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9796000000045

第45章 宣统朝(1909-1912)(1)

溥仪是怎么继位的

在溥仪继位前,满清皇族还上演了一场立储闹剧。光绪帝变法失败被囚,慈禧太后训政。光绪二十五年(l899)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溥沣入继穆宗为嗣,号“大阿哥”。随后大阿哥在弘德殿读书,师傅为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尚书崇绮和大学士徐桐。二十六年(l900)正月初一日,溥沣代皇上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礼。

慈禧预定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l900)举行光绪帝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但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勖以及各国公使均有异议,各种势力也反对,建议此事停止。

不久,义和团事起,载漪笃信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义民”,不是“乱民”。五月,载漪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义和团围攻法国使馆。七月,八国联军进逼京师,慈禧太后同光绪帝等一行西逃,载漪、溥沣父子随驾从行。慈禧逃到大同,命载漪为军机大臣。十二月,以载漪为这次事变的祸首,夺爵位,戍新疆。

二十七年(l901),慈禧等回銮。途中,以载漪纵恿义和团,获罪祖宗,其子溥沣不宜做“皇储”,宣布废除“大阿哥”名号。溥沣归宗,仍为载漪儿子,另以醇亲王第六子载洵为后。后来溥沣生活落魄,死得很惨。

这出“大阿哥”的闹剧终于收场了,而溥仪继位的正剧又开始正式上演了。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皇帝临终前一天,慈禧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皇太后又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皇位,承继同治皇帝为嗣,兼承光绪皇帝为嗣。之后一天,慈禧崩于西苑仪銮殿。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溥仪祖父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同时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养女。光绪帝过世时,载沣8岁,因醇亲王“世袭罔替”而承袭为醇亲王。载沣承袭醇亲王后,l8岁开始在朝廷上效力,后任阅兵大臣。慈禧懿旨将心腹权臣荣禄之女又是慈禧认作养女的苏完瓜尔佳氏,指配给载沣为嫡福晋。

从上可以看出,慈禧亲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继承人——载活是亲胞妹的儿子,大阿哥溥沣是亲侄女的儿子,溥仪是养女的儿子。这表明慈禧在爱新觉罗宗室中,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之人,一代大清兴亡,系于懿亲宫闱。

紫禁城里的小朝廷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的结束。

溥仪虽然退位,但根据优待条件“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仍在紫禁城过小朝廷生活。

他在大学士陆润庠和侍郎陈宝琛辅导下学习汉文,在都统伊克坦教导下学习满文,在庄士敦指导下学习英文。除了读书外就是恶作剧了,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铁砂的油糕给太监吃,用铅弹向太监窗户打。

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

鉴于溥仪放肆,参政院于1914年11月提出七条“维持国体建议案”:

1、尊重中华民国,废止与国法令抵触行为;

2、用民国纪年;

3、赏赐只能用于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赐物,不能赐谥;

4、皇室机关不能对人民发告示,给处分;

5、皇室人员用民国服装;

6、由民国司法厅办理宫内犯罪案件,执事、太监违规由专任内廷警卫的护军长官处理;

7、裁内务府慎刑司。

小朝廷内部机构臃肿,用费浩繁,太监为非作歹,盗窃成风。溥仪不得不加以整顿,遣散内监,裁撤机构,削减官员。即使这样,有限的经费还是难以维持小朝廷,溥仪乃大肆出卖宫中古物,如金器、名画等。

不爱学习的小皇帝

1912年9月10日,六岁的溥仪要开始读书了,隆裕太后为他请了师傅。书房最先是设在景色秀丽、三面环水的中南海瀛补桐书屋。后来又移到了紫禁城斋宫右侧的毓庆宫。毓庆宫比宫里其他地方安静简洁,最早曾是嘉庆帝的寝宫,光绪帝小时也曾在这里念书。

先后教过溥仪汉文的师傅有陆润庠、徐坊、陈宝琛、朱益藩和梁鼎芬,满文则由伊克坦教负责。在溥仪读书的六七年里,学的都是十三经、古诗、古文以及《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御批通鉴辑览》之类,至于算术、地理、历史,溥仪都没有学过。到了l4岁的时候,英国人庄士敦开始教溥仪学习英文。

溥仪对读书没什么兴趣,除了常常生病不能上学之外,还会时不时让太监传谕老师放假。对于小溥仪来说,毓庆宫那棵大桧柏树下的蚂蚁、蛐蛐、蚯蚓要比读书有意思的多,他还让人搬来古瓷盆缸喂养这些小东西,常常一蹲老半天,甚至玩得忘掉了吃饭。这个不爱学习的小皇帝学生让老师们很是无奈,于是不得不采用权宜之计,每天早上起来之后,由总管太监张谦和站在卧室外面,把昨天的课文大声诵读几遍给溥仪听。在溥仪到太后面前请安的时候,让他把书从头念一遍给太后听,以促使他记忆。当然了,这样学了几年,也背不出几篇文章。满文就更不用提了,连字母都没学会,伊克坦去世之后,这门课程也便彻底结束了。

老师们为促进溥仪学习,给溥仪找了几个伴读,先是由贝子溥伦之子毓崇伴读汉文,后来又增加溥仪的弟弟、醇亲王次子溥杰伴读汉文。伴读的学生每月可以拿到80

两银子的酬赏,另外还赏“紫禁城骑马”,即从东华门、西华门进宫以后还可

以在宫内骑一段路程再下马,这是朝廷对臣下的一种特殊恩典和荣誉。老师对溥仪的过失也可以用训斥伴读生的办法加以规劝、训诫。这时候的溥仪才算稍微有了些长进,最起码可以坐在书房里的凳子上学习了。

清朝末代帝师

在溥仪的多位汉文老师当中,对溥仪影响最深的是陈宝琛。

陈宝琛,福建闽县人,有“福建才子”之称。同治朝进士,二十岁点翰林,清末曾任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入阁后以敢于向太后进谏出名,与张之洞等人同被称为清流党。

光绪十七年(1891)被借口没有办好南洋事务连降五级,从此回家赋闲。

在这段时间里,他认为非发展实业和教育不能救国,完成了他一生中重要的观念转变。作为福建铁路公司总理,他亲自到南洋募股,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铁路建设之先河。

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光绪二十五年自任鳌峰书院山长(院长),书院下面还有几个学院: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他派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留学日本。

1907年,陈宝琛又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发展成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也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开创了福建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他亲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训联作为学堂的办学“本旨”,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

优级师范学堂前后办学仅八年半,却如期培养了两百三十八名毕业生和数十名留学生,他们为福建各类中等学校的兴办和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福建省长达二十几年没有省立的高等师范教育。

与此同时,他还派出毕业生到南洋各地的闽籍华校任教,对南洋华侨教育的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

陈宝琛还首倡福建女子教育,由其妻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招收女生学习。这所学校扩大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

他闲居福州长达二十五年,辛亥革命前夕才被起用,原放山西巡抚,未到任,就留下做溥仪的启蒙老师。

陈宝琛为人稳健谨慎,反对太监们给溥仪讲怪力乱神故事,对溥仪学习比较尽心。陈宝琛教溥仪的时间最长,所以溥仪很信任他,事无巨细都要问一问这位老师。皇室给陈宝琛待遇优厚,每月有1000圆(折银720两)酬金,还经常赏赐古董字画、御笔联匾。

陈宝琛去世后,他的后人贯彻其“书藏于私,不如藏于公”的理念,将他的大多藏书赠送给福建师大图书馆和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依托他所捐赠的31230册藏书专门修建了“陈宝琛书室”。

溥仪的英文老师

庄士敦于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是末代皇帝宣统的英文老师,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满口十分流利的京语,平时一概穿大清朝服,行大清礼节,崇尚儒家思想。

1894年,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后进入牛津大学玛格德琳学院学习,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并获学士学位。光绪二十四年,庄士敦被英政府派往香港,先后任辅政司助理和港督卜力的私人秘书。此后,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了三十四年。

庄士敦走遍了中国内地各省,他通晓中国历史,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特别欣赏中国古诗。庄士敦经李鸿章之子李经迈推荐,由徐世昌代向英国公使交涉,正式被清室聘为溥仪的英文老师。

庄士敦教溥仪英文的同时,也向他灌输西方文明,使他潜移默化.培养其绅士的气质。庄士敦给溥仪起了一个英国人的名字叫亨利。他常常带外国域报给溥仪阅看,给他讲坦克、毪机,讲如何穿着西服,注意仪表,参加茶会等等。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庄士敦在溥仪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庄士敦还经常同溥仪经常谈论各国政体国情,话题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列强实力,世界各地风光,英国王室生活,中国内战局势,甚至还谈到复辟的可能性和不可靠的军阀态度。

在庄士敦的影响之下,溥仪醉心于生活欧化,不惜违反祖宗家法,剪去曾经象征清王朝统治的长辫,轰动了整个宫内。他像庄士敦一样穿西服,吃西餐,骑自行车,打网球,戴眼镜,安电话,在和伴读生交谈时还模仿庄士敦那种中英文夹杂着说的方式,甚至产生了赴英留学的念头和逃离紫禁城去西方漫游的幻想。

溥仪被逐出宫的时候,庄士敦曾通过英国使馆向民国政府施加压力。溥仪去天津后,庄士敦到威海卫当专员。回国后他接受了爵士爵位,任伦敦大学的汉学教授兼外交顾问。

庄士敦一生未婚,老年用其著作的版税,在苏格兰买了一个小岛,并升起了满洲国的国旗,在其住所办了一个陈列馆,陈列着溥仪赏赐给他的朝服、顶戴及饰物等。1938年3月6日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清末铁路风潮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财富,开始对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争夺铁路的修筑权。粤汉、川汉铁路是沟通南北和深入内地的两条重要干线,因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目标。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首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人民。1911年5月14日,长沙举行了万人群众集会。接着又举行了长沙至株洲的万余铁路工人的示威,并号召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拒交租税以示抗议。在湖南人民的带动下,湖北、广东、四川的人民也都积极行动起来。这次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的人数以十万计。

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

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这次保路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而且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