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17

第17章

确定后,男方留下八字,送两斤猪肉到女家,作为“暖婚”。随后媒人与双方商定,男方带上猪肉八斤、阉鸡一对、两壶酒、彩礼钱若干前往女方家订婚。有的地方男家留下女方八字后,请媒人送三斤猪肉到女家报信,称为“回六合”,算是完成订婚手续了。订婚后,由算命先生选择黄道吉日作为婚日。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十姊妹送嫁 难辨新娘

仫佬族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不过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新婚团队,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梳妆用品。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真正的新娘。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拆”了“门”方可进村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女方家村中的青年男女手拿凳子,端着清茶,拦坐在村口,并唱“拦门歌”。歌词内容的大意是:你们来干什么?你们家有些什么人?迎亲者必须以歌唱的形式一一回答,这即是“拆门歌”。“拆”了“门”,娶亲队伍方可进村,否则一直问下去,直到日落西山。

新娘进屋后,许多地方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高潮时,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成了青年人显露才华的最佳场所。

千年米与过扁担

“交亲”仪式要第二天清晨举行。姑娘由其兄、叔或姐、姑从楼上背下来,拜辞祖先,然后出门。送亲的客人中有一妇女,先撑伞在外等候。新娘出门,不许露头顶天。

送亲的人群中,有一位妇女手里提着红布口袋。那是仫佬族姑娘出嫁时必带的东西一一千年米。据说新娘到婆家后,用此大米播种,一辈子不愁吃。新娘进入新郎家门时,必须经过一项象征性仪式“过扁担”。新娘入门时新郎坐在香火龛前的一张木椅上,面对大门。正房门的上边架着一根扁担,上放一双新郎的鞋,新娘必须从扁担下经过。认为这样可以避开婚后女人管制男人的可能性。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仫佬族也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一般结婚第二天即回娘家,在夫家不常住,直到怀孕才回夫家。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仫佬族的丈夫如果去世,寡妇再婚必得六房家庭同意。

羌族婚俗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羌族总人口为30.61万人。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己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历史上羌族和汉族、藏族的关系非常密切。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姑舅表可优先开亲,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目的是不让财产落给外姓。男子到女家入赘的较多,?赘婿随妻姓,一般身份地位稍显低些,因此流传有“招女婿上门,好比买骡子”的说法。

过去,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因此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尚双”习俗

羌族是个崇尚双数的民族,认为“双则和,和则满”。送礼送双份有祝福美满、团圆、吉利之意。“红爷”(即介绍人,男性,由有威望的人担任)一定是“两双”之人,即儿女双全、夫妻健康的人。

这与羌族朴素的二元分立宗教观有重要关系。羌族把世界分为阴阳两极,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生前为阳、死后为阴……新人结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占全阴阳两极,才能遇事呈祥。参加婚礼的人就纷纷以“送双”的形式来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新人。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三道程序定婚期

按照羌族的传统习惯,订婚时要举办三次酒席。首先是开口酒,也叫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一般是男方家长拜托红爷出面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商定聘金数目,表示订婚初步成功。

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

第三次饮酒称作“大订酒”。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此时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分银子奉送岳母,姑娘不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至此,订婚仪式宣告结束。

勤劳的姑娘婚前种女儿麻

羌族人以节俭为荣,因此,传统羌族姑娘有种植“女儿麻”缝成新衣或织成腰带准备结婚使用的风俗。在羌族,无论多么美丽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爱情的土地上播种“女儿麻”,是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的。羌族男女青年相识相爱,而且双方已经正式吃过订婚酒后,待嫁的姑娘就开始准备种植女儿麻了。

羌族姑娘在山坡上选定一块荒地后,就开始进行开垦。开春后就在这块土地上种下女儿麻,待到秋季收获后将麻织成布,缝成新衣或织成腰带准备结婚使用。羌族姑娘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为了能和心爱的小伙子结成美满的婚缘,从种到收都是一人悄悄地进行。

待到出嫁的时候,羌族姑娘亲手将女儿麻织成七根腰带,结婚时系于自己身上,洞房花烛夜由新郎亲手解开。女儿麻织成衣服,作为姑娘结婚时的嫁妆。然后夫妻双方都把这件衣服留为永久的纪念,一般不再继续穿,而是传给儿孙,以教育后代要保持羌族的勤劳朴实节俭的传统美德。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隆重而喜闹的男女“花夜”

按羌族习俗,娶嫁的前一天晚上,要举行隆重的“花夜”,就是为新人开个娱乐晚会,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

“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女花夜”时,新娘堂屋里灯火通明,中间摆着2张并拢的八仙桌,周围摆设条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红枣、苹果、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气。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十分丰盛。晚上七、八点钟,花夜开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时要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们开始唱歌,一直要唱到午夜待凑热闹的人逐渐散去后,花夜才告终。

男方办花夜的内容与女方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来升冠,挂红。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红穗圆形双层帽,上面插一对红色喜牌。舅舅给新郎升冠,赋予新郎以新的社会角色,预示他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了。

然后给新郎挂第一道红,并致辞:“一对金花亮堂堂,今天拿来贺新郎,左插一支生贵子,右插一支状元郎,儿子儿孙入朝堂。”

接着母舅家人依长幼排序依次给新郎挂红,然后由新郎家门房族中的人依长幼排序给新郎挂红,最后由新郎的父母挂红,即“收拜”。每人都要说一段祝福的话,祝新郎娶回一个如意娘子,日子和美。

唱“花儿纳吉”赞新人

第二天,便是出嫁的日子了,女方往往要做一对太阳、月亮馍,装在一个新竹篓里,选派一个父母双全的男童随新娘背到男方家去,馍上刻有松柏图案,象征一对新人与日月同寿,似松柏常青。很很多民族一样,新娘走出自己娘家的门时要唱“哭嫁歌”。

到男方家后,新郎在楼上或大门里用生米打向新娘,新娘由两名姑娘扶着踩烂一个倒扣在门槛上的碗后进门,以示退煞。一对新人在男方神龛前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来客,帮众,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双双进入洞房。

接着开始宴请宾客,饭毕跳“莎朗”,唱“花儿纳吉”,主要是唱赞新郎新娘的。如:

我家妹子十八岁,

她本天仙女下凡。

人品好来又能干,

内外料理都周全。

头发乌黑巧梳妆,

穿戴样样好上好。

银牌耳环已备足,

圈子簪子也齐全。

又如女家唱:

我家姑娘年龄小,

针线活儿没学好呀。

男家唱

你家姑娘聪明呀又能干,

心灵手又巧呀。

这一问一答,歌声、笑声、碰杯声,人们释放着各自的情感。闹到深夜,才在意由未尽中渐渐离去。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礼的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带着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巴去谢红爷。猪嘴巴含着猪尾巴,表示这件事有头有尾,圆圆满满。红爷看着这对由她牵线走到一块的新人,都会送上新婚的祝福。

谢完红就是“回门”了。“回门”要看两家相隔的距离,相隔近的谢红的当天就回门,相隔远的有三天后回门的,有九天后回门的。回门时新郎会在女方家里住上三天或者九天,然后才回到自己家。

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羌族人婚后一般不许离婚,若家庭不和或妻子没有生育,男方可另娶,但女方则不行,一旦男方出走,女方只有等男方在外面和别人成亲后才能考虑再嫁,而且只能嫁给伯伯或小叔子为妻。

寡妇再婚较普遍,不受限制,父母不得干涉,也不能歧视。有谣曰:“头嫁由爹妈,三嫁由自身”。

布朗族婚俗

布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布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过去大部分布朗族人信仰小乘佛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历史上,布朗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氏族外婚制,恋爱自由。父母对子女的婚恋一般不干涉,但需严格执行卡滚(家族)外婚制,姨表、姑表之间不许婚恋。不同家族之间的男女青年可以自由交往,结为夫妻。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俗,一对情侣一般要举行两到三次婚礼。

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14或15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采束鲜花送爱人

布朗族的小伙子到了18岁,便开始了“串姑娘”活动。通过对歌,男女双方进行各方面的了解。等到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时,小伙子们便用各种方式向自己心爱的姑娘求爱。送鲜花是小伙子们向姑娘求爱的方式之一。爱花是姑娘的特点,布朗少女极喜欢把鲜花插在白头巾上或是缀在耳环彩色丝线上,使自己变得更妩媚。于是小伙子们便以鲜花为媒,向姑娘们求爱。

小伙子把从山上辛苦采来的鲜花真诚献给女方,女方为了考验男子是否真心爱她,往往只收下男子最初几次送来的鲜花,而不作任何的表示,如果男子仍然向她奉献鲜花,姑娘确认男子是真心实意爱她时,便在送来的一束鲜花中挑选一朵最鲜艳美丽的花戴在自己的头上,以此表示同意男子的求婚。

漂亮的姑娘往往会碰到几个小伙子同时向她赠送鲜花的事,有时几个小伙子送的都是同样的花。碰到这种情况,姑娘只好把花装在筒帕里,想法与自己中意的那个小伙子相遇,然后掏出鲜花当着他的面往头上摆插一下,又赶快把它拿下来。这样做,既向心上人表示了情意,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

情歌飘荡布朗山

对情歌是很多少数民族特有的男女恋爱方式,同样,以歌为媒,也是布朗族小伙子向姑娘求爱的方式。青年们外出劳动之时,那些歌喉洪亮的青年男女,常在田间地角、坡头谷底尽情放歌。每当发现自己心爱的人时,便会唱起委婉而动听的歌,用歌声求爱,在布朗山上,人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山歌:

山间的缅桂花哟,

你为什么开得这样美?

你为什么飘出醉人的芬芳?

春风可曾吻过你的笑脸?

蜂儿可曾采过你的蜜糖?

这首山歌一落,山那边又会飘来一首回答小伙问话的歌:

上山采蜜的蜂子哟,

你为什么闭着眼睛乱飞?

山间的缅桂花刚刚含苞待放,

春风不曾吻过初放的花蕊,

花蕊刚刚吐露芬芳,

想采蜜糖的蜂子哟,

为何不歇落在桂花树上。

歌声搭起了一座彩桥,青年们通过这座彩桥,找到了情投意合的伴侣。

姑娘佯装打媒人

男女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接触,双方感情融洽,他们便各自回家同父母商量,请媒人提亲。布朗族的父母是通情达理的,他们一般都不阻碍儿女们的婚姻自由。

对布朗族的人来说,说媒的日子是十分隆重的。媒人要穿戴一新,并挑上一些米、酒、肉等礼物,堂而皇之地去往女家。女方预先要做好一切准备,认真款待媒人。

媒人一进门,姑娘心中又是高兴又是害羞,她要装作生气的样子,拿起一根棍子去打媒人的脚。当然,不用担心,她只是打在地上,打一下,媒人跳一下,惹得众人欢笑。父母见了,赶快上来责备姑娘不懂事。其实姑娘心中有数,为她的意中人来做媒,她是感到由衷的幸福的。

媒人请到火塘边,主人客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中间摆酒摆菜。第一盘菜上的是“头刀菜”(杀猪的第一刀);其次是“三生”,即生葱、生姜、生大蒜和炒肉片;最后是各种烤肉、酸菜。酒至半酣,宾主引吭高歌,欢声笑语不止。

婚事定下,男青年便不再进行“串姑娘”活动。一般要用针在腿上、胸部、背部、手臂上等处,刺上飞禽走兽以及各种几何图案,然后涂上炭灰、蛇胆汁等染料,使花纹永不褪色。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显示男子雄健的体魄。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美妙的婚礼“三重奏”

布朗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次,一般说来是头次婚札简单,后次次婚礼隆重。

第一次婚札是在定情之后在女方家举行。结婚仪式由头人(指村子里的最有地位的长者)主持,主人要杀猪、宰鸡,将一个猪头和一只鸡送给主持仪式的头人。仪式在头人的主持下将一瓶酒、一碗饭和一碗肉放在寨桩前祭礼寨神。然后再去佛寺中拜佛,之后再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