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风马牛
9703500000001

第1章 序:我爱风马牛

冯仑

纽约时间凌晨两点。这已经是第二次因为时差而失眠了,4年前在美国同样的一次失眠,让我突发奇想要做一本有趣的电子杂志,人在被迫醒着的时候跟自然醒着的时候思维频率和思维方式似乎不太一样,人会变得异常兴奋。当时想了很多名字,最后确定为“风马牛”。这份杂志自诞生以来,以我个人对事物的体验和议论为主,扯了很多东西,有董事会的事儿,有房地产的事儿,也有其他一些有趣的活动记录,当然也有非常多的朋友讨论到创业、生命和情感的方方面面,随意率性,但很真诚。有了《风马牛》的这4年,让我感受到生命中更多青春活力的一面,也折射出整个社会丰富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感受到人们对创业的这种激情、冲动和向往及参与。《风马牛》的读者,绝大部分是热爱创业、投身创业,并且在创业中收获成功和失败的朋友。成功的人因为《风马牛》而更愿意交流,失败的人也因为《风马牛》更被互相鼓励。

我想起一个故事,因为《风马牛》,有一个朋友从外地来到北京,他在创业的路上希望拜访到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很多中国知名企业的成功企业家,但是因为行程、因为工作、因为不相识及很多其他原因,他很难见到他们。有一次他堵到我门口一定要见我,我跟他聊了一会儿。当了解到他被拒绝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一个创业者不被大家接纳,不被大家帮助的苦闷,其实哪怕5分钟,仅三两句话的鼓励,对这个创业者来说,或许都是改变一生和创造财富的契机。

在比他还年少的时候,我也和他一样,在中国奔走,到处闯荡,希望得到成功的大人物们的支持,但我写了很多信,都没有人理。直到有一年春节我意外收到了北大周一良教授两页纸的回信,这封信不长,但拿在手里我反复看了好久,包括读硕士期间依然不断翻阅这封信,以此鼓励自己努力去想一些问题,正因有这样一个经历,我特别理解这个年轻人,于是我就说:那好吧,你要有机会再见什么人,我如果认识,我帮你找。有一次在国外,他给我发短信说:“我站在俞敏洪的门口,但是秘书不让我进去。我可以说是您推荐我去见他吗?”我给他发短信说:“可以,我给你发个短信,你拿着我这个短信给俞董事长的秘书看一看,说是我认识你,希望他见你。”后来非常高兴的是他被俞敏洪接见了,聊天时间很短,但给了他很多鼓励。从这件事作为开头,他后来又参与了很多研讨会,他的创业活动也因为这件事而被鼓励,一直到现在他仍然在努力。

《风马牛》中这样的故事我还可以讲出很多。还有个叫柏煜的创业者,前一阵我听说他已经融到一笔资,连续开到几十家连锁店,而且效益有大幅度的提高,我真的很为他高兴。记得我曾跟他讨论过几次关于企业的问题,他的创业故事在当代创业者群体中也是很精彩的。前一段我的腿因为去台湾环岛骑自行车,半月板有点问题做了个小手术,柏煜听说后立即来看我,还给我送来一部轮椅,让我非常感动。他再三表达出对我这个小伤的关切,我能看出在《风马牛》的群体中,创业者心中那彼此相通的弥足珍贵的情感河流。《风马牛》给我很多感动,它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也是当代创业者的世界,以及无限大的丰富的未来世界,它蕴涵着更多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的来自于草根的民间力量。

非常高兴的是《风马牛》从一本杂志发展为一个网络社区(风马牛集中营),并且还诞生了风马牛草根戏剧节,他们不断演绎着创业的话题和生活,如今《风马牛》已经成为很多创业者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继续创业的精神驱动力量。我衷心地希望这样一个很好的园地,能够收获更多的果实。

今天,《风马牛》编辑部和中信出版社非常有信心,愿意将《风马牛》作品中的一些片段和回忆,整理后集结出版。在此特别感谢中信出版社的用心和对我的支持,还要感谢潇潇、刘刚和小皮认真地对文字进行编撰。“风马牛”的世界是一个无限大、无限精采的世界,一本书不足以反映这个世界,希望所有线上还有线下的风马牛人,能用风马牛的方式丰富自己的人生,因为风马牛有“创造生活,快意人生”的精神,哪怕像凤姐、凤姐夫,像犀利哥这样生活中个性的人物,也会成就令人快乐、精彩的人生。

我爱“风马牛”。是为序。

冯仑

2010年4月18日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