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百万理财计划
9552100000005

第5章 理财前的问题(2)

自己的目标要和自己的情况相匹配,如果你手里的都是长期资金,就可以投入到相对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中去,不必太关注短期波动;如果你是个一亏钱就抓狂的人,那就需要制定一个稳健的投资目标,比如别让自己去炒股。

第三是阿甘对目标的执著。

我见过很多人,在投资前对我说,自己的目标是在5年内取得大概10%的年回报,但一到实际操作中,就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把目标忘得一干二净。等市场涨了20%,说自己赚30%就满足了,等市场跌了10%,说自己能保平就满足了。

投资有时挺折磨人。有的品种看好买入后,明明觉得前途光明,却一直蛰伏,其他更烂的品种都鸡犬升天了,它却一动不动,可一旦换成其他品种后,被抛弃的品种就开始涨了。还有的时候,买进以后就涨,不??又跌进成本,熬了半天终于再次上涨,不久又跌回去了,3次来回折腾以后,很多人就再也没有持有的兴趣了,往往在洗盘结束前离场。

很多知名投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投资要耐得住寂寞。

执著的尺度很难把握,可以关注两点:第一点是你当初看好它时有没有自己的判断,第二点是你判断的基础有没有改变,如果没改变,就可以坚持。

所以阿甘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才智过人,而是因为他有适合自己的明确目标,并执著对待。

2006~2007年这轮牛市中有两位朋友让我印象特别深。一位是王先生,老股民,他从2005年年底股指跌到1000点左右的时候开始买基金,到2007年年初2000多点就抛了,当时我曾劝他再等等,他对我说,“我原来想赚20%~30%就够了,现在赚了一倍,该知足了,剩下让别人赚吧。”他离开后,基金涨势还是很好,他却不动心,只管自己打球休息。他的原则是,做股票和吃甘蔗一样,吃到中间那段最甜的就可以了,甘蔗梢头味道太淡,根嚼起来又太费劲。

另一位是魏女士,新股民,她通过产业积累了原始资本后,就想退休,做些投资。她也是2005年年底股指1000多点时买的基金,之后股市开始持续一年多的上涨,2007年“5·30”暴跌时她也不卖,接着涨到6000多点连本带利有500%多,有人劝她卖她还是不卖,2008年1600多点也不卖,到我写段文章之时,股指又回到3000多点,她依然不卖。她的理由很简单:反正我不缺钱花,高抛低吸也不会,那就放着吧。

在我看来,两个人的投资都是成功的--都赚到钱了,一个是一年赚一倍,另一个尽管坐了“过山车”,但也是四年赚三倍多。他们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多数人是没有目标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亏钱是运气不好,因为很多次价格马上就要达到自己的心理价位时,就开始掉头向下。却没在意自己的心理价位也不断在变,原来觉得一年赚20%就满意了,没想到3个月就赚25%了,于是调整目标,认为一年赚50%才正常。如果目标总是在变,就等于没有目标。

你有目标吗?

很多人一来就会问我一句:“现在投资什么好?”我通常会反问:“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没有投资目标,我会无法回答。投资目标通常有四种:

A.取得比储蓄稍高的收益;

B.战胜长期通胀,比如4%~6%的收益;

C.取得长期在10%以上的收益;

D.每年获得30%以上的超额回报。

A是最容易达到的目标,分好期限做些定期存款,再买些债券或债券基金基本就达到了。这类目标通常适合老年人,有足够的养老金,希望在有生之年好好过日子,也不期待再赚很多钱,不亏就可以了。

B也比较容易达到,把现金类资产主要放在债券等固定收益品种上,再买些稳健的银行理财或信托产品,或者配少部分的股票类资产,也是容易达到的目标。有这类目标的通常是理财“懒人”,收入和资产都足够,不想太累,或者兴趣只在工作上,根本不在理财上。

C是个比较现实的目标,如果真的能确保每年10%以上,其实已经成功了。这个目标对投资纪律和资产配比的要求很高,不能放在一种资产上,否则一波动就没有收益了。一般来说可以在房地产、股票基金、信托、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或黄金等品种中分配。这是个长时间概念,因为实际收益会不停波动,可能今年17%,明年5%,后年11%……长期下来,可能稳定在10%左右。有这类目标的人是现实主义者。

D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好像并不难,只要在股市做对一个波段就可以了,或者买套房子捂一年就行,但其实巴菲特的长期收益率都远不到这个数。以这样的收益,1~2年做到很容易,长期做到很难,因为这要求股票、另类投资【PE、收藏品等】等高风险品种的配置比例维持在很高水平。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既然有C和D这样的高额投资目标可以追求,我为什么还要A和B?

这也正好引出问题的关键:有赚的目标,那亏的目标呢?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一般来说,一个预期的收益目标,对应的是50%的亏损目标。也就是说,目标C想赚10%,就要作好亏5%的准备;目标D想赚30%,就要作好亏15%的准备。

有个中国台湾地区的同行曾说起她的一个富豪客户,对方的理财目标很明确,就是不要有太大风险,一年赚10%左右。有一次另一家金融机构的理财顾问找上门去推销理财产品,并告诉客户,收益有可能达到30%以上,结果被客户轰了出来,客户怒道:你们想拿我的钱去干什么?!这个客户心里很明白,理财顾问没有骗他,但30%以上的收益,也就意味着本金可能承受15%以上的亏损。

人们的投资目标还经常因市场情况而变化,2007年我经常碰到这样的客户,谈起投资目标就说:其实我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每年赚百分之四五十就可以了。2008年听到的多数目标是:保证不亏就可以了。变化太过寻常,就不是目标了。

当然目标也可以有组合,比如留大多数资产争取10%左右的稳定回报,留小部分博取30%以上回报,即使亏光了也无所谓。

等得起也要亏得起

我一直觉得,投资上该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想赚多少,而是能亏多少。我有个股票玩得不错的朋友,他爸爸是1992年就开始炒股的老股民,太太是个经济盲,对经济术语几乎一窍不通。他们全家都炒股,几乎每年年底盘点,都是他太太收益率最高,我朋友排中间,他爸爸排名最后。

最后他们找到了原因,因为他爸爸拿的是几十万元养老钱在炒股,一个下跌就浑身紧张,别人看到的是一个10%的跌停板,而他爸爸看到的却是一年的养老钱没了,晚上难受得睡不着觉,所以总是追涨杀跌,没有一只股票的持有期超过3个月,一年下来做了比本金高20倍的交易量。所以他老爸输在心态上。

我那朋友选的股票都很好,而且都是质地优良的品种,但由于他信息太多,一只股票还没捂热,就找到了另一只更好的新品种,只要老股票涨了10%,就很高兴地换成新品种,结果新品种不小心亏掉5%,回头看老品种,已经又涨了40%。一年下来,赚30%就不错了。那个朋友赢在信息上,也输在信息太多上。

他的太太知道自己不懂,也相信老公选的一定是好股票,所以每年头就买老公推荐的股票,平时既不交易也不太看行情,套牢时就不理不睬,半年后往往发现涨30%。然后就再问老公有没有更好的品种,有就换一个再捂半年。原因很简单,她拿的是10万元零花钱在炒股,所以被套得久点也无所谓,就算亏光了也不影响生活。太太的心理素质不见得厉害,但因为这些钱亏得起,也等得起,心态自然不会差。

所以一定要拿等得起的钱去炒股。假如一年内要给孩子买婚房,或为他出国留学付学费,这笔钱就不能炒股或买房。投资再优良的品种都有可能暂时被套,关键是你能否熬到赢利之时。最惨的情况,就是在一个品种解套或上涨前,就不得不离场。

所以对高风险高收益品种的投资,一定要拿等得起也亏得起的资金去做。

2003年基金行业刚起步不久,我在深圳参加了一次全国证券业协会的培训。当港台基金业讲师说起因当地监管要求,投资者在基金投资前,必须作风险承受力测试时,台下多数人觉得港台市场确实成熟,内地市场离这一天还很远。转眼到了2008年,大量的内地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实行相关测试。

这其实是个相当重要的投资步骤,很多投资人会觉得烦,但这就好比一个医生在开药前如果不给病人量体温,不望闻问切,一定开不出好药。

很多人一上来就会让我给他设计个投资方案,我总是想不出来,因为选投资品种就像是点菜,即使是两个性别、年龄、资产、学历都一样的人,也会由于口味不同,喜欢完全不一样的菜。风险承受力就是其中这人人不同的口味,两个看着一模一样的人,可能一个好赌,另一个不好赌。如今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很多金融机构提供这样的测试,通过7~10道题,测出风险偏好。投资者一般可分为激进型、稳健型和保守型等不同类型,而不同的基金品种也根据投资标的和策略分成各类等级,适合不同投资者。有的机构,比如香港的摩根理财,就每季为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提供适合他们的最新的投资组合建议,包括不同种类基金的投资比重。

投资有点像驾车,一般驾龄2~3年的司机胆子最大,开车最野,而驾龄10年以上的老司机,往往因为见多了危险,反而会很稳重小心。从各国情况看,发达国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往往较低,有很多人会选择固定收益类投资品【如债券】;但新兴市场国家投资者风险偏好就高很多,多数人觉得投资就是买股票或基金,买债券不是一种投资;日本处于中间,1990年前,日本没人愿买债券,等泡沫经济破灭,失落的10年到来时,很多日本人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能承受激进的投资,债券市场才逐渐有更多的人投资。

小男孩打架时如果有一方被打哭了,另一方常常会骄傲不屑地说:玩不起就别玩!

很多成年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什么玩得起,什么玩不起。那不如去做个风险承受力测试,看看自己是否真??能如自己所想的那样潇洒地笑对风险。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有个长辈曾对我说过,人生到哪个阶段就做哪个阶段的事。我觉得很有道理,投资理财也是这样。

比如青年、中年、老年的理财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青年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