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周期是相对的。一般股市的波动周期是4~5年,房地产的波动周期是12~17年,具体还因国家而异。如果你的投资品价格变动周期小于你的投资周期,风险就相对可控,否则风险就很大。
假设有笔钱可以10年不用,那么投资在中国股市,胜算就会很大;而一旦投入日本房地产市场,就不好说了,因为它的波动周期几乎是人的整个生命周期--1955~1989年,是连续35年的牛市,而1990~2002年,却是连续13年熊市。
增加投资胜算的重要手段是延长投资期限。所以控制时间风险的要诀是,用长期的钱投资于短周期品种,而不要用短期的钱投资于长周期品种。
3.波动率--暗涛汹涌
西方人对风险的认识与中国人好像有所不同,中国人理解的风险就是下跌、亏损,而欧美体系中,风险是指波动率,还用了很多指标来计算波动率,比如方差等。股票可能是最知易行难的东西,既然长期总体是上涨的,怎么还有这么多人亏钱?就是因为市场有波动,而波动会让人在不适合的时候离场。
如果从1990年起就能做上证综指的指数投资,一直持有到2008年年底,18年的收益率是1800%,A股市场应该是全球收益最高的股市了。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伤心透顶地说A股市场风险大?我想他们实际指的也是波动太大。1998~2009年的12年间,A股市场6%以上的单日跌幅就有15次。如图2-1与表2-1所示,近20年来中国股市下跌幅度在60%以上的下跌周期有4次,高于多数西方股市的纪录。高波动率不是中国股市的特有现象,大多数新兴国家股市的波动率,比发达国家股市高。投资中国内地股市就像是年轻人谈恋爱,又浪漫又有激情,处处有新意,引人入胜,但是不成熟,情绪波动也大,容易闹矛盾伤神;投资美国股市像是结婚多年的老夫妻,很少有意料之外的激情和吸引力,比较平和稳定,既没有让你惊喜的感动,也不会让你太牵肠挂肚。以后等我们可以大规模在海外投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波动率喜好来选择投资目的地国家,千万不要选择一个与自己的波动承受力不符的市场。
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将股市与经济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狗与主人”。他曾写道:有一个主人带着狗在街上散步,这狗先跑到前面,再折回来,回到主人身边。接着,又跑到前面,发现自己跑得太远,又折回来……最后,主人与狗同时抵达终点,主人悠闲地走了一公里,而狗却走了四公里。主人就是经济,狗则是证券市场。他认为虽然基本面是决定股市长期表现的关键,但在股市中短期的涨跌绝大部分是受心理因素影响的。
作为投资人,需要做的不是证明中国股市的波动是否合理,而是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承受这么大的波动。所以眼光很重要,如果只看一个月,那中国股市可能每天带给人的都是痛苦,但如果看5年,情况就可能会完全改变。
波动率在产业界中也同样存在。有的行业让人大喜大悲,牛市的时候价格涨得让人不敢相信,熊市的时候也跌得体无完肤,既能让人暴富,也能让人迅速破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期性行业,比如有色金属。有的行业像宠辱不惊的中老年人,无论什么世道都有饭吃,但永远也不会区别太大,代表行业是刚性消费品、医药等行业。
懂投资的人会在上升市中选贝塔系数高【高波动率】的行业,以获得超额收益;而在下跌市中,贝塔系数低的行业往往有更好的防御性。
防范波??率风险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适度分散投资。专业投资者会测算不同投资品之间价格变化的相关度,把不同投资品放在一起成为投资组合。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品种价格相关度越低,该组合抗价格波动的能力越高。比如一旦股市暴跌,
表2-2中组合A的抗风险能力一定好于组合B,但是组合A的代价是无法享受牛市时的高额收益。
把大众投资品按波动率从大到小排序,应该是:单只股票>股票指数>房地产>债券>存款。作为普通投资者,必须在“赚大钱”与“平和心”之间“二选一”。投入高风险资产的比例会决定天平两边的高低。
风险管理要始终贯穿杠杆、时间期限、波动率这三方面。当三种风险叠加在一起时,杀伤力会呈几何倍数扩大。所以如果一个人,尤其是投资新人,用高杠杆倍数,借入短期信贷,买入价格波动性很大的资产时,就要三思了。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从不认为期货是适合普通百姓的投资品种的原因。
很多东西越老越值钱,现金除外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他们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父母一年的退休工资,而他们父母一年的退休工资相当于他们爷爷奶奶一生的积蓄。是不是我们每代人都比上一代厉害呢?当然不是,那是因为我们身边一直有个隐形敌人--通货膨胀。
罗伯特·席勒曾在一篇著作中指出,多数人将收入的增加归因于自己的智慧、刻苦、奋斗甚至机遇,但很少有人会归因于通货膨胀。我曾为自己的收入超过父母而自鸣得意,但当发现中学同学中混得最普通的那位同学的收入也高于他父母收入时,才发现原来不是我进步得快,而是时代进步得快。我和那位同学就像是两个牛市中的股票,无非一个涨得多,一个涨得少。当别人研究我们的区别时,都会说行业不同、前景不同、增长率不同、公司治理不同。但被人遗忘的本质是,主要因为现在是牛市,所以两只股票都能赚。而通货膨胀就是背后这个永恒的牛市。
我曾看到过一句广告词,“很多东西越老越值钱,现金除外”。因为通胀会侵蚀现金的价值。表2-3会告诉你通胀的威力:
假设有个30岁的人,发了意外横财得到1000万元,如果不作任何投资,辞职退休,只要通胀率维持在4%,那等他到48岁时,就只能买到价值500万元的东西,等他66岁时,就只能买到价值250万元的东西了。
按官方公布的通胀率,1998年的100元购买力只相当于1978年的27元。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某天,我爷爷突然很高兴地抱着我,悄悄塞给我一张200元的存折,说这是爷爷的礼物,希望等我以后结婚那天能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块手表,算是他给孙媳妇的礼物。这是爷爷从乡下供销社退休后省吃俭用多年积蓄的“巨款”,而我结婚已是20多年后的2006年,这笔钱只能让我和太太去饭店吃顿不太奢侈的晚餐。
如果有两个人,在20世纪80年代时,每人都有5万元,一个一直存银行,另一个在几年后买了套商品房。试想一下,到2008年会有什么样的差异?
对付通胀的办法有很多,比如:
1.增加自己的收入
投资自己是对抗通胀的最好办法,因为从长期看,工资增长和物价增长是基本同步的。如果你能通过学习深造、努力工作、创业等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收入增长高于平均工资增长,那你就一定能战胜通胀。但收入增长的战斗力是有时间限制的--到退休为止。所以这条对中老年人不适用。
2.投入资产
蓝筹股票、基金、房地产,甚至收藏品通常都是能战胜通胀的产品,只要在它们之间作好品种和流动性的配比,相信对抗通胀没有问题。
3.要储蓄,但别过度
虽然存在通胀,但也不能不储蓄,因为你无法确认自己明天可能需要用什么钱。一般储蓄额够家庭一年开销即可。不过每个人的度是不同的,如果有的人确实需要存多一点的钱才觉得安全,那就服从自己内心的感觉吧。
4.小工具有大学问
前些年国内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年收益率比活期利率高2个百分点。假设同是30岁的两个人同时继承了等额遗产,甲把钱放在银行活期储蓄,而乙投资货币市场基金,那么到66岁时,乙账上的资金都已经是甲的一倍了。按这样的利差,同样是10万元钱,在货币市场基金上放一年,相比活期储蓄,能给家里多买个空调。如果是企业账上1000万元的现金,一年下来就能多买辆轿车。一个小小的动作会令理财的结果不同,这也是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把账上短期停留的现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的原因。
人生无处不保险
虽然保险的过程和投资理财无关,但目的却和理财殊途同归--提高人生品质。说得极端点,投资风险是可以规避的,顶多不投资了。但人生的风险却无法规避,影响人生的风险很多,被抢劫、生病、交通意外,甚至吃饭噎了……无非是概率大小不同罢了。但你总不能为避免交通意外而永不上街,或为避免噎死而不吃东西……
所以保险的作用就得以体现:
1.不怕意外
我在英国读书时,准备了一个西班牙游的行程,在最后付款时经不住旅行社员工的一连串强力推销,花20英镑买了旅游保险,这是我生平买的第一张保单,回到家后悔得直跺脚--自己做过销售,居然还是被人营销了。但没想到我居然真的在马德里遇到了暴力抢劫,丢了所有东西。回到英国,经过保险公司的一番简单调查,两个月后,我收到了保险公司寄来的1000多英镑的赔偿支票。从此我开始乖乖地向保险公司交钱。
很多人不买保险的原因是觉得暂时没必要,或者不愿为小概率事件支付成本。确实对很多人来说保险不是笔合算的“买卖”,或者干脆就是“打水漂”。但命运无法预测,一旦哪天发生意外,一定反而觉得投入的保费太合算了。所以保险就是把未来不确定的大额支出变成现在确定的小额支出,给自己和家人一份保障。
2.不怕疾病
现在最流行的祝福语是“祝你健康”,一是因为命值钱了,二是因为病生不起了。现在生病开刀动辄几十万元,而且很少有人能厉害到敢和医生讨价还价。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太多因给家人筹钱治病而发生的令人心酸的故事。如果不想让自己的亲人也那样,就买医疗险吧。
有人拼命赚钱,部分原因就是医疗费越来越贵,其实缺乏安全感也是种病,即使从这个角度说,买医疗险也是值得的。
3.养老
有人说现代人居然为“活太久”发愁,其实指的是能否有尊严地活很久。养老保险不能让你暴富发财,但能让你以类似储蓄的方式为以后留点后路,因为年轻时总会有很多诱惑让人投入全部家当,一旦有风险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4.避税
中国目前没有开征遗产税,而在开征遗产税的欧美国家,寿险是富裕家庭避免高额遗产税的常用工具。由于人寿赔偿金的税收远比遗产税优惠,当投保人故去后,孩子可以用寿险所得支付遗产税或直接作为遗产的一部分。国内很多富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日益临近的问题。
像“看清保单”这些买保险的技巧千千万万,单写本书都可以,这里我们只提几个最值得关注的保险问题:
1.不要等
即使是皇帝,也无法命令灾病不要在明天找他。相信我,全世界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在你出了问题后还会卖保单给你。而且保费会随着年龄而递增,等你过了60岁,很多保险即使花再多钱也买不进去了。所以保险一定要在安全时买。
2.首先考虑的不是孩子,而是家庭支柱
中国人总能把“小皇帝第一”的习惯演绎得无处不在,中国很多家庭的第一份保险是买给新生孩子的,其实从经济和机会成本的角度看,这并不合理。可以设想一下,家里哪个人出现意外对整个家庭将来的经济影响最大,是孩子还是爸爸?所以,第一份保险应该买给家庭的经济支柱。
3.简单是最美--防灾
如果你给家里买的第一份保单不是投连险,而是寿险或医疗险,恭喜你,对了。任何东西都有它最原始本质的意义,保险的原始意义就是防灾。现在险种很多,但记住购买保险有先后原则:先防灾,再防病,再养老,最后是赚钱。用于防灾的保险就像是家庭的床,是必需品;而用于投资理财的保险则像是家里的装饰品,可有可无【它的功能完全可以由股票或债券基金来代替,效果往往更好】。
买保险是做人的道德,也是义务。如果你是好男人,那一定乐意为所爱的女人“上刀山下火海”,但现代的男人,在这之前应该不是拍着自己兄弟的肩膀说,以后替我照顾好她,而是先为她买份保险。
本课小结
投资理财“稳”字当头,不亏钱或少亏钱比赚钱更重要,四种让你远离风险的
方法是:别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只做自己了解的投资,有充足的信息和思考时间,跟着感觉走或懂得放弃。
真正的风险来自三个方面:杠杆、时间期限和价格波动。
杠杆能帮你提高赚钱或亏钱的速度。一不要用借贷杠杆作高风险的投资【比如炒股】,二杠杆不要过高。
再好的品种,价格都可能在短期内下跌。当投资受时间期限的控制时,风险就来了。只有当投资品价格变动周期小于投资周期,风险才可控。
投资一个品种,一定要确保能承受它的短期波动。许多国家的股市长期上涨,但仍有很多人亏损,原因就是因为波动。
通胀是永恒的风险,除非特殊时期,否则不要持有太多现金。
保险虽不能免灾,但能把未来不确定的大额支出变成现在确定的小额支出,所以一定要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