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988400000009

第9章 拯救南海公司就是拯救英国 (1)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南海公司虽为贸易公司,但实际上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在当时是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该公司为了支持英国政府的战争,认购了总价值近1 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烟酒等日用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美地区的贸易垄断权。当时南美还在西班牙的手中,这种特权其实一文不值。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国债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1720年,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竞买英国国债。南海公司通过贿赂政府官员与议会,完胜英格兰银行。公司承诺购买所有英国国债,但政府必须要逐年还本付息。公司为了促销股票,还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新发行的股票。

在大众的心目中,南海公司的前景非常光明。这反映到市场上的结果就是,南海股价发神经似的迅猛上涨,半年涨幅高达700%。最为疯狂的时刻是,南海公司账面资产价值4 000万英镑的时候,股票总价值竟然高达4亿英镑,相当于当时英国每年财政收入的6倍。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整个英国的股市变成了巨大的赌场,上至王室下至家庭妇女都蜂拥而至,抢购股票。所有股票的股价都像坐火箭一样地猛涨。这形成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泡沫。事后牛顿曾感叹道:“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人们会如此疯狂。”

1720年6月,为了制止股价的虚涨,英国国会通过了《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伦敦保险公司法案》,简称《泡沫法案》。法案规定股份公司必须取得皇家特许状才能继续经营。英王乔治一世发表公告,警告泡沫公司属非法,要受政府检控。结果股市突然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为了维护英国政府国债的信用,英格兰银行慷慨地向南海公司伸出援助之手,扮演了最后借款人的角色。英格兰银行的出手,让英国顺利度过了1720年金融危机,防止了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崩溃。南海泡沫破灭之后,英国的金融市场逐渐恢复正常。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国债债权人最为担心的不是政府会不会归还本金和利息,而是能不能更长时间地持有更多的国债。

但仅有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现代银行体系还远远不够。英国为了以较少的白银偿还较多的债务,通过降低银币成色的方法发行新币。结果在1696年,银币价值一落千丈,人们跑到英格兰银行进行疯狂的挤兑。“格雷欣法则”起了效果。那些足值的银币被人们储藏用来换取黄金,价值不足的银币却大量流通在市场上,英国政府信用濒临破产,国家货币与信用体系面临瘫痪。

尽管在牛顿的严格监督下,英国铸币局在重量和纯度上实行了最为严格的标准来铸造新币,但由于白银大量流失,铸币局几乎无银可铸,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尚未完成。以国家和政府作为权威担保的银币,在公众中逐渐失去信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牛顿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牛顿发现,当时的英国金价高于欧洲,大量国外黄金流入英国,人们对白银的价值已经彻底丧失信心。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内阁提交了建立金本位制的调研报告,指出黄金应该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而白银应该降低为二流的辅币。欧洲从中世纪以来,主要流通货币都是白银铸造,牛顿在当时提出的建议是出人意料的破天荒的第一次。

1717年,英国政府接受了牛顿的建议,将英国的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3英镑17先令10便士又1/2便士。至此,英镑的纸币正式与黄金挂钩,英国亦逐渐由英镑银本位制转向了英镑金本位制,市场上的白银恐慌随之消失。

稳定的货币与健全的银行体系使得英国政府能以比法国低一半的利率筹措到更多的资金。这就让英国可以建设更为强大的军队并为欧洲盟国提供巨额的资助来对抗法国。

英国垄断金融的崛起。

1697年奥格斯堡反法联盟战争结束的5年后,欧洲烽烟再起。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二世病逝,却没有留下任何具有绝对继承权的后代,这给欧洲留下了战争隐患。查理二世的两个姐妹分别嫁给了法国的路易十四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君主。查理二世留下了一份模棱两可的遗嘱。遗嘱声明,第一继承人是路易十四的孙子,但规定法、西两国不得合并,如果法国拒绝的话,则将继承权让给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的儿子。

1701年,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顺利接任西班牙国王,法国势力盛极一时。此时,羽翼丰满的威廉三世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他联合荷兰、奥地利、勃兰登堡结成“1701年大联盟”,准备对法作战。威廉三世“出师未捷身先死”,英王之位由詹姆士二世的二女儿安妮女王继承,君主易位。但英国的对法战争的计划没有变化。1701年,英国联军对法宣战,法国则联合西班牙、德意志的巴伐利亚与之对抗,被称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这场大战终于爆发。此时的英国金融与财政状况比奥格斯堡反法联盟战争时期要强大得多,英国在奥格斯堡反法联盟战争仅花了1 800万英镑,但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能够拿出5 000万英镑的军费来支持反法联盟。这是英国独力出钱资助欧洲战争的开端。

结果自然不出所料,英国联军势如破竹,法国联军节节败退,最后法国在1713年4月和1714年3月被迫分别签订城下之盟——《乌特勒支和约》和《拉施塔特和约》。

这场战争使得荷兰人元气大伤,阿姆斯特丹丢失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从此在欧洲政治事务中丧失了发言权。勃兰登堡战后改称普鲁士,此战为其日后统一德意志帝国奠定了基础。割地赔款之后,菲利普虽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继承法国王位,法、西两国永不能合并。法国在战争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财政亏空,民不聊生,国力大损。

当然,最大的赢家非英国莫属。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归英国所有,英国永久性占据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控制了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门户。英国终于成功地巩固了海上军事优势,最终成为最为强大的海上殖民帝国。根据《乌特勒支和约》,英国还获得了向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贩卖奴隶的垄断特权。这一特权让英国能够换取大量美洲白银用于进口中国茶叶。

金融支持战争,战争壮大金融。资助英国发动战争的金融家们从战争中也大发横财。1717年,英国国债为5 400万英镑,到1782年,增至2.3亿英镑。这些国债直接或间接被私人所有的英格兰银行所控制。到了18世纪末,英格兰银行从最初的政府工具,摇身一变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因此,英格兰银行的私人控股者也成为凌驾于英国政府之上的太上皇。

到了1806年,荷兰被法国占领,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与资本家逃往英国避难,英格兰银行成为欧洲唯一能维持纸币信用的银行。拿破仑战争时期,英格兰银行不仅控制着英国金融,还以巨款贷给战争同盟国,成为国际金融资本集团的核心。利润不断从英国、欧洲各国及其殖民地流入金融家的保险柜中。拿破仑战败后,英国垄断金融资本逐渐形成,为大英帝国的霸权与殖民主义扩张保驾护航。

法国金融的倒退:约翰?劳的昙花一现。

1715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尚未结束时,法王路易十四一命归西,给法国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年仅7岁的路易十五继承王位,这位无耻的国王成年后曾经说过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不过这位国王作秀的功夫了得,1756年在经济学家魁奈的建议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国古代皇帝举行过祭天大典。奥尔良公爵被指定为摄政王,总揽朝政大权。路易十四去世后,国家管理也是一片混乱,法国各地官吏腐败堕落,无人不贪,无人不恶,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同时,由于长期的战争和不良的金融制度,法国赋税繁重,农村凋敝,工商业停滞,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国库空虚,债台高筑,国家财政已到了崩溃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