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冯仑管理日志
9703800000030

第30章 八月:“原罪”与民营企业 (4)

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不得不做:第一,从内心深处到企业管理方式都彻底摆脱“原罪”的禁锢;第二,用资本家精神取代传统的商人精神;第三,借助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全新格局,迅速改变思维方式和竞争战略,将企业全面融人新经济。

--摘自冯仑2007新年献词《跨越历史的河流》

背景分析

应该承认,在今天的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中都还存在“原罪”的历史遗留问题。当社会舆论和道德指责一再加诸于身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会自馁和放弃,甚至好罐子破摔,一走了之(资本外逃)。

在商业精神方面,目前国内大多数民营企业长期形成的是一种商人的精神,而不是资本家的精神。商人的精神重在牟取私人家族利益、强调私人关系、建立私交、结成私党、谋取私利,而资本家的精神与商人精神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

21世纪头几年,尚德施正荣、百度李彦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新型民营企业势力就是拔得头筹者。网络和新经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机会,使得原本很年轻的中国民营资本能够迅速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不仅创造与欧美高新技术企业几乎完全一样的创富神话,而且能够使这一神话建立在一种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之上,确保公司和财富的持续增长。

行动指南

“原罪”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要正视自己的历史,尽快转变观念、明确战略,完善治理结构,依法经营,守正出奇;另一方面是政府和社会的态度。

在商业精神的革新方面,资本家实际上是创业者、投资者、资本家、社会资本家,追求一种创新,一种社会财富。现代企业追求与政府建立一种制度对制度、系统对系统、专业对专业的阳光下的博弈关系。中国民营资本要强大起来,也必须建立自己的“新教伦理”,使自己在商业伦理和资本精神方面健康和强大起来,形成自身的道德优势和制度优势。

在思维方式和竞争战略方面,国内民营企业应该借鉴近几年网络企业和新经济企业的思路,积极与国内外资本或资本市场对接,打造全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利用“金融与产业互动”的新思路来发展企业。

8月26日 民营企业一定要接受监督

不要认为折腾能赚到钱,大部分情况是少折腾才赚到钱的。怎样才能少折腾?要自觉自律,要置于一个很好的监督体系当中。这就是我们的考虑。民营企业一定要接受监督。没有监督,你要找一个人来监督。

--摘自2005年9月1日冯仑演讲文稿《民营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背景分析

作为民营企业,万通在2004年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这一年,万通引进了战略投资人天津泰达集团,让一家国有企业当了万通地产的第一大股东。原来万通集团是万通地产的第一大股东,一股独大,转变之后成为第二大股东。

在这次转变之前,有很多人不同意,大家认为不自由了。冯仑的想法是应该不自由,这世界哪能都自由呢?自由就是祸,选择就是放弃,自由就是枷锁。为什么?自由就是要对所有决策的后果负责,你应该恐惧自由。在西方哲学中,自由就是恐惧。如果不恐惧自由,你就会滥用自由。

从冯仑来说,他希望一定要有人管他。以前的董事会里,冯仑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者有长期经历,有天然的魅力,新来的员工比他差一二十岁,抬头看他,员工觉得老板很伟大。这样,就会增长老板的自信心,放大老板的能力,老板就会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甚至会影响董事会。万通找了一个更大的股东以后,当然就是规规矩矩的,每年该投资就投资。这样的好处就是投资者能够安心。

万通自觉接受战略投资者的监督,当然也带来了体制的改变。当时万通还计划和国外公司合作,包括与国际上基金的合作,都是在接受监督。冯仑觉得这样非常好,有了监督他就不累了。

段子原声

你的生活作风之所以正派,要不是老婆监督,你能作风正派吗?

行动指南

一家企业自觉接受监督、制约,是自己成熟的标志。真正的、安全的自由,是使自由在一个轨道里头行走,这是对自由最大的尊重和负责。

8月29日 民企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

作为民营企业,我们也面临着一场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也就是从被排挤、打压、躲避、逃生甚至反叛,转为阳光下经营,融人市场经济的主流,支持政府并且以建设性姿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谓主流,就是敢担当、能负责;具有主流意识,就是要以对社会负责的精神经营企业、回报社会。

--摘自冯仑2004年新年献词《让你的公司更张艺谋》

背景分析

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这30年来经历了一个由边缘、反叛到主流与合作的演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就是边缘,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融入主流,而股份制或混合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则完全就是主流了。

过去,处于边缘的民营企业,没有安全感,四处受歧视,企业家心态更是趋向逃避、躲藏甚至怨愤、反叛。于是,地下经济、灰色交易、权钱交易、转移资产、偷税逃税、变换身份、海外置业、留足退路、低调潜行,就成为必要的行为,也是不得已的聪明选择。

现在成为主流之后,不少人还没有摆脱惯性思维,行事作风依然不改,这就难免屡遭挫折、淘汰出局。因为,主流要求你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广受尊重、拥有安全感、积极参与、全面合作。这时,最好的行为方式就是阳光心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用心积累合法资产、推动本行业全面提升竞争力。显然,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不及时转变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定位,就难以在日益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局面,甚至会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

段子原声

边缘心态是什么?就是你去注册一家公司,一开始就想到让老婆、情人拿到钱,换成现金,准备几张护照随时准备逃跑,这就是边缘心态。做任何事情不敢理直气壮,然后天天埋怨,天天在骂政府对我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我不赚钱就是外部环境不好,这就是边缘心态。

行动指南

从“边缘”到“主流”,民营企业最应把握的是:

首先,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历史证明,与缺少使命感的企业相比,具有主流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企业不仅最能保持竞争优势,赢得广泛尊重,而且能够赚取更多更持久的利润。

其次,简单、专注、持久和执著。市场经济500年的经验表明,最终存活下来并且能够成为市场经济中主流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那些专注(专业化)、简单(商业模式一看就懂)、持久(有长远眼光永续经营)和执著(愿景明确顽强坚持)的公司。

再次,要稳健运行。高度专业性、准确性才可以确保平稳运作。另一方面,飞机要飞得好还必须具备其他一些条件,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无法稳健运行。

最后,创新是引导企业与时俱进、进入主流的制胜法宝。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和对手的过程,也是不断扬弃自己的过程。

8月30日 民营资本与外国资本的关系

民营资本与外国资本的关系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现实的难题。

一方面,在民营资本自有资本不足和外部政策环境不安全的条件下,外国资本往往扮演着“天使”与“骑士”的角色……近几年在海外上市的网络公司和高技术公司(还包括很多传统行业的公司),几乎都是凭借外国风险投资的力量,快速聚集资金和高速成长起来的。

然而,另一方面,民营资本在同外国资本的合作与角逐中,又被它们巨大的资本规模和丰富的商业管理经验两面夹击,不得不弃守行业领先者的地位,沦为外国资本在中国市场的开拓者。这时,民营资本所能够扮演、也是外国资本最希望它扮演的只有三个角色,那就是代工(外国品牌、产品在中国的加工者)、营销伙伴和品牌延伸。

--摘自冯仑2007新年献词《跨越历史的河流》

背景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民营资本因为国有资本的挤压和政府的蹂躏,往往转身求助于外国资本,但结局同样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是民营资本借力外国资本发展。前几年几乎每年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风险投资在中国直接投向民营资本,特别是以IT等新技术领域为代表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风险投资纵横驰骋,点石成金,催生了一大批诸如百度、新浪、尚德之类的公司和财富新贵。在传统行业,外国资本同样像骁勇的骑士引人注目,例如在房地产行业瑞银华宝缔造的富力和雅居乐神话,摩根又创造了“绿城”的传奇,短短两三年时间,使原来为债务负担所困的传统地产公司完成蝶变,一飞冲天,在宏观调控的行业大洗牌中,不降反升,市值一跃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是民营资本在外国资本的角逐中为对方所掌控。比如成衣。江苏某著名企业几乎为所有的外国著名品牌加工衬衣,但它只挣取这些海外品牌(例如POL0)产品在当地销售价的1%的利润,而委托加工者则有30%以上的利润。即便如此,当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或人民币升值之后,海外订单又纷纷转到印度或土耳其,国内企业立即面临减产转行甚至破产和工人失业的威胁。

显然,由于外国资本牢牢把握和控制产品价值链的上游--品牌、研发和海外市场,民营资本的成长空间被大大压缩,在它将要长大或者刚刚长大成人的时候就被强迫改名易姓,成为他人的赚钱机器。

民营资本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一触即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价值观上的弱势地位。西方商业文明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积累起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商业伦理,而中国的民营资本才刚刚起步,不单在技术层面大量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而且管理知识和商业伦理方面也几乎全盘西化。这些年德鲁克、巴菲特和盖茨早已成为中国民营资本的先知和偶像,所以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与合作时,中国民企的价值观就会主动倒向对方,特别当国有资本不给空间或者政策环境不给人安全感的时候,多数人更是以价值认同作为寻求安全庇护的心理支持。

行动指南

民营资本要取得竞争优势,与外国资本合作共赢,最重要的是师夷之长技,学会用同样的企业治理方式和游戏规则与其同台竞技。当然要完成这一步,政府合理的经济政策也是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