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隐秘的中国名人未解之谜
9893200000011

第11章 帝王之谜(1)

1、 盘庚是否迁都殷墟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后约有数百年。商朝时,地域辽阔,势力最大时东到大海,南到长江流域,西达陕西西部,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商朝前期,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由此也导致外患不断,为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商朝经历了数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商王朝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商。然而,历史上对盘庚是不是迁到了今天的安阳殷墟却有争议。

大多数学者认为盘庚确实是迁都至今日的殷墟。《尚书·盘庚》篇对这次迁都的情况也有不少记载。

商汤建国时,最早的国都是亳,也就是今天河南的商丘。这里处在黄河下游,经常闹水灾,灾后损失惨重,王室内部,王公大臣和贵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常常有内乱发生,到王位传到能干的盘庚手里时,他决定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以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于是他决定再次迁都。

但是迁都的过程很不顺利,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许多王公大臣和贵族的反对,盘庚只好对他们晓之以理,声称迁都目的不是为了处罚那些贪图权力的人,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让商朝更加稳固才决定迁都。而对那些反对迁都的人,盘庚威胁说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但是,还是有大多数贵族固执地不肯搬迁。盘庚坚定地表明自己立场:“我主意已定,不会再改变了。”众大臣敌不过盘庚的坚持,终于同意迁都。于是盘庚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盘庚迁殷以后,在那里重振朝纲,缓解了王室内部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衰落的商王朝又出现了一派繁荣的局面,以后200多年,一直没有迁都,盘庚也因此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经过千百年的漫长岁月的洗礼后,商朝的国都已沦为一片废墟。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现了大量古代的遗物。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北临漳河水,西依太行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殷指的就是今位于安阳西北郊的殷墟。在殷墟遗物中有10多万片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而且上面还刻着很难辨认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甲骨文。

另外,在小屯村还发现了大量种类繁多、制作精巧的青铜器皿和兵器,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这发现的,它高130多厘米,重875千克,上面还刻有富丽堂皇的花纹,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十分高超。而那里至今保留的宫殿宗庙建筑遗址、王陵墓地、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繁华的手工业作坊,这一切所体现出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都能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专家和学者认为盘庚并不是迁都于安阳殷墟,他们认为盘庚迂回了故都所在地——商丘。

成汤灭夏后,建都于商丘南亳。据《史记》记载:成汤五世孙仲丁迁都到河南郑州,仲丁弟河澶甲迁都到今河南内黄东南,六世孙祖乙又迁都于今河南温县东,八世孙南庚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山东曲阜,九世孙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所谓“渡河南”,就是从黄河以北迁往黄河以南;所谓“成汤之故居”,就是指成汤建都南亳之前所居住的商丘县北部的北亳。也就是说,盘庚又回到了先商的祖先居住地——商丘。

而学者们认为把盘庚所迁往的北蒙的殷,说成是今天安阳的殷墟,这显然是错误的:第一,安阳没有被称北蒙和亳的说法;第二,成汤和帝喾从不曾在安阳居住和建都。所以“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所指的并不是安阳。

至于在安阳小屯发现了商代出土文物和遗址,则是因为成汤的十三孙武乙迁到了安阳小屯。晋代以后,由于个别史学家把北蒙的“殷”和“殷墟”混在了一起,所以后人才会误以为是安阳,以讹传讹,才有了今天的殷墟之说。

盘庚是不是迁都于殷墟,至今还没人能够下定论,有待专家学者们寻找更有说服力的史料和证据来证明。但是,不管史实如何,盘庚迁都后,商朝社会的稳定和繁华显而易见,他为商朝的巩固和发展所建立的伟大功勋也是不可磨灭的。

2、 齐桓公死因之谜

齐桓公,名小白,公元前686年战胜了公子纠,夺得了君位,做了齐国国君。齐桓公即位后,管仲在齐国实行全面改革,国力迅速强盛。在外交上,“尊王攘夷”的旗号是齐桓公最先打出来的,他想借此得到中原各诸侯的信赖。他曾召集了9次诸侯会盟,充任了40年的盟主,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实力最强的盟主。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临终前对齐桓公提出警告,要他疏远易牙、竖刁等小人。但齐桓公没有听从他的告诫,仍然重用这些人。

公元前643年,易牙、竖刁等趁齐桓公患重病的机会,假借其命令,堵塞齐宫大门,并在大门前竖起一道高墙,任何人都不准进入宫内。因此,没有一个人过问病在床上的齐桓公,几天之后,齐桓公便神秘地死去。

齐桓公的5个儿子谁也不管父亲的死活,只知道争夺权位,互相残杀。结果,齐桓公的尸体在寿宫中整整搁置了67天,都生了蛆,可仍然没人为他收葬。

齐桓公究竟是怎样死的呢?他在宫中的最后几天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有人说他是被易牙、竖刁等小人关在宫中活活饿死的,但一代霸主在临死之前怎么会没有人照顾?活活饿死更是让人觉得荒谬之极,因此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不是很高。

有人认为,齐桓公是被易牙、竖刁等人害死的。为了夺权,二人在宫中命人在食物中下毒,害死了齐桓公。但桓公死后,5个儿子互相争权,而二人的原有计划也落空了。

更有人认为,正是桓公的5个儿子为了争夺权位,齐桓公在宫中迟迟未死,所以5个儿子命人害死了桓公。

不管怎样,一代霸主落得如此下场,让人不由得慨叹“是非成败转头空”。

3、 越王勾践到底有没有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已经是尽人皆知了。越国最终灭了吴国,就是因为勾践十多年的磨炼并实行了各种得力措施。但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是不是真的用卧薪和尝胆两种手段来激发勉励自己的呢?

首先从历史典籍来看,《左传》和《国语》成书年代较早,并且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较具有参考的价值。但两本史籍中无论哪一本,在讲述勾践的生平事迹时,都根本没有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

另外,在《史记》中的《越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说:“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其中,没有写到越王勾践卧薪之事。东汉时期的一些书中也只说了越王勾践尝胆,而根本没有卧薪之事。由此看来,在西汉的《史记》中最早出现了越王尝胆一事,而在东汉时期的史料中还没有出现卧薪之事。

有人考证,在北宋苏轼所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卧薪尝胆”首次被作为一个成语来使用。但苏轼起草这封信时带有很强的游戏性,信中的内容与勾践无关,而是设想孙权在三国平分天下时曾“坐薪尝胆”。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曾经谈到“坐薪尝胆”的事情,但说的却是吴王。后来也有书中提到卧薪尝胆之事,但有的说是吴王夫差所为,有的却说是越王勾践所为。到北宋的苏轼提出了“卧薪尝胆”一词后,这事究竟是夫差还是勾践所做,从南宋直到明朝都没有结论。

明朝末年,在传奇剧本《浣纱记》中,梁辰鱼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事大加渲染。清初的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后来,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也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直到现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才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却需要考证。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早在东汉时代成书的《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中就有越王勾践“卧薪”之事的记载。该文说越王勾践当时“苦身焦思,夜以继日,用蓼攻之以目卧”。蓼,清朝马瑞辰解释说是苦菜。蓼薪,意思就是说蓼这种苦菜聚集得非常多。勾践准备了许多蓼菜一定是用来磨炼意志,“攻之以蓼”也可以说是“攻之以蓼薪”。这样,上述《吴越春秋》中的话的语意就十分明显:那时勾践日夜操劳,眼睛十分疲倦,就想睡觉,即“目卧”,但他用“蓼薪”来刺激自己,以便能够忍耐克服,避免睡觉。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曲解了《吴越春秋》的意思,因为“卧薪”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体遭受折磨。这种说法的结论是:勾践确实有过卧薪尝胆的行为,尽管后人误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若说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是真的,为什么历史上这么晚才有记载?若说是假的,它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这两种说法都有根据。因此,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未解之谜。

4、 秦始皇身世之谜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一生功绩卓著。秦始皇一生谜团无数,最早的谜要数其身世之谜。

要破解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就得从吕不韦开始说起。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本为阳翟的巨富,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他的聪明和智慧使他不仅仅满足拥有万贯家私的地位和生活,而且对权势也垂涎三尺。

他认为,扶立一个国君,不仅自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还可以泽及子孙、后代。因此他将眼光放在了当时被送到赵国当做人质的秦昭王的孙子子楚身上。子楚当时郁郁不得志,但商人起家且聪明的吕不韦深知这个子楚有利用价值,他想好了计策,便打点行装,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找到子楚后,他讲了自己的想法,子楚当然很开心。当时,秦昭王年老,他已经指定了继承者为安国君,安国君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无子,而子楚的生母早已去世。子楚在安国君20多个儿子中并不突出,于是吕不韦倾尽家财帮助子楚成为华阳夫人的义子,并出钱让他结交权贵,提高自己的声望。

秦昭王死后,不久安国君(孝文王)也去世,于是,子楚登上王位,成为秦国国君,即历史上的秦庄襄王。庄襄王自然对吕不韦感恩戴德,封吕不韦为丞相,又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权倾一时。

在这之前,也就是庄襄王子楚尚在赵国的时候,有一次子楚与吕不韦一起欣赏歌舞。吕不韦手下有一宠姬名叫赵姬,这个女子能歌善舞并且容貌秀丽。子楚看到她后立刻被她吸引。酒席中,子楚向吕不韦祝酒并希望能把赵姬送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是转念一想,自己能够舍尽家财不就是为了这个子楚吗?所以他忍痛割爱,将赵姬当做了政治投资而送给子楚。《史记》中写道,吕不韦早已经占有了赵姬,而赵姬此时已经身怀有孕。赵姬也是聪明的,她对深深爱上自己的子楚隐瞒了自己的身孕。不久,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嬴政。母以子贵,赵姬后亦成为太后。根据这样一段记载,嬴政无疑是吕不韦的儿子。

庄襄王在位3年后死掉,嬴政被立为王。嬴政尊称吕不韦为相国,号为“仲父”。嬴政还小的时候,太后即从前的赵姬还时常与吕不韦私通。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已经家僮万人,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至此,吕不韦的权力梦想完全实现了。

但是,也有人认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是没有根据的。他们引证说,成书早于《史记》的《战国策》就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而从《战国策》的编写情况看,这本书是非常喜欢收集个人隐私的。既然喜欢收集个人隐私的书都没有记载这件事情,那么显然可以表明这段传闻在当时是没有的。进而他们认为,完成于汉朝的《史记》其宗旨之一就是探讨秦朝灭亡汉朝兴起并强盛的原因。那么对于民间传说(或是在汉代才兴起的传闻)的秦始皇乃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一事,当然要书写出来。这样一来,汉代取代秦朝,似乎就更加是大行天道伸张正义了,因为不仅仅秦朝的暴政弄得天怨人怒,而且秦朝王室内部也是这样的污秽不堪。司马迁本人对于秦始皇的一统大业是非常赞赏的,为了“为尊者讳”,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没有提到上面的传闻,只是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然而在《吕不韦列传》则书写了这一传闻,由此可见司马迁的目的。

认为秦始皇不是吕不韦的儿子的人还发现了《史记》对秦始皇记载的破绽。《史记》中写道:“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所谓大期,是指12个月之后分娩。按照常理,女子发现“有身”,要到孕后一两个月间。那么赵姬归于子楚后居然还能是12个月后分娩,这实在是违反生育规律的事情!从赵姬的出身看,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也有很多的疑点。《史记》中记载可以看出赵姬是出身豪门的,既然她出身豪门,又怎么可能先做吕不韦的姬妾,再被献做子楚的妻子呢?如果赵姬是“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她又哪儿来的那么多仇家?这个相互矛盾之处,表明了关于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的传闻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一些历史学家还认为,从史料的记载看,秦始皇并没有把吕不韦当做他自己的亲人。子楚死后嬴政继位,当时嬴政年龄还小,而吕不韦则权倾一时,国家大权几乎都掌握在太后和吕不韦的手中。加上后来的棨棨的加入,更让秦始皇日渐将包括吕不韦在内的这些人视为隐患。随着嬴政一天天长大,他对母亲与吕不韦和棨棨的淫乱关系更加深恶痛绝。后来,秦始皇杀掉棨棨的三族及其与母亲生的孩子,棨棨本人则被车裂,吕不韦也受到了牵连。秦始皇对吕不韦的处理是很讲策略的,他知道自己能登上王位,与吕不韦有很大关系,并且吕本人的威望很高。于是他写信质问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却封你在河南洛阳,食十万户?你和秦国有何亲?却被秦国号为仲父?”实际上秦始皇的这句话中已足见吕、嬴之间是没有任何父子之情的。最后吕不韦被迫徙蜀又被迫服毒自杀。

但是对《史记》的怀疑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虽然司马迁的记载中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但是他的著史风格相当严谨,所以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史记》关于秦始皇身世记载错误的时候,就不能随便怀疑《史记》的记载。这样,关于秦始皇身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也就仍然没有定论。到底秦始皇是谁的儿子?这仍然是一个谜。

5、 秦始皇为何“焚书坑儒”

提起秦始皇,人们就会想起“焚书坑儒”这一典故,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私藏的《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但是秦始皇到底有没有“坑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