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9796000000042

第42章 光绪朝(1875-1908) (1)

清朝的国旗——黄龙旗

清朝同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样,本来是没有法定的国旗的。近代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得原本实施闭关政策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没有旗可挂,觉得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最终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

黄龙旗最初用于北洋水师的军旗,同治元年,由于军舰必须悬有政府的旗号以供辨识,清廷以“三角黄龙旗”做为官船的旗号。光绪七年,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由于三角形的旗与西方各国军舰上的国旗都不同,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师军旗的质地、章色,并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型。

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与确认本为海军旗的“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即俗称的“黄龙旗”。

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原因

中日第一次大海战发生在公元1894年9月17日。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年,

当时采用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史上亦称“甲午海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国的黄海大东沟海域,是世界海战史上爆发的第一场大规模铁甲海战。世界海战史上爆发的第一场大规模铁甲海战。

结果不言而喻,日本取得了这场战争的绝对胜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就是这次战争后“让与日本”的,真可谓“丧权辱国”。据史料记载,清朝海军在装备上与对手差距不是很悬殊,虽说日军蓄谋已久,但中方也并不疏于_防备,清政府再腐败无能,也绝不会愿意背负骂名,把大片江山拱手让人。于是,甲午海战在战败上就有了一个不解的谜团。

我们顺着这个谜团寻找答案:首先清末维新党人梁启超首次将修建颐和园同甲午海战失败相联系,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传说颐和园是挪用海军经费修造的。挪用的确切数额则说法不一,最多则达8000万两,最少则仅有300万两,一般的看法认为在2000—3000万两。根据目前能够找到的清宫档案,公元1888年,海军衙门把45.3万两银挪至园工处。次年,奕勖又决定每年从海军经费中挪出30万两用于颐和园的建设……到三海和颐和园大兴土木的时候,朝廷财政正十分窘迫。对筹建海军方面更是能减再减,虽然兵部有许多正直的官员看到这些上折子仗义执言,但被慈禧一句:谁要是让我生日不痛快,我让他一辈子不痛快给否定了。罢官的罢官,免职的免职,北洋海军不过就是个庸才和蠢材霸占空壳而已。

此外,在《清末海军见闻录》一书中,甲午海战失败的另有原因:一种解释,北洋舰队“海军军官生活大都奢侈浮华,嫖赌是平常事,刘公岛上赌馆妓院林立。从各国家海军历史上看,嫖妓现象都比较普遍,但像北洋军中这样公开成队的嫖妓却是罕见的。

如此生活奢靡腐化的海军自然“战斗力低下,根本抵挡不住训练有方,军纪甚严、久有蓄谋的东洋海军。在甲午海战前,中日两军曾在朝鲜的忠清道牙山县成欢地区交锋,史称“牙山战役”。中日交战双方兵力对比3000:4000。战役中,双方伤亡相差不多,但我国还是以战败告终,牙山失守。战役指挥叶志超谎报战绩,谎称获胜,可笑的是还受到了清政府的奖赏。

由此可见,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外,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增强,并且对我国蓄谋已久是客观原因。但国内上到清政府私自挪用海军经费,下清朝将士生活腐化,战斗力低下,谎报军情,巴结谄媚更是造成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标志着一个王朝没落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又加深了。

马关条约赔款去了哪里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了《马关条约》,清朝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愿望。《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在中日两国在马关的议和谈判大局定了下来,中方被迫同意了割地赔款的时候,日本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之间有一段对白——

伊藤:用这笔款项改善国民的生计。

明治:不,用来办教育。

伊藤:那么,用一部分来办教育。

明治:不,全部!

该剧或许是出于提升教育在民族振兴中的作用而特别设计了这番对话,动机是非常好的,但历史事实却是另一番情形。

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折合为36450余万日元,而日方公布的甲午一役日本陆海军军费总支出额是20047万日元,两者相抵,日方赚得16403万日元。

那么,面对这笔巨额赔款,日本又是怎么使用的呢?应当说,明治政府还是相当“珍惜”此项巨款的,该项赔款的主要用途是:

一、扩充陆海军军备。这笔支出几乎占去了全部款项的一半。引人注意的是用于海军的资金投入力度颇大,其后的日俄海战及二战中日本海军的不凡记录,与其早期吸纳甲午赔款得到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用作币制改革的准备金。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仍实行银本位的货币制,而改为金本位的货币变革由于资金匮乏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明治政府用7260余万日元的赔款金作为银元兑换的准备金,于1897年10月始确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这次变革成功,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设立基金。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3000万日元,灾害准备基金,教育基金,各为1000万日元。

四、其他支出。如台湾经营费和特别献给皇室的费用等等。所谓“台湾经营费”,数额1200万日元,于1898年度拨出,归入“台湾总督”的财政,日本政府欲长期开发和经营台湾岛的计划已经初步显露出来。至于献给皇室的费用,数额高达2000万日元。甲午战争胜利之后与,日本举国沸腾,明治天皇大肆封赏有功贵族和重臣,众多大臣、将军受奖晋爵,相关支出颇为浩大,故而以高额“献金”回报皇室。

君主立宪终成泡影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由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救国方案,光绪皇帝亲自领导的一项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变法主张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戊戌变法持续了102天,最后以失败告终,对于失败原因,存在着不同的争论。

一说戊戌变法中袁世凯的告密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导致慈禧政变,但究竟袁世凯怎样告密,至今众说纷纭。变法运动,以维新党的《公车上书》为标志,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谕开始,新政策不断出台,数量之大,叹为观止。守旧派则与维新派观点相悖,故推宕拖延,全力阻挠,导致新政无法实行,诏谕成为一纸空文,两党争论不休,各不相让,形同水火势不两立。七月三十日,光绪帝意识到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想要与维新派筹商对策。光绪帝随后颁密诏给杨锐。

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八月初二日光绪帝又颁第二次密诏给林旭,令康有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康有为、梁启超、林旭、谭嗣同、康广仁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决定铤而走险,实行兵变,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誓死搭救皇上。八月初三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会见袁世凯,劝袁兵变,杀荣禄,围颐和园,保护皇上,逼慈禧交权。此后事情的发展有不同说法,传统说法是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取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势力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他用计谋哄骗了谭嗣同。八月初五日向皇帝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变。八月初六日晨,慈禧临朝训政,囚禁光绪帝,捕拿维新派,杀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这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作为一次改革运动、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关于攻打使馆基本力量的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