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感悟华尔街:我的金融风暴之旅
9704300000026

第26章 生活在别处(1)

麦克唐纳不得不面对美林因资产缩水带来的资金短缺,裁员降薪带来的人心涣散。这当然不是他所追求的,而是华尔街与美林曾经的辉煌外壳下隐藏的贪欲所赋予他的,是人类无限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浮华的金融魔术强加于他的生活。

因为要参加13日开幕的世界银行年会,与戴蒙分手之后,我们就匆匆坐上了前往华盛顿的火车。坐在车厢中,看着窗外转瞬即逝的夜景,耳边回荡着火车枯燥而有节奏的声响,我的思绪漫无边际。我想到,这样一场旷世风暴是在考验人类什么?物质光环破碎时的承受能力?抑或是洗牌重来的无奈结局?或许,它真的是在策划一场较量,心灵所具有的激情与理性之间的较量。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遗忘了自己应该反思些什么,以至于停留于身边的生活已经不是真实的了。

晚上9点,火车准点抵达目的地。我们一行登上汽车,向着下榻的国会山凯悦酒店驶去。一路上,大家透过汽车的玻璃窗,欣赏着华盛顿的夜景。法国著名建筑师皮埃尔·朗法的都市建设规划充满想象力,也使得华盛顿成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夜生活似乎才刚刚开始,透过车窗,万家灯火、霓虹闪烁,耳边仿佛还听到了肯尼迪艺术中心的绕梁余音。多么祥和的夜晚啊,它让我们遗忘了交易数据、次级债、金融危机,正如一句诗说的那样--“夜色,果然是最好的粉底。”

紧张的行程虽然使大家感到疲倦,而我似乎已经习惯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奔波忙碌。“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活在别处》似乎是此刻的真实写照。

消费信贷:不等于反面教材

早上6点多,醒来之后就再也睡不着了,我索性穿衣起床。按照行程,今天上午我们将去拜访威廉·麦克唐纳,纽联储的前行长、如今美林集团的副董事长。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的获批与成立,他都给我出了不少主意。

麦克唐纳对中国很友好,早在中美关系尚未明朗之时,他1959年就拿到了中国签证,是华盛顿第一批获得中国签证的银行家。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1979年1月1日,中国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久以后,邓小平访问美国,拉开两国交往正常化的序幕。这一年,麦克唐纳作为芝加哥第一财务公司的CEO,来到北京召开董事会,中国政府安排董事们入住了钓鱼台国宾馆。对于这件事,他至今还时常说起:“从那时起,我就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

我在央行工作时,因为工作关系,和时任纽联储主席的麦克唐纳很熟悉并成了朋友。我们见过多次,最近的一次是在2008年5月的陆家嘴国际金融论坛上不期而遇。他作了精彩的演讲,谈到了中国证券业缺少机构投资者以及投资市场急需减少风险或者为风险保险等话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不知这位老朋友现在怎么样了?

9点,我们准时到了麦克唐纳的办公室。让人欣慰的是,他看起来精神矍铄,并没有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沮丧、茫然。对我们的到来,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美林被收购之后,我已经很久没会过像您这样的客人了。”他笑着对我说。我告诉他招商银行纽约分行10月8日已经开业,此行专程来感谢他在分行申请期间给我们的帮助。

记得2005年,也是因为参加世界银行年会,我来到了华盛顿。这时招商银行内部已经完成了设立纽约分行的可行性报告,我想借参会之机为美国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做一些努力,于是,想到了麦克唐纳。为了在约定时间向他讨教,我从巴西结束访问后,直接从里约热内卢坐了十多个小时的飞机回到纽约,再转三个小时的火车赶到了华盛顿,当天就去拜访了他。

因为熟悉申请流程,那天麦克唐纳给我出了不少主意,比如在写申请计划书的时候要表明主要拟聘用当地员工、建立完善的合规制度、实施本地化管理等。事后证明,他提醒的也正是美国监管当局审批的关注点。

三年过去了,又是世界银行年会,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终于得以设立。对此我发自内心的感激,麦克唐纳表现得很谦虚。他说:“招商银行一直以来做得很好,中国的监管现在也逐渐完善,是你们本身的优秀帮助你们获得成功,我所做的一切和这一因素相比显然微不足道。除了纽约分行以外,我还听说招商银行收购了香港的永隆银行。”

“对,我们总部在深圳,除了香港分行本部,在香港没有银行网点。永隆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收购永隆银行是招商银行国际化的一大步。”我对麦克唐纳说,“我们的国际化首先是要到香港去练好本领。而且,永隆银行在洛杉矶与开曼群岛都有分行,这次我还视察了永隆银行的洛杉矶分行,他们还不错。”

说起永隆,仿佛把我们从风暴中心拉回了相对安静的中国。麦克唐纳对这个话题来了兴趣,他想知道香港在本次风暴中的表现,于是问我:“马行长,您对香港的前景怎么看?它还会是亚洲的金融中心吗?”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多年形成的,其中也经历不少风雨沧桑。没有理由改变。中国政府将会继续支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所以您不必担心,它一定能渡过难关的。”我笑着说。

“我去过上海很多次,上海这几年发展也很快,您认为香港和上海的差异足以维系二者各自定位的差别吗?”麦克唐纳追问,他是一个表面温和但又比较清高的人,媒体评论说他总在无意间流露出一股学究气。我与他是多年的老友,早已能绕过他的外表感触到内心热忱真挚的一面。

我回答说,上海有自己的优势,它有广阔的腹地支撑;它的金融、物流、港口以及工业加工、商贸业在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香港有中国政府的支撑,有多年来积累的优势--包括金融、航运、物流以及它在市场、人才、制度等方面的优势,足以稳固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二者并不冲突。

麦克唐纳若有所思,转而问道:“那您觉得本次金融风暴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许多外国朋友了,他们无一例外地想知道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是不是名副其实。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目前主要表现在对资本市场信心的刺激上,对经济实体的影响面将会在年底后扩大。目前,扩大内需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件事。根据我在招商银行看到的情况,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年轻人已经改变了消费观念,信用卡分期付款、透支消费、按揭贷款以及财富管理等金融消费行为日趋活跃。消费信贷正在兴起,并且保持增长态势,这对中国的经济保持持续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消费信贷?”麦克唐纳苦笑了一下说:“美国人的消费信贷现在已经成为了反面教材。”

我对麦克唐纳说:“消费信贷刺激了金融创新,而过滥的金融创新被普遍认为是本次风暴的罪魁祸首。但我不这么认为,这次危机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创新,问题是出在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监管不接轨这个层面。”

他想了想,欲言又止,示意我说下去。“而且,美国是中国的老师,金融风暴的发生是因为老师的消费信贷及金融创新已经做过了头,却没有得到合理的监管;我们作为学生,很多东西方才起步,根本谈不上创新过度。”

“马行长,听起来,中国的金融业在这个时候何去何从,还真是值得研究。”

“对,需要充分论证。当然,去年中国也出现了值得关注的趋势。为了扩大规模,有些银行降低信贷审查的标准,这样固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现在看来可能要出问题。监管当局及时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招商银行在这方面很谨慎。”

麦克唐纳表示赞同,说:“在这样的局面中要看明白一件事可不容易。”

美林:逃避或淡定

2003年夏天,执掌了纽联储整整10年的麦克唐纳以68岁高龄走马上任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主席一职。2007年10月,他出任美林集团副董事长。

美林作为一家有着94年历史的标杆性财务管理和顾问公司,曾经拥有无比的辉煌;然而,2008年9月14日,金融海啸已经迫使它以440亿美元的价格易主于美洲银行。作为美林副主席的麦克唐纳,不知此刻心情如何。我试探性地问他:“美林现在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