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风马牛
9703500000003

第3章 上部 (2)

我跟他交流以后,对他的看法跟别人不一样。这个社会应该更鼓励、支持像余秋雨这样的学者:第一,他保持人格独立,不依附于商人或者政权。现在的知识分子最缺这玩意儿。第二,他在大文化里找一些有启发的点,他不是个纯学问家,他不是一个系统的、某一门知识的教授,他是个文化学者。从我们生意的角度,这种差异化定位的存在是特别有价值的。

琼瑶

琼瑶是女人里唯一把爱情当宗教的,她真信。很多女人是谈恋爱合适,真过日子就开始怀疑了,再离婚之后就彻底不现实。所以,多数人是靠爱情、吸引爱情、实现爱情,可是靠爱情养活自己,就是琼瑶。如果有一天,我们像琼瑶阿姨一样做我们现在做的事,把它当成爱情做,很享受它,即便中间有曲折也不放弃,最后靠这事养活了自己,还一直贩卖这个事,最后大家感觉上都得到了--这才是真信的结果。

培根

我和培根有很多类似之处。这家伙做科学实验,又做一些富有哲学意味的事情。这很像我,经历了社会变迁和蹂躏,人已经变得非常多面性,所以才能体会到人生百味。

哈耶克

我一直在想一件事,即“自由和奴役”,而哈耶克写过一本《通往奴役之路》。我们在美国投资“自由塔”项目(新世贸大楼原名),自由塔是人类的象征。追求自由的过程,是人类不断异化的过程。很多企业家,本来创业追求金钱是为了获取自由,结果坐牢、破产,等于又异化到起点。我最近在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能够实现在商业社会追求自由的过程也是自由的,不要在做的过程中异化自己,这就变成一种人生态度。

虞洽卿

1994年,我集中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族资本家传记。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对话的话,我选择虞洽卿。这个人很有意思,出身贫苦,做过学徒、买办,后来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他还做过政府官员,和蒋介石的关系非常密切和复杂。我很想知道,他当时是怎么处理政商关系的。不过他运气好,死得早,如果活到1949年以后,肯定没办法全身而退。

冯仑

什么好处都被冯仑占了。冯仑是一个没有烦恼的人吗?不,是人就有烦恼。我还被误诊过癌症呢。我上一次哭是在2008年9月12日的万通反省会上,而且是当众哭。当时我说起一件事情,我去见一位老朋友,他刚从牢里出来。当年他也是一位大哥式的人物,关了6年之后被宣布无罪释放。那是一个下雨天,我开着车去看他,车停了,他在楼上,我在车里,就这么抬头看着他,眼泪一下就下来了。做大哥也有悲哀。

世间本没有是非

《书刊参考》8月8日刊载了一篇《于凤至特嘱待到张学良两百年后可公布的回忆录》,在整个回忆录中,于凤至始终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主动者,因为于凤至他们家跟张学良的父亲关系非常近。张学良的父亲曾经驻扎在吉林怀德县一个粮店,于凤至的父亲是粮店的老板,于是他们就认识了。张作霖喜欢于凤至,发现她是女秀才,让她嫁给张学良以辅佐他。当时张作霖提出要给他们办婚事,于凤至父亲要求在女方家办,自己有面子。张作霖居然答应了,而结婚以后他们去了沈阳。张学良曾经拉着于凤至的手讲过,永远听于凤至的,不变心。

于凤至果然有主见,非常聪明,经常在关键时候辅助张学良。我在大帅府看过一个介绍,在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后,东北军内部非常混乱。张作霖有两个老部下,这两个人不怎么按张学良的方式办事,张学良很拿不定主意是否该除掉他们,就问于凤至,得到于凤至支持。据说张学良家有一个客厅叫狼厅,沙发和椅子是拿狼皮做的。某天,张学良把这两个人请到狼厅吃饭,不一会儿张学良的警卫就进去干掉了这两个人,从此张学良成为东北军的老大。

张学良在蒋介石和阎锡山、冯玉祥进行中原大战的时候,阎和冯都曾来拉拢张学良,希望张学良能够中立,但张学良最后选择了帮助蒋介石平定内乱。他出兵关内,从东北杀到关内,打败了冯玉祥和阎锡山,帮助蒋介石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之后,蒋介石跟张学良拜过把子,封张学良为海陆空副总司令,将华北、东北全交给张学良管。这段时间,张学良掌握了半壁江山,权势熏天,同时资产颇丰。于凤至回忆录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汉卿掌握半壁江山的权势和大帅遗留的巨大财富之下,很多女人为谋取私利,用一切手段缠住汉卿,我从不过问,我相信他决不会负我。这群女人中有一个叫赵绮霞(赵四),她父亲是政府中主管经济的要员,她被称为赵四小姐。她追逐汉卿,报纸、杂志大肆渲染,其父管教她她不听,遂登报脱离父女关系,成为一时新闻。她以此为由托人找我,要求任汉卿永久秘书,服侍汉卿的生活。汉卿让我决定,我可怜她14岁幼龄,无家可归而允许。赵绮霞来到沈阳帅府,一进门就跪地向我磕头,说永远不忘我的大恩大德,一辈子做汉卿的秘书,绝不要任何名分。我用自己的钱给她买了一所房子,并告诉财务人员给她工资,以尽到对人之心。”

几年前到沈阳我曾经去过大帅府,专门看过赵四住的小洋楼,的确不错。人世间的爱情故事非常有意思。14岁的赵四追求张学良,但在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看来,她是要用一切手段缠住他以谋取私利。14岁的赵四走投无路,从北京跑到沈阳,只做秘书,不要名分,于凤至最终接纳了她。双方都很有信用,赵四一直没名没分跟了张学良几十年,包括软禁、坐牢、到处颠沛流离,直到晚年在夏威夷去世。于凤至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去美国治病,同时照料孩子,直到最后蒋介石逼她与张学良离婚。

很多资料里都讲到张学良和赵四的爱情故事,但是这段于凤至的回忆录是我看到关于赵四比较负面的表述,以前的披露多是颂扬。世间的是与非有时候真的说不清楚,人有价值标准所以人有对错,人有习俗标准所以人有对错,人有身份标准于是人也会有对错,而这个标准是人定的。世间原本没有是非,是人说得多了变成是非。

谈胡适

胡适故居坐落于绩溪上庄村,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古建筑,小青瓦,马头墙,三开间,两层楼,门罩门楼,水磨砖雕。前庭有天井,两旁有厢房,楼上为“通转楼”,楼下是堂屋。后进为内庭,栏板隔扇,精雕细刻,梁托上一对荷花仙子栩栩如生。门窗上饰以兰花雕板,出自胡开文墨庄制模高师胡国宾之手,反映出胡适“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浓浓乡土之情和立出风格,辟为庵堂。

胡适在大陆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我知道蒋介石在胡适去世后为他写了一副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非常有代表性,当时我看了不大理解,到了胡适故居看了以后才有所领悟。

在我看来,这句话主???不是讲思想倾向方面,而更多是讲个人生活方面。胡适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跟母亲住在一个楼,隔得不是很远,他有一个小房间,并在这个地方度过了少年时代。很早他母亲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女方就是后来的江东秀。江东秀是个裹小脚的女人。后来经邻村商人资助,胡适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他从美国留学回来以后思想变得非常西化,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女孩子跟他很好,后来这个女孩一直没有结婚。回国以后,胡适当了北大教授,由于不希望母亲因为婚姻的事不高兴,他在母亲生前就跟江东秀结了婚,为让母亲看到。但是他的确也很痛苦,很委屈。这期间他因生病到杭州去,碰到江东秀村里的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叫朝城英(曾是江东秀和他结婚时的伴娘),结果两人在杭州坠入爱河。而朝城英这时已跟别人订了婚,后来胡适找到朝城英的哥哥,说服她哥哥来帮助朝城英解除了婚姻,但是他们也没有在一起,就这样互相守望着。朝城英后来去了美国,读了文学的硕士、博士,成为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但是她一直没有结婚,就在上海教书、作研究,直到去世。胡适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他人生的这个特点非常鲜明,大家都知道。江东秀到老一直跟他在一起,跟他去了台湾,而且和孩子在一起。所以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评论。

据说胡适当时在北大当教授的时候,毛泽东在图书馆做管理员,寄住在岳父(杨开慧之父)家里,有两次毛泽东跟胡适打交道很受刺激。第一次是在图书馆,胡适那时候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大教授,毛泽东就拦着他讲些见解,讲得很激动。然后胡适说:“年轻人,你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激动,但是很遗憾,我一句也没听懂”,因为毛泽东说的是湘潭土话,胡适是安徽人,留洋的,听不懂。毛泽东自尊心受到巨大伤害。第二次,胡适到杨昌济家里吃饭、串门,看见毛泽东,还以为他是请来的伙计,这使毛泽东颇受打击。

胡适曾经在国民政府抗战时做过中国驻美国大使,1949年以后到台湾做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有一段时间想回到大陆,因为他有个儿子当时愿意留下来跟共产党相处,结果没想到这个儿子在50年代被迫害自杀了。于是他伤了心,从此不再谈回来的事情。

在胡适的故乡,中国传统势力的这套东西非常浓厚,很多村子保留着老房子。从这些老房子可以看出当时这一代的生活比较殷实,一些人出去做生意赚了钱回来以后盖了这些房子,这些人对中国文化的修习、研究非常重视,所以这里出了不少著名的学者,也出了一些达官贵人,甚至是大家族。胡适的父亲在清朝做官到了台湾,后来病死在台湾。胡适三岁就回到大陆,晚年又因为国民党溃败到台湾,人生可能就是一种宿命。

我有一张和胡适哥哥的孙子照的照片,那张照片我把玩了半天。他孙子照片落款的头衔首先写的是胡适故居管理委员会保安,然后是胡适之世侄,最后,是说名字是叔公起的。这个头衔强调了,第一,他是这儿的保安,第二,他是胡适的世侄,第三,他的名字是叔公起的。后来我把照片给王石看,王石就说他还看到过一个军人作曲家的名片,很有趣,名片上写的是什么什么创作员,什么什么军衔,比如说大校,还加了括号,说享受正师级待遇,后面又跟了个注解--应住四室一厅,实住三室一厅。他的解释是因为他怕别人误解,够级别了怎么还住三室,很有意思。

胡适一生有很多著名的观点,比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处人,要信可疑之人;做学问,要疑无疑之处”。胡适有很多这样的话被流传下来,我个人也很赞同,去胡适故居现场看一看,就会有很多新的感慨。

在定军山读诸葛亮

有一出京戏叫《定军山》,听过这出戏的人很多,但去过定军山的人比较少。有一年回西安,我顺便去了一趟。

定军山在四川汉中、成都一带。为了感受历史,我特意在定军山附近的山洼洼里头吃了一顿饭,然后去了诸葛亮墓、马超墓,最后还看了诸葛亮的祠堂。去蜀道走古栈道给我印象很深,小时候看书大概知道栈道难走,但不知道它有多难。现场一看,原来是将木头横插进石缝,然后在横木上再铺木板,形成沿着悬崖的很窄的小路,这就是当年诸葛亮打仗修的栈道。

现在能看到的栈道已不完整,有些被烧,还有些由于下雨等环境因素而自然破败。从汉中到长安要穿过秦岭,而所有蜀道基本都是栈道,走一遍才知道栈道是多么艰险。历史上为了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有说是一种木制小推车,很精巧,推着走挺快,比一般拉车方便,当年打仗时用它大大提高了运送的效率。走过这一段,我对三国当时的交通和运输有了概念。其实我读历史一直有个疑问,诸葛亮跟定军山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他六出祁山,每次都回到定军山,出兵也在定军山。来看了之后发现,定军山原来是一个军事基地,诸葛亮在那儿操练部队、演习。定军山底下有一条河,环抱着定军山,叫汉水。这样,他在那儿既能操练陆军,也可以操练水军。正因为他所有的事业都在定军山开始,所以在临死之前,诸葛亮提出死后要安葬在定军山。

诸葛亮活了54岁,死后有人为他种了54棵松柏,到现在还活着呢,这是最大的奇迹。诸葛亮死在五丈原,最后安葬在定军山,官府为他修了武侯祠。成都也有一个,不过是民间修的。定军山的武侯祠是从官方角度来表彰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几项表彰,一项是表彰他为汉室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这是对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的肯定;另外一项是表彰他的清廉,诸葛亮死后家里值钱的东西都不够给他安葬的;另外还表彰了他的美德,传说他太太比较丑,但是他们俩一直厮守,而且诸葛亮有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还为孩子写了一些书信,在《诸葛亮集》里都有。看书是一回事,实地走了一圈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接收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信息。

在那个年代,诸葛亮出中原夺天下这件事不容易,《出师表》实际上表露出他的一个心理,他是在干一件实际不可能的事。诸葛亮完不成他的“业绩”和当时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受地形影响,他的士兵以步兵为主,步兵要走栈道,速度没优势,时间一久就会受粮草制约。木牛流马这套活儿已经做到人能想象的极致,但栈道很容易被火攻,而其他交通方式在蜀道都行不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能让人理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这种方法表明他对事业的执著和对君王的忠诚。可能有人会认为诸葛亮那几场仗没打好,但实际上天然的障碍你不来是感受不到的,另外还有当地的气候。冬天很冷,夏天有瘴气,湿气很重,打仗时士兵很容易中暑中毒。

后来,我到马超墓,一位老爷爷跟我闲聊,他说五虎上将里马超最厉害。我说怎么马超最厉害呢?关张赵马黄,马超在第四啊?他说不对,马超原来是老板,人家自己改做经理人了,人家新派。西凉马超原来是自己拉杆子造反,后来跟了刘皇叔,然后甘心做帐下大将,放弃了原来小老板的位置。老爷爷居然还挺明白,他对马超的评价很高。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提到诸葛亮死后,老百姓沿路边上摆了很多祭祀的东西怀念他。到现在在当地还能看到很多他们祭祀的风俗。我回来后有一个体会,在中国一个人要征服人们的心,必须具备三个特质:

第一,对事业有足够的忠诚和专注。成功不成功并不能决定你能否赢得尊重,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和信念,诸葛亮赢得尊重就是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品德好,并且足够穷。有钱人被尊重、死后老百姓还祭祀的例子迄今鲜见。如果诸葛亮当时家里田地很多,仆人、侍女、丫鬟很多,我估计美誉会大打折扣。在中国你要想留得生前身后名,最好是把钱都捐掉,不然想征服人心是比较难的。

第三,拥有足够的智慧。诸葛亮毕竟在木牛流马方面表现出很多智慧,而且在管理国家过程中也是足智多谋的军师,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