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所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尽管她从小敬畏于他,从不曾因为他身份卑微,而觉得难堪或是尴尬。但来到繁华的北京,她总觉得自己似一粒无助的沙子,被海滩上的行人随意地踩着,又随时会有被风浪卷下深海去的惶恐和茫然。宿舍的女孩子们都忙着恋爱,跳舞,或奔各式的艺术展。唯独她,来自寂寞的乡村,又拙于言辞,在别人已经很快跳上喧嚣热闹的列车时,她却被滞留在了孤独的小站上,眼看着火车载着那欢笑的一群,开往她再也无法抵达的似锦繁花,而她,连呼唤的力气,都没有。
她也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他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地给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及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样,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了看热闹的人,走过去看,见穿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下花池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看。门卫当然识破他们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那一幕。
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就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她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去。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再也没有想到,父亲原是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5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她总是不甘。从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不甘于在小镇上生活。
她很少跟我交流,尽管我只比她小了三岁。但这三岁的距离,却让我们之间,隔了千里万里。她不称呼我妹妹,我也不喊她姐姐。她觉得我根本就是一个不值一提的丫头,做她的跟屁虫都不够格。每次父母吵架的时候,她去请邻人帮忙劝架,我在她身后一路哭着,总是会被她无意中转身时冷漠的视线吓住。我不知道她会不会害怕父母的争吵,她在巷子里走着的时候,有没有过犹豫和胆怯。她脸上的表情,永远都是淡定冷寂的,没有惶恐,也看不出希望,世界在她的心里,只是一面墙,她如果越过这堵墙,就可以走到外面美好的世界里去。
但这只是一个梦想。她试图走出小镇的计划,一次次被父母和外力无情地碾碎。十六岁的时候,她爱上一个年长的男人,并试图与他逃走。但我一直怀疑她爱那个男人的意图,不过是为了借助于他,来抵达外面的世界。她与其说爱上他,不如说爱上了未知的迷幻般的幸福。她的力量太过弱小,不足以攀越小镇的围墙,走到那抹缤纷的色彩里去;所以她要找一个人,确切地说,是一个男人,来帮她渡过。
这样的计划,当然以失败告终。我记得那个夏日的夜晚,乘凉的人都已摇着蒲扇回家入睡,窗外也听不见杂沓的脚步声,连狗的喘息都微弱下去了,父母突然推门进来,掀开她的被子,一巴掌将迷糊睡着的她打醒。但是他们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高声地责骂她,或者羞辱她,他们觉得丢人,尽管小镇上所有的人都已睡去,可还是将声音压到极低。我睡在她的旁边,假装已经入梦,耳朵里却有一根针,一下下地扎着,很疼。我很想抱住一旁的她,给她一些温暖,尽管那是夏日,蚊子热得都没有了力气。可我还是看到她抖动的双肩,无处可逃的惶恐。羞耻的掌印,不仅仅打在了她的脸上,还有心里。她用所有的力气,证明着自己的清白,却最终在父母那里,换来的不过是更严厉的苛责。
她的唇彩连同耳环,全部被母亲扔到了小镇的臭水沟里。她引以为傲的身体,依然在绽放和成长,可是她的心,却在几年后,被一场父母谈定的婚姻,给束缚住,连喘息的机会,都不再有。
她出嫁的时候,我恰好考入大学。我找了理由,没有参加她的婚礼。听母亲说,她离家的时候,一滴泪都没有流,而且还笑着,似乎她要奔去的,是一个可以呵护住她的梦想的家园。但我知道那个男人她并不满意,她只是觉得可以暂时地栖息,离开父母的管束和训斥。或者,作为一个跳板,到饱满丰盈的未来里去。
这样的不甘,注定了这一场婚姻,没有爱情,也了无希望。她在渺茫中支撑着自己,生了孩子,并将三年的时间,全部交付给了平淡无趣的家庭,而后在送孩子去读幼儿园的一天午后,她站在拥挤的学校门口,突然觉出一生如此消耗的庸常和悲哀。母亲说,她的出走,毫无征兆。但我却明白,她从16岁那年,从母亲将她的唇彩扔进污水中的那一刻,就已经蓄谋好了这一场出走。她因此心肠变得冷硬,甚至连女儿都可以不要。
她给我打电话要钱的时候,我竟是不知道拒绝,但也不知道如何与她开口说话,又该说一些什么。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交流过了,在一个家里,却像两个彼此陌生的女子。她只是低声但却坚定地说了一句话:借我两千块钱,我会还你的。依然是连妹妹都没有称呼,可是我的心里,却涌起一股源自血脉亲缘上的温暖。就像,那个多年前的夜晚,我用一颗紧张的心,陪她一起历经了成长中无法逃脱的伤悲一样。
我没有问她去了哪里。或许从一开始出逃,她就特意地将我的手机号码牢牢地记下,知道只有我才会帮她,知道我们之间多年的隔膜,其实都是伪装,知道只有一路读书并逃出了小镇的我,才可以理解她的种种不甘与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