”,人们砸开了坐落在北京海淀区恩济庄六一学校校园内的古墓,这座古墓相传就是李莲英的真墓。走进墓里,大家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极大的秘密。人们发现,李莲英的墓极其考究,里面有很多的陪葬品,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棺材完整无缺,里边一具尸身盖着被子躺在那里,然而在整个尸体部位只有一颗已经腐烂干净的拖着三尺长辫子的骷髅头,还有一双鞋底,此外都是空荡荡的,连一节指骨都没有找到。既然李莲英墓里所有的宝物没有任何被盗的痕迹,并且从他1911年的死亡到1966年的掘墓,前后仅55年,尸骨怎么可能腐烂到“颗粒无存”?李莲英墓的初见天日,使李莲英“得善终”的谎言就不攻自破了。但是真相又到底如何呢?于是关于其死亡的原因又有了多种说法。
在民间有“李莲英被人暗杀于河北、山东交界之处”的说法,但是说法也各异。有人说李莲英手中有大量的财产,连他自己也说过“财大祸也大”,说明他早就预感到自己会因财产问题而招致祸害。最后果然是他身边的人密谋他的财产而杀了他。
另一种是说李莲英有个侄女,嫁在山东无棣县,李莲英偶然来了兴致前去探望她,途中经过山东和河北的交界处被人杀死。当时两个随从吓得魂飞魄散,只拾起一个血淋淋的人头,用包袱一裹,马不停蹄地逃回北京。等到再派人返回寻找李莲英的尸身时,尸身早已不见踪影。
也有人说李莲英是在回自己所住的南花园路上被人暗杀的。慈禧死后,李莲英退居南花园。他知道大势已去,因而终日郁郁寡欢。这一天他怀念故主,于是自己来到东陵拜谒慈禧陵寝,结果在回来时的路上被人杀死。
说李莲英被暗杀,无论是为财还是为了其他,都是可以成立的。李莲英生前权倾朝野,与慈禧狼狈为奸,坑害了很多人,当然人人为之切齿。慈禧死后,李莲英尚受隆裕太后眷顾,退居南花园养老,再次让人们恨之入骨。所以一旦他失去靠山,成为众矢之的就是必然的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李莲英被小德张所杀。小德张是隆裕的亲信,经常鼓动隆裕查办李莲英。李莲英为此急忙向袁世凯的亲信江朝宗求救,在江朝宗的周旋下,总算暂时转危为安。小德张不甘心,于是也去结交江朝宗。江朝宗见小德张是当今太后身边的红人,当然不会拒绝。一次,江朝宗下帖请李莲英在什刹海会贤堂吃晚饭,一向轻易不出门的李莲英因为对江朝宗感恩,破例准时来到会贤堂。席散后,李莲英路经后海时就被土匪杀害了。
至此,人们基本可以断言李莲英不得善终,死于非命。至于他为什么被杀、在何处被杀、为何人所杀,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