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汇丰帝国
9709900000002

第2章 序二:后危机时代的金融反思

交通银行董事长 胡怀邦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全球金融机构经受一次严峻的洗礼,也引发人们对金融业发展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审视。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这种反思和审视显得尤为必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刘诗平的《汇丰帝国》一书,将全球最大金融机构之一的汇丰集团近150年发展历程,放在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下生动演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审视“后危机时代”金融业发展方式的全新视角。

一部汇丰发展史,就是银行业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史。汇丰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洗礼下仍保持世界银行第一品牌的地位也有力地证明,即便在“后危机时代”,其发展路径仍未过时,其成功经验仍可借鉴。

汇丰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全球化。汇丰控股的前身,是1865年成立于香港和上海两地的汇丰银行,成立不久就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展开业务和网络布局,并初步形成一家国际化银行的经营格局。100多年来,汇丰先在亚太地区建立基地,继以战略收购进入美国、欧洲发达市场,以及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实现海外扩张,最后通过做深做实目标市场核心业务加以巩固,其国际化发展路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终于形成遍布全球的国际化金融服务网络,确立其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强劲竞争力和坚实地位。二是综合化。汇丰很早就认识到收入来源单一的风险,始终将综合化经营作为其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汇丰,既有个人金融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为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又有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以及私人银行,向全球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

高度的全球化和稳健的多元化,使得汇丰的发展路径始终契合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大势,始终迎合全球金融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当然也使得汇丰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汇丰的发展史表明,金融业的国际化和综合化道路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是汇丰经验之所在。我认为,汇丰经验的内核有四点,如草蛇灰线贯穿于汇丰遍布全球的庞大肌体中。

一是战略明确。卓越的战略管理以及由此形成的清晰明确、为市场高度认可的战略定位,已越来越被证明是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

二是经营审慎。市场复杂多变,需要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以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但也惟其多变,就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

三是整合协同。汇丰的国际化过程始终与大规模的并购同行,而与之相伴的,无不是并购后的整合。汇丰的多元化道路也十分注重不同产品线的整合,并通过强大的交叉销售,最终实现显著的协同效应。

四是风险管控。风险管控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处在金融市场的风口浪尖上,只有时刻保持发展与风险管控平衡的金融机构,才能屹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潮头。疾风知劲草。比较其他国际金融机构,汇丰之所以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其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体系功不可没。

对于处在“后危机时代”谋求转型发展的中国金融业,汇丰的发展历程可资镜鉴。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变革之门已悄然开启,在这场危机中整体表现出色的中国银行业正伫立在变革的门前。如何学习和借鉴汇丰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这场全球金融变革,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无可回避的课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银行客户经营活动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国际化、银行运作规则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使得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中国银行业跨境经营成为重要趋势。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按照国际标准对自身发展战略、营运体系、营销机制、产品服务、信息技术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造和升级,努力实现机构网络、业务结构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已紧迫地摆在中国银行业的面前。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信贷增长将逐步回归常态;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金融“脱媒”日益深化,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长足发展,企业尤其是优质企业对传统信贷的依存度趋于下降;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低息差很可能在我国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思路和盈利模式必然面临深刻变革。

此外,金融危机发生后,监管部门更加重视银行业跨经济周期经营能力的培育,对资本充足水平的要求也更趋严格。监管环境的变化,也倒逼银行业优化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提醒我们必须改变高资本占用型经营模式。

转型时不我待。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汇丰等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在构建新的经营模式方面,抓住一个核心,拓宽两条路径,夯实三项基础。

抓住一个核心,就是以客户和银行的价值增长为核心。这种价值增长,要体现“绿色”增长,做到低资本消耗,实现银行业的“低碳”运营。摈弃速度和规模两大“情结”,改变过度依赖批发性信贷业务的格局,实现从以批发型业务为主向批零并举、低资本占用业务为主的模式转变;体现全面增长,围绕客户需求强化综合服务能力,突破传统银行职能的限制和业务条线分割的格局,提供包括存贷、结算、投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和租赁在内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实现“以产品为中心”经营理念向“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转变;体现可持续增长,着眼长远,与客户之间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精心培育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与客户共同成长,实现“以销售为目的”的经营观向“以持续创造共同价值为目的”的经营观转变。

拓宽两条路径,就是坚定地走国际化和综合化两条道路,通过完善服务网络、丰富产品体系,提升经营水平,促进客户和银行价值的共同成长。当前走国际化道路可以采取“跟随战略”,即紧跟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完善海外机构设置和服务网络,促进境内外业务联动,加强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对综合化经营问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一些争议,但我始终认为,危机并未从根本上逆转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大趋势,恰恰是那些稳健开展综合经营并注重风险防御的全能型银行,在危机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汇丰即为其中典范。当前,中国银行业具备资金、网络、客户和品牌等多??面优势,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不断完善综合经营布局,打造自身特色,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从传统“信用中介”到“综合财富管理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夯实三项基础,就是不断巩固风险控制、人才和信息化三大基础设施,为经营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的永恒主题。当前重点是要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建立国际经营和综合经营所需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保持经营安全和资产质量稳定。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全程量化和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统一的风险偏好、制度政策和风险文化。加强集团并表管理,强化防火墙体系建设,准确把握不同时期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人才始终是金融业竞争的一个焦点。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应建立视野更宽广的职位体系和薪酬评估体系,以及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快培养能够开拓财富管理业务、担当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重任的人才,加快引进战略性紧缺人才。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内部营运效率和打造面向未来的渠道体系。尤其是在交易渠道方面,要加快建立物理网点与电子银行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渠道体系,把各项金融产品和服务纳入统一的客户营销和服务平台,同时淡化银行各类交易渠道的边界,提升需求响应的速度,让客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快速、便捷的优质服务。

鉴往知来。现在看到的历史,无不是先行者当年的现实片段;今天所做的一切,也将成为后来者品读的历史素材。刘诗平多年工作在北京和香港财经金融新闻报道一线,以北大历史科班的史学素养、新华社记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新闻眼光,将汇丰近150年的发展史演绎成著。青灯黄卷,足见功夫。我很乐意结合汇丰的发展和当前的工作,作些思考,形成文字,以为之序。

2010年5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