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妆点三国:倾城多为英雄误
9809500000017

第17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3)

那时的父女二人即便得知了各自音讯,也因各为其主而难以互通有无,与叔父再度相见时已分别近二十年,此时已然天人两隔,而叔父更是死于蜀将之手。

定军山一役,夏侯渊战死,夏侯女请命为其安葬,亲情随土化,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表明心迹。

若干年后,当其兄夏侯霸叛魏入蜀后,后主刘禅曾言:“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而后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

那时,夏侯女早已辞世,能够听闻此言,或许内心会有所告慰。

当阳惊退千骑曹,人间刁斗见银钩。

丈夫的勇猛让她骄傲,丈夫的文采让她欣慰,战乱之中,纵然艰难,他对自己却始终不离不弃。有时他是十足的男人,有时却像个莽撞的孩子,当乱渐平,到了割据守成的时刻,她却越来越担心。

越是平静便越容易隐藏危机,张飞的火暴性情如同一颗定时炸弹让她担忧不已。他刚强随性,不拘小节,却忽视了人心是最易得罪的。

正如同刘备时常劝诫的那样:“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终于,待到二哥关羽的死讯传来,张飞的悲愤也化作了燎原之火,只烧得左右胆战心惊。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下属素来积聚的矛盾与怨恨爆发,就在张飞于阆中准备出兵之际,他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疆谋杀。二人携着张飞的首级,顺流而下投奔了孙权。

当刘备听闻张飞营中都督传来紧急奏表时,已然预测到不幸的刘备悲泣曰:“噫!飞死矣。”

至此,昔日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已实现了一半。

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两人最终一个死于刚而自矜,一个死于小人怨恨。刘备一向在政治上沉稳高段,厚黑之道炉火纯青,但终于在结义之情的刺激中冲动了一把,而这最后的冲动竟胜过他以往的所有表演,颇具英雄气概。

张飞身死后,被刘备追谥为桓侯,因身在阆中,头在云阳,故两地分别建有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传统戏曲中张飞的脸谱通常被勾成黑十字门蝴蝶脸,借蝴蝶而显有“张飞”之意,这种借喻更像是在注解他的爱情:蝶恋花,樵采情,初见便注定了终生。

落英缤纷

三顾茅庐对隆中,慷慨激昂天下计。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草庐中,诸葛亮的一番陈词让刘备兴奋不已,随即,沉潜已久的卧龙便横空出世,那一年诸葛孔明已然二十七岁。

男人总要出去谋求一份自己的事业,竹篱茅舍自甘心的生活从此便只有黄英一个人细细品味。

三国中有数名女子都被称为“国色”,如果非要为这些绝色佳丽排个美人榜,只怕一时还真的难以取舍,但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的妻子一定会是其中最有争议的候选人。

有人说,她容颜丑陋,有乡谚为证:“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襄阳记》中记述了诸葛亮与黄英的这段婚姻起因。某日,一老者对青年俊杰诸葛孔明说,听说你在选择妻子,我有丑女,虽黄头黑色,但才华堪配。诸葛亮闻言立马答允,而后老者便将女儿送到了隆中。当时许多人以此事为乐,所以便有了上面的乡谚。

这位老人便是高爽开列的沔南名士黄承彦。

《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一节曾有过黄承彦的一段出场: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随后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吟诗一首: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麟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相传,夷陵之战后,东吴陆逊被困于鱼腹浦八阵图中,也是在黄承彦指引下才得以出阵。

岳父大人一副仙风道骨的气派,女儿风采气质便可想而知了。

还有人说,黄家小姐虽被邻人戏称“阿丑”,其实却是一个绝代佳人,因兼具绝世才貌而遭其他女子嫉妒,所以被传为“阿丑”。

黄英素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相传,诸葛武侯之学,黄夫人也多所赞助。

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曾发明一种新的运输工具,运送数十万大军需要的粮草,即著名的“木牛流马”。

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诸葛亮居于隆中之时,一日友朋拜访,有人喜食大米,有人爱吃面食,而孔明待客,顷刻之间,饭面俱备,宾客对其神速大感讶异,于是悄悄走入厨房察看,只见有数个木人在舂米,一头木驴运磨如飞。原来这是孔明之妻黄夫人的精心杰作,后来,诸葛亮从妻子那里学来制作技艺,在战中改良装置制造了“木牛流马”。

此外,诸葛亮还曾发明了“连弩”这一新式兵器,出敌制胜,而魏国大将张郃就死于“连弩”之下。相传,这一类精密的机械制造技艺都是源自于黄英的绝顶聪慧。

黄英为诸葛亮生下了一子,即诸葛瞻,诸葛亮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此后不久,妻子黄英也抑郁而终,逝前更以“忠孝”勉励其子。

有关黄英的事略,三国诸多文献仅有只言片语,只勾勒出她的侧影轮廓,虽然难知晓她究竟是姿容艳丽还是相貌不佳,但观其身影必是曼妙多姿,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没有美貌有时是女子最大的悲剧,但拥有才华有时又是人生最高的赏赐。

如果她是绝世佳丽,却无所谓世俗传言,那么便好比金庸笔下俏丽的黄蓉,可以作乞儿扮丑作怪,丝毫不顾忌他人眼光,只将自己的机敏心思用于辅助心爱之人。因为在爱情的甄选中,不将容貌放在首位的男子,往往最值得托付终生。

如果她真是容貌平平,那么便如同《飞狐外传》中的程灵素,肌肤枯黄,脸有菜色,发丝稀疏,却拥有一双灵动的明眸,一言一笑,清秀中自有一股妩媚风致。没有黄蓉的别样精致,却多了一份家常舒适,温暖而包容,平和而生动。

她是一段可以任意想象的传奇,如同《诗经》中吟唱的歌: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对于女子来说,美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天生姿色是父母给予,而后天美丽却要随时光磨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花开总有花落的一刻,落英缤纷时的芬芳,却历久弥香。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当阳草,当阳草,点点斑斑如血扫。借问当时何事因?子龙一战征旗倒。

长坂坡,他一战成名;桂阳城,她暗自相思。

白马银枪,白袍银盔,她的梦中总是白茫茫一片,如同新婚丈夫死去时的银裹素衣,却总看不清梦中人的脸。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就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刘备就开始着力平定荆州四郡,而赵云得到的任务便是收取桂阳。

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取代已投降的原太守赵范。也正是在赵范准备的小宴上,他与她第一次相见。

她对他倾慕已久,所以才在小叔赵范提议以“美人计”结交赵云时欣然答应,赵范是心有算计,而她却是一心一意。如果没有这个因由,或许她永远也无法走近他。

赵云初见樊夫人,一时也有些失神,虽然见过甘夫人的美丽与糜夫人的娇艳,但面对如此摄人心魄的绝色,他也难免心猿意马。

不过,一听说她是赵范的寡嫂,他立马严肃了神色。刚才赵范已然在席间与自己攀了半日的亲,同姓,同乡,同岁,似乎是上天促成的兄弟缘分,然而,若不是赵云灵敏地抓住了赵范眼神中的一丝闪烁,或许他果真要将其视为兄弟了。

迫降之人,总是心怀叵测,让人难以捉摸。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赵云见赵范又请出了一位绝色的嫂嫂,立马猜透了他的心思。

樊夫人与赵云匆匆见过一礼,便退到了内室,屏纱前她依然悄悄注视着他,他的确便是她梦中的男子,姿颜雄伟,气魄非凡。刚才两人对视的目光流露了他刹那的惊艳,她看得出,心下暗自欢喜。

接下来,便听得小叔赵范演说着那番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家嫂寡居,终非了局,小弟常劝其改嫁。嫂嫂说,但得三件事兼全之人,她才允诺。第一,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堂堂一表,威仪出众;第三,与家兄同姓。如今,兄长绝世英雄,仪表堂堂,名震四海,又与家兄同姓,正合寡嫂所言。若将军不嫌家嫂容貌平凡,我愿厚陪嫁资,促此良缘,以结累世之亲,如何?”

赵云听了这番话,略一思索,婉言谢绝:“你我本是同姓,刚才又认作兄弟,那么你的嫂子便如同我的嫂子一样。”

赵云的推辞让赵范心中惴惴不安,而屏风后的樊夫人则一下心沉深渊。

赵云离去时,心有所感,蓦然回首,与屏风前闪过的一对美目再度相视,那一瞥的哀怨只看得他心痛。

而后,又有人前来做说客,希望能促成这段姻缘,赵云依旧没有答允。他说:“赵范被迫投降,心未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

最后的半句话,他没能说出。

赵范的真实意图的确难以捉摸,或许他只想利用姻亲在赵云身上捞些政治资本,或许他想借用嫂嫂的美色扭转败局。

不管他是作何打算,赵云的一口回绝都让他十分不安,没多久,他便匆匆逃走了,对此,赵云也没有阻拦,没有追赶,也没有介意。

对于那个只见过一面的女子,他是心有所动的,只可惜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两个人却在错误的时刻相遇。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心存遗憾的是他,心碎难拾的是她,原来那个人真的只存在梦境里。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乱世女子,她本也是目下无尘,本也不愿意,如此卑微又怯弱地,来来往往,寻寻觅觅。但愿今后的他夜夜难以入眠,唯将永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原本以为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却不曾预料,曾相见,便擦肩。

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在此生无数的深夜之中,或许赵云会不止一次地回味那个瞬间,如果自己当初答应了,一切便会不同。

后悔吗?是的。可惜,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错过了便永远找不回,一转身便是一辈子。

她从此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