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没有大惊小怪。
长期资本倒了,安然走了,贝尔斯登卖了,如今又别了雷曼兄弟。刀口舔血的资本游戏,大浪淘沙的金融市场,大鱼吃小鱼,先锋变先烈,一切如过眼云烟,见怪不怪。
谈古论今,总结陈词,本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任务。作为这条街上的从业人员,我们只不过是这个上紧了发条的赚钱机器上的一颗颗小螺丝钉--“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一个泡沫破灭了,还会有下一个泡沫升起来;一个雷曼倒下了,必然有下一个雷曼站起来。
然而,即使在这个“事不关己,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地方,雷曼的坍塌还是给了我们所有的人当头一棒。身处金融海啸中心的我们,在“后雷曼”丑陋不堪的市场上每天手忙脚乱的同时,却不得不开始反思和探索: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雷曼究竟“鹿死谁手”?今天的雷曼会不会是明天的高盛,或者摩根士丹利?多年来作为华尔街的亲身见证者,我们究竟看到了些什么?经历些什么?又警觉到了些什么?
雷曼兄弟作为固定收益业务的龙头老大,在历史上有“19条命的猫”之称,并有CEO福尔德的强硬坐镇,这都给许多人包括业界人士一个明显的错觉:雷曼炉火纯青的风险管理以及应变能力应当使雷曼再次逃过这一劫。它的破产对于全世界的金融圈来说是一场震惊,即使对华尔街许多业界人士来说也是个谜团。
在华尔街,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是“独立”存在的;在金融业,在经济领域,也没有任何一次金融甚至经济危机,可以简单地将黑锅扣给某些产品、某些事件、某些人。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会有许许多多资深的权威专家对雷曼倒闭和此次金融危机做出更全面和更深刻的分析。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用30万字囊括这个158年神话的兴衰成败和事态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在这里要做的,只是结合作者对美国华尔街的亲身经历和深刻领悟,通过对许多当事人的实地访谈,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用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向祖国亿万金融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呈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自序从表面上看,雷曼破产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流动性危机以及偿付性危机对整个投行体系靠信贷、靠信心支撑运作的根基的冲击:交易对手的纷纷退出、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经纪客户的撤资挤兑、清算银行的资金冻结以及资本市场上投机者利用卖空和其他金融工具对雷曼的致命攻击;更深一层看,是雷曼自身的一系列自埋苦种和市场不容许其喘息的步步紧逼:次级和次优级贷款及债券、严重缺乏流动性并巨幅缩水的商业不动产贷款及贷款债券存货堆积、对冲失效,盯市会计准则如紧箍咒,信用违约掉期【CDS】如鬼手掐着雷曼的脖子走;再深一层看,则是雷曼独立投行经营模式的本质缺陷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独立投行超高杠杆、资产负债的严重错配、融资渠道的先天不足以及雷曼铤而走险用自身资产负债表进行高倍博弈的战略决策的结果;最后,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是在宏观信贷周期中的正周期与负周期的判断与战略的失误和令人疑惑不解的政府救市团的袖手旁观。
更重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在近10年的兴衰成败正是此次房地产泡沫和信用泡沫的缩影:在泡沫形成的过程中,它是始作俑者和华尔街最大的获利者之一,是危机多级杠杆放大的最有力执行者:雷曼股价从1994年到2007年中翻了15倍以上;在泡沫破裂过程中,它是“去杠杆化”及化解危机最强硬的抗争者:在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紧急收购之后使尽全身解数与每日不停下挫的股价做抗争;在泡沫破灭的过程中,它成为“去杠杆化”过程的最大牺牲品,投机者博弈最大的赌注,乃至政治家杀一儆百的历史最大陪葬品。雷曼的破产更是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所导致的一系列的震波远远超出业内人士的预料,彻底将危机从相对局限的某些信贷产品领域扩散到了整个金融体系,并震撼了以信用、信心为基本的整个投行体系本身,同时也扭转了政府时而插手、时而后退、还泥足停顿在对道德风险的迟疑顾虑中的态度;无论是财长保尔森还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从没有公开承认对任由雷曼兄弟破产不加以挽救之决策的“失误”,但是至此以后,财政部与美联储所表现出来的不计一切代价不限任何手段挽救金融市场的决策不能不说多少来自于对雷曼破产所造成影响的震惊和补救。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2008年10月在议员的狂轰滥炸中终于承认自己在2001年以后保持的异常长久的低联邦利率和自己当年反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错误”,进而催生了本次金融危机。那么现任联储主席伯南克刚刚在一个星期前宣布的远比格林斯潘的低利息低得多的、也许准备持续更长的低利息政策,以及几乎间接宣布美联储会进入市场包揽一切消费者信贷产品的、只求银行及一切借贷机构没有后顾之忧地往外借贷的近乎疯狂的政策,是不是孕育着将来更大的危机?
如果坐在几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往下看,雷曼之死其实再平凡不过了。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也许很快就会被人遗忘了,5~10年以后新加入金融业的下一代信心满满野心勃勃的从业者们也许对已经过去的危机根本不屑一顾。或者也许到读者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都已经不再关心雷曼的故事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跟着事态的每一个节奏提心吊胆、惊心动魄、彻夜工作的参与者和临场观察者来说,这将成为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烙印。我们几位作者,有在“次贷”洪流中摸爬滚打,亲身经历抵押债券兴衰荣辱的结构性产品专业人士;有专门深入比较研究中美两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业经营模式,参与各项市场开拓、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的管理人员;有直接为全美各大投行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和投资分析的咨询服务人员;有多年在华尔街对冲基金亲自操盘的资深基金经理;还有诸位和我们合作的来自雷曼集团、美联储、标准普尔、穆迪等华尔街的同事和朋友们。在雷曼生死沉浮和华尔街各大机构群雄争霸又相继衰落的过程中,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每一天的实际工作中都接触着方方面面不同的产品和市场,每一天都有着新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希望以见证者的身份,在这本书里记录下以雷曼事件为线索的美国金融海啸发生的来龙去脉,以便于金融从业者一同讨论,也希望本书能为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金融市场提供一点参考和前车之鉴。
作者于美国纽约曼哈顿
2008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