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十诫
9706100000003

第3章 第一诫 不愿冒任何风险(1)

“过于谨慎之人将一事无成。”

--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在有案可稽的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人都是属于风险规避型的。猎人和以采集野果为生者可以浪迹天涯,但是当农业文明出现后,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定居的生活方式。人们选择了父辈和祖辈的生活方式,一辈子都不曾走出过村口半步。这种选择也是明智的,因为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你不妨看看古代的航海图,上面很多地方都标志出了“未知海域”,有些还带有更让人担惊受怕的警告--“此处有蛟龙出没”。古今中外,又有几个人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驾船进入这些危险海域呢?

敢于披荆斩棘者自然会有,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待在家中过安稳的日子。如果你去冒险,就有可能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大多数时候你都会遭遇不测。

即便是在今天,在撒哈拉沙漠地区、中东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墨守成规的心态依旧十分盛行,人们喜欢说:“我们过去怎么办,这次就怎么办吧,因为这是规矩。”这种故步自封的轮回几代人都没有打破,这些家庭和部落往往都是生活最为贫困的民众。

美国人的心态却刚好完全相反,从建国开始,这个国家就以甘冒风险著称。从哥伦布到詹姆斯敦,从第二届大陆会议到托马斯·杰斐逊气宇轩昂的《独立宣言》,美利坚民族就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冒险之上的。美国人是一些百折不挠的冒险者的后代,我们的祖先甘冒重重风险,甚至赌上了身家性命,最终战胜了难于上青天的各种艰险磨难。赫克托·圣约翰德克雷夫科尔在1782年就预言:“在这方土地上,各个种族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他们的辛勤劳作和子孙后代终有一天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巨变……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崭新的民族。”

我的曾祖父迈克尔·基奥就在1848年离开爱尔兰,只身冒险穿越了时称“泪海”的大西洋,来到了美洲大陆。当时海轮上的条件如同炼狱一般,乘客严重超载,蟑鼠成灾,四周污秽不堪,而且各种传染病蔓延,凶悍的船长根本不把旅客当回事。一路上,很多尸体被抛入大海,或是一靠岸就被丢弃在岛上。在加拿大格罗斯岛,成千上万的爱尔兰移民都被葬在没有墓碑的坟地里。登陆美洲的人中比这些移民境遇更惨的估计也只有非洲黑奴了。

那些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来到美洲的移民发现,等待他们的并不是原来想象的沃土,而是起早贪黑的辛苦劳作。我的曾祖父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皮茨菲尔德的采石场里搬石头,每天要挥汗如雨地干16个小时,其艰辛程度比囚犯都好不到哪里去。曾祖父就这么拼死拼活地干,好不容易才能填饱肚子,找到一个睡觉的窝。因为很快就结婚生子了,所以曾祖父想要继续留在皮茨菲尔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你获得一些成就之后,即便是很小的成就,你都不愿去冒险打破现状,这种心态也是人之常情。

人人都会想,我都已经有这些收获了,干吗还要去冒险呢?谁知道山那边的老虎是不是更凶呢?还是别去为宜。

我相信曾祖父头脑中也闪现过这样的犹豫彷徨,也肯定从皮茨菲尔德的朋友那里听到过这样的劝阻。

“留下来吧。你怎么说也算有份工作,搬石头也是个体面的工作呀。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什么都没有呢!”

尽管待在皮茨菲尔德的曾祖父需要汗流浃背地干着枯燥乏味的体力活,但他毕竟能拥有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可是曾祖父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冒险之旅。他带着全家乘坐一辆牛车,向西横跨了大半个美国,来到了中西部的艾奥瓦平原。我很高兴他踏出了这样一步。

我的祖父约翰继续扩大曾祖父开辟的农场,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播种的庄稼会遭遇暴风雨、沙尘暴和蝗虫的威胁。记得家里人和我说,当时的农场附近树林很少,祖父只得每周都骑马去20英里外的岩石河旁砍柴,这些柴火是家里唯一的热源。有一天他挥着斧头砍柴的时候不小心砍到了脚趾,祖父忍着剧痛把脚趾用粗麻布绑上,若无其事地继续埋头干活。

脚趾、脚和我祖父最后都安然无恙,别忘了当时还没消炎药呢。

因此,美国人都有着独特的基因。大多数人的祖先都是超越同伴最早踏上这块大陆的勇士,很多同时代的人甚至都没有机会来到这块大陆看上一眼。在跨越了大西洋、太平洋、高山峻岭和沙漠荒原之后,我们的祖辈又得年复一年地在农场上劳作,修建铁路,在危险肮脏的矿井或是工厂里工作,他们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今天甚至都很难想象。有数据为证,在20世纪初,美国普通家庭在葬礼上的平均花费是药品花费的两倍。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顽强地坚持下来了。

我们的先辈克服了这么多艰难险阻,因此在办公室里待上一天都像是在公园散步一样惬意。

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富足和舒适,放弃冒险的诱惑也变大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成功病。人是很容易自满的,尤其是上了岁数以后。我指的上了岁数并不是60岁,40岁的人也会得这种病。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操劳了一辈子……担惊受怕,寝食不安。现在,就让别人去操心吧,我对现状满意就好了。”

有些人甚至认为,一些创业的企业家把自己的房子都做了抵押去贷款,为的就是生产一种新产品或是创立一个新行业的做法是最不可接受的风险。80%的新公司都以失败告终。大多数新产品在试销阶段就不幸夭折了,即便它们进入了市场,在13种新产品中也只有一种能够存活下去。全美独立经营研究基金会预测,在创业5年之后,有一半的公司已经倒闭,剩下的很多公司也是负债累累。创业绝非易事啊。

如果让你在已经功成名就的情况下去冒险,而且有大量证据表明这种冒险并非迫不得已,其难度绝对不亚于,甚至要超过让白手起家者这么做。现在,有很多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各种角度来进行风险评估,包括研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公司治理法规中的冲突之处。我并不是一个风险评估方面的专家。不过,经验告诉我,一个人想要去冒新的或是更大的风险以探寻新的可能性,其前提就在于他内心有一种还要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不满足感,或是有一种除非马上采取措施,否则未来可能会遭遇到风险的预感,甚或是有一种更强烈的痛失机遇的感觉。当可口可乐公司的一切都运转正常时,我就经常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正如俄罗斯人常说的那样:“如果一切都太顺利的话,可不是什么好事。”我经常会不定期地在公司里面走走,和公司的高管说:“你们倒是跟我说说,为什么一切都顺风顺水呢?我们今天难道就没什么好担忧的了吗?这样的话,我们明天至少就可以有些新的烦恼了。”我知道自己的这种态度肯定惹恼过很多人。

当可口可乐公司的一切都运转正常时,我就经常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正如俄罗斯人常说的那样:“如果一切都太顺利的话,可不是什么好事。”

“世界属于那些不知满足的人。”

--奥斯卡·王尔德

罗伯特·伍德拉夫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可口可乐公司,他很喜欢引用奥斯卡·王尔德的名言:“世界属于那些不知满足的人。”

可口可乐公司创立于1886年。1930年,尽管公司已经取得了多年的辉煌业绩,罗伯特伍德拉夫还是不满足。他想要整合公司当时刚刚起步的海外业务,谋求在国际市场上更大的发展空间。你能想象到,公司的董事会觉得这种尝试有些过于急躁冒进了。美国股市在1929年刚刚经历了惨痛的熊市,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正亮起法西斯屠刀。当时唯一可靠的就是极度的不可靠性。

那么罗伯特·伍德拉夫又做了什么呢?他的表现会让今天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没有建立的当年,他绕开了董事会,在纽约设立了可口可乐出口公司。如果罗伯特·伍德拉夫当年没有迈出这么一大步的话,我真很难想象今天公司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至少它肯定没能在全球200多个国家都开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