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几乎所有人问我理财问题时,都是从同一个问题开始:现在买什么能赚钱?我从未见过一个人,会从“现在什么风险最大”开始问问题。
理财的第一考虑不应是如何赚钱,而是应该考虑如何不亏钱或者少亏钱。
在中国台湾地区股市泡沫破灭前,有一个金融高管的司机,用自己几十年的积蓄买了一小块地,持有到地价上涨后,坐拥百万身家退休,那时他刚年过50岁。1989年,随着台湾股市进入疯狂状态,他也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一样开始炒股,一年后的一天,他重新敲开了老板的门,告诉老板自己输光了全部身家,希望重新为老板做司机。
投资亏损最可怕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生命和机会。人的一生很短,我想那个老司机很难有第二次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了。只要存在价格波动,赚钱的机会就永远存在,最关键的是避免失败。
拿破仑说:最重要的永远是最后一战。作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人之一,拿破仑尽管有土伦战役、意大利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等数十场天才般的战役杰作,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一定是滑铁卢战役,因为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展示他的才华了。不管是黄家驹、李小龙,还是约翰·肯尼迪总统,如果上天能再多给他们10年光阴,他们的成就一定会更大。季羡林先生之所以是文坛巨匠,除了德艺双馨外,我想长寿也是原因之一,因为他比常人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积累经验和创作。
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摩根大通,在1907年和2008年相隔百年的两场金融危机中,两度出马,充当央行或类央行角色拯救美国经济,史上恐怕仅此一家。这100多年间,它可能不是最有赢利能力的金融机构,但一定是生存能力最强的金融机构。从美国的铁路、钢铁业崛起,到世纪之交的网络股泡沫,再到次贷泡沫,每次盛宴来临时它都不是排名第一的急先锋,但它总能在盛宴结束前全身而退并再次壮大。自2006年起,市场就有关于次贷的质疑,但多数人不以为然,而摩根大通CEO吉米·戴蒙清醒地采取了远离风险的策略。虽然市场在摩根大通清除次贷投资后继续疯狂,但最后的结果证明了他的明智。
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现在我还有几百万元,该买什么呢?”有很多人习惯了有钱必须投出去,好像迟了就赶不上末班火车了。但事实远不是如此,当今的中国,可能是近千年来机会最多的时期,不必人人猴急抢个“少年得志”,有时做个“老不死”可能机会更多。
投资有时需要学习鳄鱼,懂得用潜伏来等待机会。只要你没打算把现金放5年,有时停3~6个月,等看清形势再说也未必是坏事。
什么心态才会不亏钱或少亏钱?
1.别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永远别相信找上门的简单暴利。麦道夫丑闻揭发前,据说麦道夫的投资人每月可以得到1%~2%的稳定回报。12%~24%的稳定年收益,这在美国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很多投资人就是因为迷信了私密空间、名人头衔而中了圈套。这类“庞氏骗局”屡试不爽,一定要避免落入类似圈套,对“天上掉馅饼”的赚钱术,永远不需要去靠近。
2.只做自己了解的投资
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是每种都适合自己。比如收藏品就是个门槛很高的投资品种,虽有暴利,但也存在着各种风险。仅国画类就有仿制、改题跋、臆造、造印、假著录等多种赝术。没有专业知识,或没有专业团队辅助而贸然进入,往往会血本无归。
对大额投资,应该集中于自己熟悉的领域。
我认识某商会副会长,一直做金融,几年前曾和我提起准备投资矿产,利润很高。等两年后再问她时,她说最后没有投,因为其中涉及当地政府关系、开采安全、市场销售诸多问题,也不知水深水浅,于是决定放弃。她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不能被高利润诱惑,“了解和熟悉”是控制风险的好办法。
3.有充足的信息和思考时间
近10年来众多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上市让人们开始认识PE。一家高收益的优质PE背后,其实是严密的投资流程,从表面上看好像PE或风险投资的合伙人常常会几小时之内就确定把钱投给某家企业,其实背后有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大量的尽职调查,有时甚至聘请专业咨询公司搜集目标公司的背景资料。
股票市场投资也是一样。我的一个做基金经理的朋友,曾在大量调查后仍然无法确定一家制药公司是否值得投资,最后只好连续几个月去小区门口的药店,定期看该公司药品包装盒上的编号,以确定药品的销售速度。虽然等决定买的时候价格已经涨了20%~30%,但这些调查让他持有股票时安心很多。
麦道夫在东窗事发前,故意营造私密空间,制定特殊游戏规则,如果有投资者问得太多,麦道夫会请他离开游戏。而富人往往碍于面子,不愿被逐。通过这些手段,麦道夫成功阻止了很多想了解真相的人。
“先了解,再投资”的程序可能会让人失去些买便宜货的机会,但能保证不犯错。
4.跟着感觉走或懂得放弃
也许你在调查和思考后,仍然在投资时下不了决心,因为最后你会发现正反两面的因素都在影响你。如果你是个相对有经验的人,往往可以选择跟着感觉走。但如果你觉得自己经验可能不足,很难判断,只是难以抗拒潜在利润诱惑的话,放弃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投资就像冲浪,错过一个浪头总还有下一个,重要的是不要被任何一个浪头卷走。
到底风险是什么
风险对很多人来说好似黑暗骑士,带来的只是恐惧与灾难,但投资中风险总和收益相伴相生,如果没有风险,高收益亦无法获得。所以对待风险,我们需要的不是排斥和远离,而是冷静客观地看待、控制和利用。
投资风险好像无处不在,但撇开政治社会因素,单纯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杠杆、时间期限和波动率三方面:
1.杠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杠杆,也就是借贷,往往是赢利的第一大工具,也可能是很多投资的第一大风险。
从理论上说,只要投资收益高于借贷成本,就可以用借贷来放大收益。假设一项投资的年收益是9%,而借贷成本是6%,那在不借贷的情况下本金收益率就是9%;如果按本金的5倍比例向银行借款进行投资,一年下来,本金收益率就是24%。
从现代企业角度看,没有借贷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一家健康运作的企业的某项目净资产回报率远在贷款利率之上,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借贷,以扩大规模来提高收益,完全排斥借贷可能会错过做大做强的机会。
从行业角度看,银行业本身就是善用借贷的最好范例。对银行业来说,最大的营业成本就是支付给储户的利息,最大的收入就是贷款收到的利息。假设1年期存款利率是2%,而贷???利率是5%,银行通过吸收储户存款并放贷出去就能获得3%的毛利。按巴赛尔协议约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8%计算,银行用8元钱的本金,可以放最多100元钱的贷款,杠杆倍数理论可以到12.5倍,也就是说3%的毛利可以放大12.5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开银行趋之若鹜的原因。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讲,实际上经营银行,尤其是控制银行杠杆风险的技术难度非常高。
所以无论是索罗斯的对冲基金、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还是买房投资的普通百姓,借贷和杠杆都是放大收益的重要工具。
中国人从传统上并不完全接纳借贷,崇尚“无债一身轻”,即使是买房子也往往希望提前还贷甚至不借贷,其实只要投资收益能大于贷款利率,适度借贷还是能带来客观收益的。
紧跟在后面的,就是杠杆的麻烦。
著名的例子就是泡沫破裂时的日本。鉴于资产泡沫,1989年5月起日本开始提高运行多时的银行低利率,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日本分5次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上调至6%,挑破了股市的泡沫。原来一个人如果从银行按2.5%的利率借5倍杠杆投入股市,投资收益假设超过5%,可以无本净赚12.5%;但如果利率提高到6%,投资收益为-10%的话,5倍的杠杆会让本金亏80%。而当年股市的下跌是40%,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的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家传奇公司的团队中曾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一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一群天才聚集在一起,利用套利工具博取外汇或债券市场中的1%甚至更小的利差,但由于使用20倍以上杠杆,使公司获得高额的资本回报。如果在公司1994年成立时投入100万美元,到1998年年初就达到400万美元。公司的高额收益使客户趋之若鹜,在公司退回客户基金份额时甚至有客户表示极度不满。但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却使公司在数月内倒闭,高额的杠杆倍数使得当年亏损90%以上。
次贷危机也是同理,近10年间由于各种原因,金融机构杠杆倍数迅速上升。次贷危机爆发时,美国多数的大型投资银行杠杆倍数都在20倍以上,这意味着在它们的总资产中,如果其中50%的资产价格同时下跌10%以上,公司就可能破产。而世界经济之所以在欧美政府注入巨额资金后过了好几个月才止跌回稳,就是因为这些巨资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被各大金融机构用于“去杠杆化”,补充资本金,降低自身的杠杆倍数。
对金融机构如此,对个人更是如此。
日本民间股神邱永汉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曾说,当泡沫时代来临时,原来号称排在世界前几名的富人,有的倒下了,有的进了监狱。而他之所以能够把财产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他没有过度借贷。从世界各地历次股灾的情况来看,投资失败后破产或者自杀的人,几乎都是借钱投资的。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最近几十年遭遇股灾而跳楼的香港股民中,几乎都是借钱炒股,亏得血本无归的人。
而巧合的是,多数股市泡沫的高点,正是投资者抵押房产用于炒股的最高峰。所以,如果你想安安稳稳地理财,绝对不要借钱炒股。
炒股如此,炒房亦然。2004年,我的一位老师去香港时,发现一位出租车司机气质非凡,后来聊了一会儿,才知道这位司机受过极好的教育,原来是一家高科技生物公司的副总经理,亚洲金融危机时贷款炒房,损失惨重,为了还债,所以只好连续几年白天在生物公司做高管,晚上出来开车赚钱。
借贷杠杆本身没对错之分,控制好它的关键在于:一是不要用借贷做过高风险的投资,二是杠杆不要过高。
2.时间期限--看上去很温柔
人们经常会问某种资产的价格会涨还是会跌,对很多资产而言,只要没有时间限制,长期价格总会趋于上涨。所以,问“价格是涨还是跌”,其本质是在问“‘在某段时间内’价格会涨还是会跌”。
很多股票指数的计算方法是用当期总市值比基期市值,也就是说,即使原有的股票都不涨,只要不断地有新上市的股票,股票指数就会不断创新高。比如:
1990年上证综指创立时为100点,2008年收盘为1820点。
1935年伦敦金融时报指数设立时为100点,2008年收盘为4434点。
1906年道琼斯指数首次突破100点,2008年收盘为8776点。
房地产也是,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纸币的贬值,房地产价格从长期来说总是涨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7世纪时,白人只用了价值24美元的东西,就从印第安人手里换得纽约曼哈顿地区,而到现在还有印第安人为这笔“亏本买卖”而斗争。
但多数人在投资时不会关心上面的数据,因为时间实在太长。很多资产的价格虽然长期是向上的,可一旦给这些投资设定时间期限后【比如1年】,价格却往往是向下的,所以投资风险中最具迷惑性的就是时间。时间【投资期限】一确定,风险就来了。
比如期货的风险就在这里,期货合约都有时间期限约定,比如3个月、1年。假设你买多铜,如果在合约到期日价格下跌,又没钱补仓,那就只好接受平仓亏损的结果。不管两年以后铜的价格是涨100%还是涨200%,都与你无关。
所谓下跌,多数只是一段时间的暂时下跌,比如1周、1年或者10年,如果你的投资在这段时间内到期,亏损就来了。所以价格下跌不要紧,关键是你能否熬到回升的那天。
控制资金投资期限是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1997年对冲基金攻击泰国,原因之一就是泰国银行把短期借贷投入房地产等长期资产,造成致命的漏洞,虽然房地产长期【比如20年】上涨的概率很大,但由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贷比例太大,到期偿还的压力使得它们无法支撑,造成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