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第四部:开元盛世
961400000023

第23章 罢相 (3)

一来二去,幽会的结果出来了:李瑛呱呱坠地,是为李隆基的第二个儿子。

开元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李瑛七岁,李隆基将他扶上了太子之位。

王皇后尴尬了,尴尬的同时也有点紧张。

尴尬和紧张过后,王皇后又释然了,因为经过对比,她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自己的父亲是果毅都尉,自己又是李隆基的原配,而且在丈夫起兵时全程参与策划;赵丽妃歌女出身,她的父亲只是一个乐人,而且她是后来的,只不过因为年轻貌美能歌善舞得宠而已。

两相对比,王皇后淡定了许多,她自信自己在李隆基的心目中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既然如此,还是一切放轻松吧!心理安慰持续了一段时间,然而随着另外一个妃子的走红,王皇后的内心失火了,火急火燎。

走红的妃子是武惠妃,来自女皇武则天娘家一脉。

武惠妃的父亲叫武攸止,是武则天的堂侄,在武周时期被封为恒安王。

武攸止去世比较早,在他去世后,武则天便把幼小的武惠妃安置在宫中抚养。

后来虽然武则天被逼宫,武惠妃还是被准许留在了宫中,一直留到李隆基登基,一直留到了李隆基不顾一切地爱上她。

按照常理,李隆基和武惠妃是不能相爱的,因为他们两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武惠妃所在的武家一度篡夺大位,如果不是狄仁杰等老臣从中策应,被腰斩的李唐王朝能否恢复还是个未知数。

即便是这样的世仇,也没能阻挡李隆基对武惠妃的喜爱,他们如同港台电视剧的男女主角一样,不管上两代有多深的恩怨,都不能阻止他们不可救药地相爱。

自此,武惠妃冉冉升起,其他妃子黯淡无光,包括曾经受尽恩宠的赵丽妃。

武惠妃的恩宠一直延续,她与李隆基也在不断地开花结果,可能是郎才女貌的缘故,武惠妃为李隆基前后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三个孩子一个赛一个地俊秀可爱,让李隆基喜欢得欲罢不能。

然而,或许连上天都嫉妒了,这三个孩子一个也没有存活下来,都是在襁褓中就夭折了。

李隆基和武惠妃紧张了起来:莫非我们两个就不能有孩子?两人的紧张心情一直延续到第四个孩子的诞生,这是个男孩。

当这个男孩呱呱坠地时,李隆基决定:这个孩子不再在宫中抚养,而是放到宫外养育,或许只有那样,这个孩子才能存活下来。

孩子被送到了宫外,托付给了李隆基最信得过的人——宁王李宪。

李宪不敢怠慢,他知道这个孩子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分量,便和自己的王妃一起接过了这个艰巨任务。

宁王妃投入的更直接,她放下了自己同时期出生的儿子,然后亲自为这个孩子哺乳。

孩子便这样挺了过来,在宁王和宁王妃的看护下,他没有像他的哥哥姐姐那样夭折,而是一天天成长,煞是喜人。

李隆基给这个孩子起名叫李清,后来又改名叫李瑁。

为了让李瑁健康成长,李隆基还特意封李瑁为寿王,寓意健康成长,寿比南山。

李瑁长大成人,然后步入婚姻殿堂,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成为了他的王妃。

这姑娘名叫杨玉环。

方寸大乱同一片草地,在画家看来是风景,在牛羊看来却仅仅是饲料。

同样是李瑁的茁壮成长,在李隆基和武惠妃看来是长势喜人,而在王皇后看来却是咄咄逼人。

武惠妃的得宠,王皇后看在眼里,乱在心里,她能感觉到这不是一般的得宠,而是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得宠,其势头远远超过了之前的赵丽妃。

如果仅仅是得宠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人家的儿子还长势喜人。

两者叠加到一起,王皇后感觉到无尽的压力。

不同的人在压力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更沉着,有的人却更烦躁,遗憾的是,王皇后属于后者。

渐渐地,她成为一个烦躁、抱怨以及唠叨的女人。

李隆基原本还念及结发夫妻的情面,然而王皇后却经常不让李隆基下台,她的烦躁、抱怨、唠叨让李隆基渐渐失去了耐心,昔日的感情也便随着一次次抱怨无声逝去,要命的是,王皇后却浑然不觉。

聪明的女人知道如何留住男人的心,而愚蠢的女人却经常让男人的心就在自己的身边溜走。

李隆基烦了,他决定走祖父李治的老路:废后!他找来秘书监(皇家图书院院长)姜皎,让他帮自己找废后的理由。

姜皎是被李隆基重新起用的,一度李隆基还将他发送回老家赋闲,后来又念及旧情,便又将他重新起用。

废后这种事,也只有姜皎这样的故交可以商量。

找来找去,两人认定了无子这个理由。

无数的史实证明,这是历代皇帝屡试不爽的法宝。

好,就是它了。

李隆基开始着手启动废后程序,没想到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最信任的姜皎出问题了。

他居然把他和皇帝两个人的秘密告诉了第三个人。

炸弹提前炸了。

废后的秘密传播开来,姜皎坐蜡了。

很快,一道奏疏递到了李隆基面前,事态更加难堪了。

奏疏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陛下,秘书监姜皎说您要废黜皇后,我们不相信是真的,这一定是他在造谣。

上奏疏的人叫李峤,乃滕王阁缔造者李元婴的后人。

他继承了李元婴的爵位,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嗣腾王。

李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王皇后的妹夫。

正是这个身份,促使李峤上了这道奏疏,毕竟这里面关系着自己大姨姐的废立。

几乎与李峤同时,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也在积极活动着。

王守一和王皇后是龙凤胎,只不过早出生了几分钟,因此就当了王皇后一辈子的哥哥。

现在看到妹妹岌岌可危,王守一也行动了起来,他没有上奏疏,而是私下去见了一个人。

谁?时任宰相的张嘉贞。

张嘉贞平时跟王守一就有些交往,现在人家求到头上了,自然不敢推辞,因此便顺着他的意思,把矛头指向了泄密的姜皎。

张嘉贞也有自己的算盘,他算准了李隆基也要怪罪姜皎,既然这样,那便顺水推舟,既卖王守一一个面子,也能迎合李隆基的意愿。

老张的算盘打得很精,只是打得太精了。

不久,张嘉贞的奏疏就递到李隆基手里:秘书监姜皎曾谈论过神秘预言。

一击中的,姜皎逃无可逃,只能当一只沉默无言的替罪羔羊。

开元十年九月六日,曾经很红的姜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麦城,被当廷杖打六十大棍,然后逐出长安,流放钦州。

曾经跟他沾光的哥哥姜晦这回也跟着倒霉,吏部侍郎做不了了,被贬出长安出任春州(广东阳春市)司马。

他的其他亲友,有的被贬,有的被杀,家族的上空,一片漆黑。

姜皎最终没能迈过这次麦城,在去往钦州的路上,四十九岁的他悲愤而死。

如果姜皎还有来生,一定要记住一个真理:领导的秘密,知道的越少越好!第一次废后就这样无疾而终,王皇后迎来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刚喘息一会儿,无边的压力又扑面而来,因为现实没有任何改变,她依然无子,而武惠妃依然很红。

严格说来,此时的王皇后是有儿子的,不过不是亲生的,而是认养的。

王皇后认养的儿子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登基称帝的唐肃宗李亨。

李亨的生母是杨妃,也是比较受宠的一个妃子,然而在李亨出生之后,也遭遇了与武惠妃一样的难题:孩子不好养。

李隆基找人给李亨相了面,认为他如果再跟着自己的生母,恐怕不太好养活,于是便改由王皇后抚养。

膝下无子的王皇后很疼爱李亨,她把他视如己出,关爱有加。

然而,李亨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王皇后的处境,她依然尴尬,依然生活在武惠妃的阴影之中。

败局已定,除非她能创造奇迹,生一个儿子出来。

王皇后的眼红了,她想儿子快想疯了。

当一个女人想儿子快想疯的时候,做事也就不计后果了。

这时,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掺和进来,极其没有智商地掺和了进来。

他帮的是忙,不过是倒忙。

王守一给王皇后引荐了一个和尚,和尚的名字叫明悟,据称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有特异功能。

明悟先给王皇后普及了一下天文常识,教她认识了南斗星和北斗星,然后反复叮嘱,一定要按他教授的方法参拜这两颗星星。

接着,明悟又拿出了一块霹雳木。

所谓霹雳木,就是被雷劈过的木头,据说这样的木头有灵气,有法力。

明悟将霹雳木一分为二,每片都写上了天、地、李隆基,然后郑重地把这两片木头交给了王皇后。

明悟对王皇后说:只要佩戴上这两块木头,同时念我教给你的口诀,你就一定能生儿子。

口诀很简单:后有子,与则天比。

意思是,佩戴这个之后就一定会有儿子,跟武则天一样。

智商正常的人一般不会相信这个口诀,而王皇后却信了,因为她想儿子想疯了,智商也就不正常了。

不知不觉中,王皇后已经掉进了陷阱,而这个陷阱却是她和她的双胞胎哥哥一起挖的。

世间的秘密就跟女人怀孕一样,起初时不声不响,发展到最后,连卖菜大妈都知道了。

很快,王皇后的秘密就不算什么秘密了。

自作孽,不可活。

现在连神仙也保不住她了,因为她踩了历代皇帝最忌讳的高压线:巫蛊、占卜。

开元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王皇后与李隆基的夫妻缘分到了尽头,皇后做不成了,被贬为庶人,等待她的只有冷宫残月。

双胞胎哥哥王守一也栽了进去,他不但没能帮成自己的妹妹,反而把妹妹推进了无法自拔的漩涡,而他一生的富贵也到头了,由太子太保被贬为潭州别驾。

潭州会是王守一的终点吗?做梦吧!他的终点在九泉。

就在去潭州的路上,李隆基派使节追上了王守一,传达了他的进一步指示:赐死。

皇帝就是这样,捧你时可以把你捧上九天,摔你时可以把你摔到九泉。

王皇后兄妹俩就这样倒了,跟他们一起倒的,还有一个原本算盘打得很精的人——张嘉贞。

两年前,张嘉贞一举两得,既卖了王守一面子,又迎合了李隆基的心思,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噼里啪啦。

两年后,张嘉贞两眼发黑,他被指控与王守一交结,这下户部尚书(他由宰相被贬为幽州刺史,又由幽州刺史做回户部尚书)也做不成了,直接被贬出了长安,出任台州刺史。

这就是投机的代价。

咫尺天涯被废的王皇后从此进入冷宫的岁月,从这时起,她的心已经死了。

一个人如果心都死了,活着也就没有意义了。

三个月后,王皇后郁郁而终。

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皇后该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

如果让她重新选择的话,她是宁愿当一辈子平平淡淡的临淄郡王妃呢,还是愿意当一个大起大落的王皇后呢?这个问题,或许适合每一个望夫成龙的女人。

在王皇后之后,武惠妃的日子越来越好。

开元十四年四月,武惠妃迎来了关键时刻:李隆基计划将她册立为皇后。

事有巧合,开元十四年四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张说罢相。

原本两件事并无交集,然而却莫名其妙的纠缠到一起,成了一个死结。

李隆基没有想到,立后比废后更费劲,当初废后时压力重重,现在重新立后,压力依然不减。

反对武惠妃立后的呼声很高,御史潘好礼是其中最起劲的一个。

他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礼》曰:父母仇,不共天。

《春秋》曰:儿子不为父母复仇,就不配当父母的儿子。

陛下今天想立武氏为皇后,将如何面对天下百姓?况且武惠妃的堂叔武三思、武承嗣都是干乱纲常的奸臣,天下人共同厌恶。

平常百姓娶妻还讲究家庭背景,更何况天子。

再者齐桓公曾经说过:不能把妾当做妻。

妾就是妾,妻就是妻,即使妻的位置空缺,妾也不能递补,因为尊卑嫡庶已分。

如今外界都在盛传,册立武惠妃是前任宰相张说的主意,说张说想凭借此功复相,谣传未必可信,但陛下不要给人口实。

更何况如今太子李瑛并非武惠妃亲生,而武惠妃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旦武惠妃成为皇后,太子的储位就岌岌可危。

看完奏疏,李隆基长叹一声,本以为将武惠妃送上皇后之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没想到,阻力还是如此之大。

看来,武惠妃的家庭背景成了她的负担,一旦立她为后,就很难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了。

难啊,难。

思考良久之后,李隆基放弃了将武惠妃立为皇后的想法,不过武惠妃却从此享受起了皇后的待遇,一切生活标准全都是皇后级别,在李隆基的后宫中,她是没有职称的皇后。

换作一般人,到这个时候也该知足了,然而武惠妃的欲望已经被勾起来了——母仪天下是她的梦想,她不想走了九十九步,却卡在了最后一步上。

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她娘家的背景的拖累,注定她今生与皇后无缘。

武惠妃退而求其次,不再纠缠于皇后的名头,而是将精力转移到了自己的儿子李瑁身上——如果能把李瑁扶上太子之位,那么日后的自己不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后吗?为了这个梦想,武惠妃开始努力,这一努力就是十一年。

一度,她几乎接近了成功。

但,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