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问李广平生可有憾事,李广自言说任陇西太守时,曾杀过已经投降的八百名羌人,这是自己最后悔的事。针对这件事,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这个看法在日本史学界得到了相当多的人的赞成。但是这一说法明显带有强烈的唯心论色彩,且王朔不过是以李广之憾事来消除李广心中不得封侯的怨气罢了。国内持此说法的人不多。有人认为,李广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因此不得封侯。此说是以李广“杀霸陵尉”为依据的。
史料记载李广曾因兵败而丢了将军的职位,被贬为庶人。一天夜晚回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不予放行,李广手下的人说情道:“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酒醉的霸陵尉轻蔑地回敬道:“当今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将军!”后来李广复职,很快就借故杀了霸陵尉。因此有人认为李广乃“少大度”之人,所以功名不成。
还有人认为李广是一个常败将军,因此自然得不到封赏。司马光也持这种说法,认为当时的将军程不识虽然没有功劳,但是也没有失败,而李广却经常使军队陷于覆亡之境地,既然如此,当然不能封侯。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李将军列传》记载了李广一生中的几次战事,而不是说李广大小七十余战,一无战功。倘若李广屡战屡败,司马迁何以称他为“名将”,匈奴兵何以敬畏地称之为“飞将军”?
一说认为李广“治军不严”,所以受此冷遇。这种说法显然也经不起推敲,因为何去非显然忽略了李广本人小事上可能不拘一格,但是对征战大事还是肃审慎严的,并且他的部下也个个愿意为之冲锋陷阵。所谓李广“治军不严”的说法,不过是和程不识的治军整严相对而言。而司马迁明确指出,李广和程不识一样都是好将军,不过是治军方式不同而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广的不公平待遇乃是由于汉武帝的偏见和卫青的压制。李广数次征战失利,使汉武帝对他产生了偏见,觉得他“数奇”(即不吉利),不胜重任。所以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时,汉武帝就嘱咐统帅卫青,不让李广居前夺首功。卫青也出于私心,让好朋友公孙敖出任前锋,代替了身为前将军的李广,致使李广失道触犯军律,遂自刎而死。这种说法从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军事上探索原因,视野较为开阔,但是依然有很多的疑点。
李广自杀前慨而言“岂非天哉!”王维亦在诗中感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然而真的是一句“天意”就能解释了吗?李广悲剧的一生,犹让今人唏嘘着。“李广难封”之谜的揭开,也许能让人稍微释怀吧。
5、 诸葛亮娶丑女为妻之谜
诸葛亮不仅有才,而且相貌俊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松柏”。但他却选了一位“瘦黑矮小,一头黄发”的丑女阿丑为妻,诸葛亮为何要娶丑女呢?
传统观点认为,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注重人的内在美。阿丑自幼才识过人,颇有心计,诸葛亮早在成婚前就有所耳闻。这不无道理,但并非全部。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娶阿丑,是处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诸葛亮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自幼丧父,少年时代便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吃尽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豪族的压迫。后来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14岁时,叔父因官被削而投靠了刘表,17岁那年,叔父死了,他从此没了依靠,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定居。他虽然住在乡下,但他不想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盛衰,有着为国家尽忠的抱负,怀着如此壮志雄心,他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建功立业。
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还牵涉到了家人的婚事。这也是为在地主集团的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宏图。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其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他就在荆州站稳了脚跟。第二,诸葛亮为弟弟娶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择妇结亲,当然要服从既留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原因。所以,诸葛亮娶了那个丑女黄氏。
诸葛亮为何不怕众人耻笑,而娶丑女黄氏呢?换作别人也许他会犹豫,但是黄氏之女他就娶定了,一是因为黄承彦在当地有名声;二是因为黄妻蔡氏和刘表的后妻是姐妹关系,做了黄家的女婿,就攀上了刘表这门皇亲。
据《诸葛亮新传》记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要了过来,从而为诸葛亮进入地主集团开了“绿灯”。
从封建历史文化来说,贤妻、美妻、正妻要相夫教子,帮助丈夫治理家业,诸葛亮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自己的婚姻上,自然遵循“贤妻美妻”的风俗,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其后确实又娶过一妾。但诸葛亮娶丑妇的动机仍有争论,待后人再研究探寻吧。
6、 骆宾王生死之谜
以一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而让武则天赫然变色的骆宾王,是初唐诗坛的活跃人物,为“初唐四杰”之一。这位四杰中年辈最长、阅历最多之人,其遗闻也最富有传奇色彩,其中他的下落至今仍旧是一个谜。
骆宾王一生壮志飘零,沉沦下僚。唐高宗仪凤四年时,他被升任为侍御史,又因屡次向武则天上书言事而被诬下狱。在狱中,他写下“露重飞难进,风高响易沉”的千古名句抒发自己的悲愤。
武则天称帝后,大肆斥逐李唐王室旧臣,并大量起用武氏家族成员。光宅元年(684),对武则天政权极为不满且自身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的骆宾王参加徐敬业发动的扬州兵变,被辟为艺文令。这其间,他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该檄文历数武则天的秽行劣迹和阴谋祸心,备述起兵的目的,申明大义。结尾处“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非凡,极富号召力。
据说武则天看了檄文后,赫然变色,连忙询问檄文为谁所写。被左右告知是骆宾王后,十分惋惜,并说:“这个人有这么大的才能,却流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宰相的过错啊。”惜才之心溢于言表。但是由于徐敬业武略不够,所以扬州兵变才三个月就遭到失败。唐人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记载道:“文明(唐睿宗年号,684年)中,与敬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后来《新唐书·骆宾王传》沿用这个说法,也用“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来描述骆宾王的下落。骆宾王的下落之谜由此而始。
在众说纷纭的说法中,流传较广的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说兵败后骆宾王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新唐书》等书都如此记载。此说法认为,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等人准备入海逃往高句丽,抵达海陵时,遇到风浪受阻,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传首东都,并牵连家族。具体记载如《资治通鉴》说:“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
另外,骆宾王的世交宋之问曾写过一篇《祭杜审言学士文》,在这篇文章中,宋之问也说骆宾王“不能保族而全躯”,看来骆宾王不仅自身未保,而且家人乃至族人都遭到牵连而被杀。
第二种说法认为骆宾王在兵败后逃脱隐居,也有人说他是削发为僧。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所谓“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就是骆宾王并未被杀的证明。根据这种说法,兵变失败后,官军没有捕获徐敬业和骆宾王,他们害怕武则天会治他们的罪,因此以假乱真,杀了两个面貌酷似徐、骆的人,将其首级报送京师。事实上骆宾王和徐敬业二人均逃脱并在后来落发为僧。
最早说骆宾王出家为僧的人是唐朝人孟棨,根据他的《本事诗》记载,宋之问有一次在杭州灵隐寺玩月赋诗,吟出两句:“鹫岭郁棨,龙宫锁寂寥。”然而苦于没有佳句可续。正在这时,走来一位老僧,听罢宋之问的诗后,立刻说道:“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并接着连吟十句诗完篇,句句精妙非凡,令宋之问惊叹不已。老僧吟罢一去不复见,宋之问再去拜访也没有找到他的影踪。后来宋向人打听这位老僧,得知此人竟是骆宾王。
还有人说骆宾王是逃匿于今天的江苏南通一带。根据明代人朱国祯《涌幢小品》所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在南通城东发现了骆宾王的墓,墓主衣冠如新。这座墓后来被迁到了狼山,至今遗迹犹存。
清人陈熙晋的《骆临海集笺注·附录》中还记载说,雍正年间有一个叫李于涛的,他说自己的家谱中记载,扬州兵变失败后,骆宾王与徐敬业的儿子一起藏匿于白水荡,后来骆宾王客死崇川,据说骆宾王的陵墓就是徐敬业的儿子修的。
7、 害死岳飞的是秦桧还是高宗皇帝
岳飞墓前,铸有两个跪着的铁人,即当时南宋的宰相秦桧夫妇。几百年来,到此悼念岳飞的人们都要唾骂奸臣秦桧。岳飞为秦桧所害,这似乎已成为不容置疑的铁案。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身贫苦农民之家。联金灭辽时应募从军,曾在张所部任统制,并与王彦一起抗金。后随宗泽守东京,任都统。宗泽死后,他投身张浚部,并逐渐成为南宋重要的抗金将领,立下赫赫战功。
建炎四年,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绍兴四年,大败刘豫齐军,收复襄阳等六郡,封清远军节度使,后封为武昌开国侯,联络两河义军,部署北伐。绍兴八年底,他反对宋高宗与秦桧的议和,并上表提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绍兴十年郾城一战,大败金兀术统率的金兵主力,收复颖昌、郑州、洛阳等重镇。
在抗击金兵的战斗中,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常常以一当十,勇往直前,声威大震,甚至金军中都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悲叹。
可是,就在收复中原即将实现的大好形势下,高宗却连发十二道金牌,下令收兵。岳飞挥泪含恨退兵,不久以“莫须有”的罪名和他的儿子岳云及部将张宪被毒死于“风波亭”。
直到宋孝宗即位,冤案平反,岳飞墓才迁至景色秀丽的栖霞岭下。
事实上,杀害岳飞的元凶并不是秦桧,秦桧只不过是这个元凶手下的一个鹰犬。
第一,秦桧没有杀岳飞的权力。有人指出,当时秦桧虽然很受宋高宗的信任,但还没到摆布宋高宗的地步,因此也不能为所欲为地恣意铲除异己。
绍兴九年,秦桧正积极对金议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反对,并请求皇帝“斩秦桧之头挂诸街衢”。秦桧对此人恨之入骨,但也不敢任意杀害。由此可知,对战功赫赫的岳飞,他更不可能擅自处置了。
后来,金兵违背和议,一举攻占了河南地区,秦桧惶惶不可终日,深怕宋高宗因此迁怒于自己的议和政策,他此时惶恐不安,正是自保不足的时候,因此,他没胆子背着宋高宗杀害岳飞。需要说明的是,岳飞的狱案又称做“诏狱”,程序严密,外人无法插手。这样,即便秦桧权力再大,公开“矫诏”杀人也是不合情理的。
第二,秦桧及刑部主审岳飞一案,曾上书定岳飞、张宪死罪,但并没有定岳云死罪。可上书宋高宗后,岳云也没能幸免于难。由此可见生杀大权还是在宋高宗之手。
第三,秦桧死后,宋高宗为秦桧制造的许多冤假错案平了反,但唯独对岳飞一案不肯昭雪,而且对许多大臣申请为岳飞平反的奏折不予理睬。这一切都足以证明,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宋高宗出于什么原因要害死自己倚为军事支柱的岳飞呢?而且宋太祖赵匡胤曾传下秘密誓约,规定后世子孙“不得杀土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在北宋历朝,这条誓约执行得非常严格,宋高宗为何敢违约破例?这在认为宋高宗是杀害岳飞元凶的学者中存在着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帝之忌兄,而不欲其归”。宋高宗眼见岳飞一心要“迎二圣”,而徽、钦两帝一旦回来,自己的皇位就不保了。他害怕中原光复,因而杀了岳飞。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并不是“迎二圣”。宋高宗杀岳飞,主要原因是怕他在外久握重兵,跋扈难制,危及自己的统治,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
岳飞个性刚强,“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不容易与人合作,绍兴七年(1137),他上书奏请宋高宗立储:“乞皇子出阁,以定臣心。”同年,他又因守母丧,未经宋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张宪。这两件事犯了宋高宗的大忌。
再加上宋高宗曾在金营做人质,又有从扬州南渡等惊险经历,对金兵始终心存恐惧。对战争前景,他既怕全胜,又怕大败。胜则怕武将兵多,功高而权重,败则怕欲为临安布衣而不能。他想当个安安稳稳的太平皇帝,因此一心求和。所以,秦桧利用岳飞部下的告密来证明岳飞的跋扈,正好迎合了宋高宗害怕岳飞立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飞又是反对和议最强烈的主战派,故而下令杀了岳飞。
8、 刘伯温为何死得不明不白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认为他能与张良、诸葛亮、王猛相比。当群雄角逐之秋,朱元璋如鱼之不可离水一般信任刘基。朱元璋建立政权机构时,便任刘基为御史中丞。朱又在《御宝诏书》和《御史中丞诰》中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但是,当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刘基在朝中时常受到排挤和打击,尤其受到李善长、徐达等淮河西集团的打击,屡受挫折,处境艰难,后来又被“钦赐”还乡,最后竟暴死于家中。
早在洪武三年七月,朱元璋在给刘基的《弘文馆学士诰》中,用极不客气的话讥讽刘基在这么大把年纪的情况下,不回家抚育儿女,却仍恋恋不舍地留在他身边,想激他引退,显然这时朱元璋已厌弃刘基。这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只封刘基为诚意伯,食禄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则封为韩国公,食禄四千石,其中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中书左丞,同时赐刘基告老还乡。二月,刘基第二次回到青田。
可是,刘基在家仍不得安稳。当初,刘基请求在浙闽之间一片名叫“淡洋”的空旷地带设立巡检司,恰好碰到逃军造反。
刘基派长子刘琏入京报告朱元璋,没有先通知中书省。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大权,心中一直怨恨刘基以前反对自己做丞相,此时遂乘机报复。他指使刑部尚书吴云派人陷害刘基,说淡洋之地有王气,刘基想占为己有作为墓地,百姓反对,他便请设巡检司,结果激成事变。这无异于谋篡,于是朱元璋削夺了他的俸禄。
从朱元璋后来的《钦赐归老青田诏书》来看,朱元璋对胡惟庸深信不疑,认为刘基不可饶恕。
刘基明白,沉默是金就是最好的选择。为了消除朱元璋的疑忌,他立即回到京师,不作任何辩解。
洪武六年,丞相汪广洋被贬广东,胡惟庸为相,独掌中书大权。刘基对此感到忧愤不已,还因此得了一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