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灵异少年画鬼师
963000000062

第62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这才一刻钟的功夫,落落不可能没了人影的。何夕四处追查,并未见到落落,急忙回到了马尾瀑下,道:“你们到山下去等我,我找到落落就去找你们啊。”何夕说完之后,就快步下山而去。

却说何夕走得如此匆忙,正是觉得有一份不安的感觉。此刻已到下午,若是到了天黑,很有可能就找不到落落了。何夕跃上一块石头,闭上眼睛,方想起了儿时记得的一套推断的法门。

甲震乙离丙辛坤,丁乾戊坎己巽门,庚日失物兑上找,壬癸可在艮上寻;

甲己阳人乙庚阴,丙辛童子暗来侵,丁壬不出亲人手,戊癸失物不出门;

子午卯酉在路旁,寅申巳亥归他乡,辰戌丑未身未动,书书参差细推详;

甲己五里地,乙庚千里乡,丙辛整十里,丁壬三里藏,戊癸团团转,此是失物方。

何夕不敢大意,又演练了一次五行之法,方才往东北方而去。天黑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这白鹿洞书院素有美名,何夕走了进去就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气息。传说当年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只是经历清末,科举废除,这书院倒显得落寞了。

何夕本是读书人,此刻来到了书院,本来准备越墙而过,但是还是将身上的衣衫整理一番,方才慢慢地走了大门的地方,敲了一下。只见一个老年的夫子开了门,白发已是苍苍,一身长袍,道:“公子深夜造访,所为何事啊?”

“夫子,后学何夕有几个问题,特来请教啊。”何夕双手一合,拜了几拜。

“西学日显,你若有事情就直接说。”老夫子坦诚说道。

“可否容我进去一问。”何夕又是深深鞠躬。老夫子领了何夕进门。

“这书院学规是当年理学大师朱熹所著,我也读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何夕记忆力不错,是以很连贯地背诵出来了。

“老夫孟万卷。公子前来所为何事请教。”孟万卷见何夕举动文质彬彬,便信了是前来求学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