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见过罗斯福的人,都对他广博的见闻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位拜访过他的人曾说过:“无论来访的是牛仔、勇敢的骑兵随员,还是政治家、外交官,罗斯福都能找到适合对方身份的话题,让彼此的谈话十分愉快。”为什么罗斯福能做到和每个初次见面的人相谈甚欢?原因很简单,每当罗斯福接见来访者之前,他都会在前一天晚上查阅当事人的资料,看看来者是达官政要还是贩夫走卒,会谈时才能找到双方的共同话题。
在会谈之前,你首先要尽量地多搜集关于对方的资料。这样在发问时,对方会因为你对他的专门知识有所了解,而对你产生好感,乐于与你谈话,同时也体现了你对对方的重视。
一般和别人初次见面的时候,都会觉得紧张、尴尬。但是,只要彼此能找到共同点,比如说同样都是离乡背井出外求职的人,或是同一所学校毕业,有共同认识的人,就会备感亲切。
通常,两个不相识的人,一旦有了共同的话题,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如果你想和初次见面的人早些熟悉,最好尽量找出彼此的共同点。
初次见面时,双方的信任还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最好不要询问太深入的话题,尤其是他人的隐私。如果贸然提出问题,可能会造成对方的尴尬,形成交谈的障碍。所以,在与人初次交谈时,应该尽量避免谈及自己不清楚的事,以免侵犯他人隐私,引起对方不悦。
想要与对方建立一种无话不谈的信赖关系,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你,其中最基本的一项是,不要随意打断他人说话。有位资深心理辅导老师,他总是能与初次见面的学生在短短一小时内,建立起无话不谈的深厚友谊。他的秘诀是:不要打断对方说的话。
有些人性子比较急,一听见某些意见或是想到什么,马上脱口而出,打断他人的谈话,这很容易引起对方不悦。因此,如果你希望给予他人良好的印象,应该避免犯这种错误。
有个大学生,每次听课时,总会习惯性地把手交迭抱胸。有一次,来了一位代课教授。从上课开始,教授就一直注意着他,使他觉得十分不安。下课时,教授走到他面前说:“这位同学,你是否对我的教法有所质疑?”他很惊讶地问:“没这回事,教授为何说这种话呢?”原来问题出在他抱胸的姿势,因为抱胸代表“拒绝”的意思,所以才会引起这个误会。从此以后,在听他人说话时,那人都会提醒自己别再犯这种严重的错误。
一般人只知道和长辈谈话时,抱胸跷腿是无礼的行为,其实即使是与朋友、同事的交谈也应避免这种不礼貌的姿势,尤其是对初次见面者,这种姿势的出现,会使对方认为你不愿与他做进一步的沟通,甚至认为你态度傲慢而对你产生不良印象。
和人谈话时,找出共同的话题,比如喜欢的运动、旅行或是文艺爱好等能引起共鸣的话题,的确有助于缩短彼此之间的疏离感。但是如果关于宗教、政治等敏感问题,除非是很亲密的友人,否则最好避免谈论这些话题,以免产生对立的现象。
另外,关于学历、家世等方面的问题也应该避免。谈论对方的学历、家世等个人背景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带有“评价”的感觉,如果对方很在意自己的学历或家世,这种谈论将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使他觉得受到伤害。也许你毕业于一流的高级学府,拥有足以自傲的学历,让你能够侃侃而谈,但是在人群中谈话,或与他人初次见面时,仍应该尽量避免谈论对方学历;假如你已经脱口而出,也要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对方若面有难色,不愿多谈,你就必须赶紧转移话题,避免让对方觉得不受尊重。
优雅的谈吐就像整洁的仪表,会使人觉得十分愉快。如果你能习惯运用高尚文雅的辞令,即使偶尔开个玩笑,说些俏皮话,对方仍旧能够感受到你内在的涵养气质,而乐于与你交谈。相反的,如果你行为举止粗鲁,满口粗话,则会让对方认为和你谈话是件辛苦的事,甚至浪费时间。因此,平日应该练习谈话的技巧和优雅的举止,让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如何亲近陌生人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人介绍认识一些陌生人。现在,我们来讨论被介绍后怎样开始谈话。
假设你现在是被介绍当中的一个,如果刚才给你们介绍的主人能把你们双方的名字说得清楚,把双方的事业职位也介绍了出来,那么,说话的开始是方便的。如果那位介绍人介绍时口中念念有词,一只手向双方指了一指,就算是介绍了,然后立即开溜。你知道他在给你介绍另外的一位客人,可是你完全不知道那位先生是姓陈、沈、郑,还是洪、冯、黄。
在这种情形下,有些人索性取了个敷衍的办法,即是与对方点个头,随即相对默然,找个机会,立即溜到别处,另外有些人,则不管他张三李四,双方坐下来就“今天天气很好……哈哈哈”,这样瞎扯下去,敷衍一番,到相当时候,还是一溜了之。
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对的,第一种,相对默然,非交际之道。第二种,瞎扯一通,浪费时间和精神,彼此心里都知道只是敷衍而已。
在社交场所中,你可能会结识些不平凡的人,也说不定有些人会成为你的知音,或是遇到些有成就的人,能给予你宝贵的知识协助。如果你仅是敷衍了事,就很可能失去一个大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用更好的方法来应付这一种场面。
倘若听不清楚对方的姓氏,我们应该坦率地再问一次,无论是问介绍的人或那被介绍的对方,均无不可。坦率地承认,听不清楚而再度请问绝不是一件可笑的动作,如果永远把疑团闷在肚子里,不仅会影响后来谈话时的气氛,并且也难获得友谊。
名字是每一个人自己所最注重的最宠爱的记号。和一个人谈话,你能直呼他“某先生”,是会使对方感觉愉快的,尤其是对于初次见面的人。他将会因你留心他的名字并适当地使用而对你的印象特别深刻。并且,牢记一个完全熟识的名字,对于你的将来也许有所帮助。
当问清楚了对方的名字后,同时最好再作一次自我的介绍,因为对方也许像你一样,听不清楚你的名字。如果你想熟知对方的名字,那么详细地问及怎样写法也未尝不可,要是你觉得需要的话,也算不得鲁莽的行为,对方绝不会怪你的。
以上是简述了一般介绍的问题,但你也许会问:“如果没人介绍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照中国规矩,本来就没有第三者作介绍的习惯,在朋友家中遇到,照例一见面就应该打招呼,互通姓名。这是一个简捷明快的方法,可谓高明之至。有不少现代人沾染上一些洋规矩,大家学外国人来介绍的一套,常常在聚会里,因为主人忙碌或一时大意,未作介绍,即使相对也不交一言,俨如英国人的古怪脾气,向未经介绍的人交谈仿佛有失自己的尊严似的。这种观念实在大可不必。
在这种场合中,可以援用中国老方法直接请问姓名,也通报自己的姓氏,如果主人在旁边,那么为尊重主人起见,最好率直地请求主人介绍。有时候,你明知道对方的姓名,而又没人把你介绍给他,那么不妨向前和他握手招呼,同时说出自己的姓名,作一个自我介绍。
总之,在交际的场合中,坦率、诚实和热情是最需要的条件,与其畏畏缩缩地弄成尴尬的局面,不如索性大方一点。这种人常常是最受人欢迎的,因为他们易于使人亲近。
如何称呼人
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似乎是件极简单的事。但若你留心现代人的称呼名目的复杂,就会明白一个适宜得体的称呼,常会发生微妙的作用,或至少不致因错用而造成不愉快的事情了。
对男人的称呼,比较单纯,一般都称先生。有些人爱用洋习惯,说成“Mr.”,也未尝不可,不过要看场合。对女子的称呼,就要兼顾身份了,一般称已婚的女子,用夫姓称太太。如果她的地位高,则称夫人较为妥当,称未婚的女子则为小姐。
称老师的太太,一般称师母,这样才能表示尊敬,对老师的太太是不宜称呼太太的。
称呼一个不明底蕴的女子,则用“小姐”较于贸然地称她为“太太”要万全得多,无论她是16岁或60岁。宁可让她微笑地告诉你她是太太,不可使她愤怒地纠正你说她不过是“小姐”!
有些在社会上工作的女子,虽然已婚,但仍然不高兴取丈夫的姓,她仍愿意别人叫她某小姐。有些更要别人称她为某先生。在拜访她之前你最好先调查清楚,以免误事。若有人在旁介绍,则应依介绍人所用的称呼方法,不可自作聪明,擅自更改。
大概思想有点洋化,或在外商公司、学校或教会团体里的人,则Miss.、Mr.、Mrs.等是很通用的称呼。
前面是一般性的称呼法,对于要称呼的对方,要兼顾到他的职位和身份,则更要谨慎了。
“先生”两字是最普通的,甚至可以通用到去称呼一切高级的官员,当你觉得没有称呼他的职衔的必要时,或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职衔的时候。
以职衔来称呼一个官员时,不必叫出对方的姓氏。此外称主席、部长、县长等也一概如此,只有在你用“先生”二字来称呼他们时,姓氏才是必需的。
有些人在10年前做过市长,现在还爱别人称他做市长。有些人昔日的下属和去拜访他的客人,现在还要叫他为某长官,若你要拜访这样的一种人,你也以先探听清楚为上策。
不可用“君”字称呼别人,这是以前学校里年轻的同学们互相称呼的方式,拿到社会上用时人们会觉得你未脱校园习气的。
此外,对教会的传教士称牧师,对教育工作的人称老师等等,这种称呼比称“先生”更要有亲切感。
以前的家庭里,客人称主人家里的仆人,通常都加上“哥”或“姐”字,如“福哥”、“银姐”等,这是客人所应遵守的礼貌,除非和主人十分相熟,常在他家里进出,才可以喊他的名字。不过,现在已不太讲究这一点,最多称呼“先生”或类似适合的称呼而已,一般知道其名字的,都直呼其名字。
对待司机、服务生,如果你用一个适当的称呼,往往可以得到更周到的服务。我曾听过有些人称呼出租车的司机为“司机大哥”,觉得格外亲切。对服务生,如果你称呼他老兄,或朋友之类的,你会得到更满意的款待。
上面所说的,目的都是用客气的称呼,使彼此都愉快。在有些场合,如果你适当地喊他的名字,也会收到亲切愉快的效用,这就要看你的身份与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了。
礼多人也怪
如果你到一个朋友家里,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都唯唯诺诺,和你说话时,总是满嘴的客套话,唯恐你不高兴,唯恐得罪你。如此一来,你一定觉得如芒刺背,坐立不安,迫不及待地从他家逃了出来,终于如释重负。
这情形你大概经历过不少,但同时你得想想,你会如此对待你的客人吗?
虽然是客气,但这客气显然是让人不自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大家谨记这句话。
刚见面时的几句客气话倒不成问题,若继续说个不停,就不太适当了。谈话的目的在沟通彼此的情感,在增添彼此生活中的乐趣,而客气话却恰恰是横挡在彼此之间的一堵墙,如果不把这堵墙移走,人们只能隔着墙,作极表面的敷衍应酬而已。
朋友初次见面,略谈几句客套话后,第二、第三次的见面就最好少用。那些“阁下”、“府上”等名词,如果一直使用下去,则真挚的友谊必然无法建立。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多用就流于迂腐、流于浮泛、流于虚伪。有人替你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譬如倒一杯茶。你说“谢谢”也就够了。要是在特殊的情形下,最多说声:“对不起,这点事情也要麻烦你。”这就够了。但是有些人却要说“呵,谢谢你,真对不起,我不该拿这点小事情麻烦你,使我觉得真是难过,实在太感激了……”等一大串,即使你在旁边看见也会觉得不舒服,可是你自己不也有这样的毛病吗?
说客气话的时候要十分真诚,像把背得滚瓜烂熟的成语说出来的客气话,最易使人生厌,因成语并不带有一丝个人情感在内,而客气话也是如此。它只是人们用来描述客观事实的词语,你又怎能用来结交朋友呢?另外,说客气话时自然就好,不用太过紧张。还有,说客气话时要注意站姿,过度的打躬作揖、摇头摆身,这种惺惺作态的动作,既不雅观也不需要。
把平日对朋友说的客气话多加入些坦率,你必定可以拥有真挚的友谊。对你周围生活的人们说话稍微客气一点,如家中的仆人、你的孩子、商店的收银员、出租车司机等,你一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要避免说过分的客气话。在一个朋友家中,过分客气是让主人发窘的最好利器,而当你是主人的时候,那又是最高明的逐客令,这更胜于把客人大骂一顿。如果你怕朋友们到家里打扰你,你就拼命地对他说客气话,临走时还不忘请他有空再来,但你知道他是绝对不会再来拜访的。
前段说明过度客气的话语总使人不自在。现在,来讨论说客气话时应该注意到哪些事情。
缺乏真诚的客气话,必然不能引起听者的好感。例如“久仰大名,如雷贯耳”、“贵号生意一定发达兴隆”、“小弟才疏学浅,一切请阁下多多指教”……这些缺乏感情的、空洞的恭维语,若从谈话的艺术来看,的确是非加以修正不可的。
要言之有物,这是所有的话都应具备的条件。与其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不如说“阁下上次主持的冬季救济义卖晚会成绩之好,真是让人佩服……”这是直接提及他的工作上的傲人成绩。若是恭维别人的生
意兴隆,不如赞美他推销产品的能力,或赞美他的经营手腕。单只向人指教是不行的,你应该择其所长,只在某点上请他赐教,这样他一定比较高兴。恭维不是浮泛的赞美,而是要指出具体事例,被你恭维的人才会真正感到骄傲。
留心对方的忌讳
中国地方广阔,方言不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是迥然不同。你认为尊敬他,他却以为是侮辱他。古人所以主张“入境问俗”,就是这个道理。
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你与人交际,必须留心对方的忌讳话语,若稍一不留心,脱口而出,最容易造成尴尬的场面,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得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你总是十分失礼,至少是你犯了对方的忌讳,在情谊上是不会有所增长的。
对方也许另有个人特殊的忌讳,你也要探听明白,留心对方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上却有极大影响。在社会上,冤家还是越少越好,因为说话不识忌讳而结了个冤家,最不值得。从话语里是不容易得到好处,而随便粗心一句话惹来杀身之祸却屡见不鲜,口舌之过,最宜深戒。
具体地说,说话有以下七大禁忌:
说话能得到好处,真不容易,若是想要招致灾祸,倒是唾手可得,所以,明智的人,对人常常是三缄其口。比方你对他谈起私人的事情,他的秘密总唯恐人知,而你却在一次无意的言谈中,说出了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揭破他的隐私,恨你入骨。这是说话的第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