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百万理财计划
9552100000023

第23章 中国式理财(1)

中国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的特色,理财也是如此,抓住中国的一些特色,往往能更好地把握财富。

大变革时赚大钱

从现在往回看,会发现改革开放这30年充满了进步和变化,而每次发生制度性变革的时候,都是创造财富的最好机会。只要你追随这个变革浪潮,那么不需要超负荷劳动、超人智慧,你就可以赚到钱。但如果错过了变革期,比如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下海经商,1998年后的十多年没有买房,2001年前后没有投身外贸,或2005年左右没有买股票、基金,而是比这些时间点早5年或晚5年才干同样的事情,效果会完全不一样。中国曾有几次关键的制度性变革的机会:

第一次--下海经商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一直是找个“铁饭碗”干一辈子,既吃不饱也饿不死的观念。后来政府开始鼓励人们下海经商做“个体户”,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第一次正式鼓励创业。当时的大背景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给结构不合理,而市场化的需求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从家电、自行车、时髦衣服,到眼镜、副食品、原材料,多都是卖方市场,只要能生产出来就都能卖得掉。很多在那个年代下海创业的人,都或多或少赚到了钱,因为市场给了他们足够大的空间。而如果错过了那个阶段,现在再想白手起家干“个体户”,会发现很难,因为几乎所有想得到的事情都有人在做了。

第二次--房改

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是10年前任何人穷尽想象力都想不到的。我记得1996~1997年是房地产的极度低迷期,甚至有房地产商到我所在的大学招募学生卖房。当时杭州的别墅每平方米不到1000元,甚至有买房子送夏利轿车的促销。原因很简单,当时人们找不到买房子的理由,因为房子是可以分到的,只要你的单位不算太差,并且你有足够的耐心排队等待就行。

但从1998年开始情况就变了,房改的实施意味着中国人要自己买房了。几代人对房子的潜在需求在一夜之间被同时激活,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这样的先例,也没有任何教科书可以解释这种情况对价格会有什么影响。在这种奇特的供求状况下,尽管从2002年起不断有人唱空楼市,但房价却义无反顾地开始上涨。我随机抽选了2004年、2006年和2009年这3年作为样本,发现每年《新财富》杂志发布的《新财富》500富人榜前100名中,从事房地产的都占据了约40席。最近10年,只要参与房地产市场的人,不管是个人炒房客、开发商还是相关供应商,都赚足了钱。

但如果错过了1999~2009年这房地产制度性改革的10年,而想在下个10年里再从房地产上赚这么多钱,我表示怀疑。因为10年前很多三世同堂的家庭只有一套房,而现在很多城镇居民一家就有两套以上的房子,够用到儿子辈了。

第三次--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突然展现在中国面前。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产品第一次能顺利地出口到全世界,极大的竞争力被展现出来。中国产品的世界份额迅速提高,之后连续5年外贸增速在20%以上。很多打工的人找到了工作,从事外贸行业的人获得了丰厚利润。在2001年以后的五六年时间里,我很少听说有人做外贸亏钱,只要开厂做出口生意,基本都能赚钱。很多外贸商家获得较大的资本积累,那几年的发展比20世纪整个90年代都大。

但随着空白国际市场逐渐得到填补,中国产品市场占有率接近饱和,单纯的生产—出口模式无法长期高速增长,接下来的外贸,恐怕要以内在质量取胜了。

第四次--股改

造成2006~2007年大牛市的原因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2005年的股改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股改解决了中国内地股市十几年悬而未决的“股权分置”问题。纸本身并不值钱,可一旦被中国人民银行印成可以流通的钞票,价值就不一样了。同理,原来的国有股、法人股由于不能流通,被人弃之不及,2005年之前常有人兜售法人股,价格甚至比净资产还低。但股改后法人股可以流通,价格自然成倍增加,大量“小非”股东在这轮股改中一夜暴富。2007年《新财富》杂志曾选取最受益于股改的前100位富人,制作了“股改创富榜”,发现股改为他们人均创富11.19亿元,他们的财富增长相当于股改前的4.18倍。

而股民也分享到了其中的利益,只要在这两年买股票或基金的人,几乎都获利丰厚,上证指数从2006年年初的1163点涨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涨幅为400%以上。我坚信股市以后还有很多赚钱机会,但再次经历这种两年赚400%的机会,恐怕已经很渺茫了。从西方类似市场表现看,差不多是50年以上才有一次。

第五次--在哪里?

我不是预言家,无法预测接下来的赚钱机会。但顺着逻辑,我们兴许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方向:

●经过30年财富的积累后,人们开始关注消费升级,除了吃、穿、用、行之外,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花销也会越来越大。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中国下一个有竞争优势的热点。

●随着消费升级,能源和环境格局变化将长期存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机会将增加。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和金融结合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市场在财富创造上的作用会日趋加强。如果参考美国的规律,主要造富机器会逐渐转向证券市场。

停止抱怨,珍惜眷顾

《福布斯》杂志曾统计了人类漫漫几千年来最富有的75个人,包括伊丽莎白一世、李嘉诚、埃及法老、比尔·盖茨等,???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有14个人【约占20%】居然出生于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个年代,也就是1831~1840年间的美国,他们中包括洛克菲勒、卡内基和J·P·摩根等。原因很简单,1860~1870年是美国经济变革最大的时代,华尔街繁荣,铁路兴建,制造业发展,如果此时正好处于年富力强的30多岁,自然能抓住最好的机遇。如果晚生10年,会错过机会;而如果早生10年,此时已步入40多岁,思维开始老化,斗志开始消减。

美国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研究过IT界的精英,发现IT行业的领军人物们的出生时间非常接近,都是在1953年到1955年间。

熟悉IT的资深人士知道,1975年是个人计算机发展的元年,上面这些人此时都只有20岁出头,此时正兴致勃勃没日没夜地写程序,装配,学习。所有比他们早出生5~10年的人,要不就是刚好遇上越南战争,要不就已经成家立业,他们不会花几百美元买台微机来研究,更不会闯入陌生的IT行业创业。

有人曾问我,如果让我在中国历史上选个年代,愿意生活在什么时候。我说什么年代也不去,就选现在。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平民第一次可以不依靠血统、背景或战功,而是通过和平手段,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获得财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新财富》杂志统计出的2009年的前十大富豪背景看,除一位是继承财富的“富二代”外,其余多是平民出身,依靠自己的努力发家的第一代富豪。

这30年中国高速发展的逻辑基本是两条:国际化和城市化。这样的过程不是每代人都有幸经历的,中国市场总会有成熟的一天,不可能永远持续高速地发展下去。比如欧美,现在发展已经成熟,人民富裕,但创造梦想改变命运的机会已不再像中国那么多。

中国内地股市建立近20年,一直有股民抱怨其中存在问题,我也相信很多情况属实。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美国证券交易始于1792年,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却成立于140多年后,美国股市经历过史上最严重的投机与操纵。而新中国内地股市成立于1990年,监管机构随后于1992年成立。一个成立才20年的股市是无法与成立已200多年的股市一样完善的,而其中的一些不完善,也客观造就了股改之类的赚钱机会。所以辩论制度是否合理完善,是学者的事情,我所认识的在股市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很认真地研究市场规律的人,这些规律对投资来说没有对错之分,掌握了就能赚钱。投资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辩论对错,而是要么适应这个市场,要么离开这个市场,带着情感去投资是很难成功的。

如果想赚钱,请停止抱怨,感谢上天的眷顾,将我们生在这个年代,去积极寻找机会吧。

做政策的“角马”

东非草原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动物大迁徙,每年由于旱季和雨季的影响,数十万头角马在水牛、斑马的陪伴下在马赛马拉草原和塞伦盖蒂草原间进行长途迁徙,寻找新鲜草场。我曾问当地导游,它们是凭什么辨别方向,找到有食物的地方的?导游告诉我:凭风,因为风会把新鲜青草的气味带来,角马就顺着青草的气味找到迁徙的目的地。

我一直在思考,人在投资时是否能有像角马一般单纯和敏感的判断。

很多人说中国内地股市是“政策市”,不好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但每个国家的股市都会受政策影响,都会对政策作出反应。所以如果你能判断出中国内地股市的这个特性,那么恭喜你,你已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如何利用这一特性赚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对股市都会有很大影响,而且影响的“单向性”都比较大,即利用政策给股市和经济降温,效率会很高,而利用政策给股市和经济加热难度却会很大。打个比喻,政策就像一根绳子,想用绳子把房子拉塌一定能办到,但想用绳子把房子拉起来难度就会大很多。

从证券市场的调整经历来看,确实发现有很多“巧合”:

●1996年下半年,随着降息政策的刺激,股市进入过热上涨状态,上证指数比1996年年初上涨1倍以上。随着市场的狂热,政府开始忧虑,于是从10月起出台了一系列规范通知,试图控制泡沫,也就是后来股市常说的1996年“12道金牌”。但市场毫不理会继续上涨,终于在12月,随着涨跌停板制度的颁布执行,以及《人民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刊登,股市在12月16日大幅下跌,很多股票连续3天跌停。

●2007年5月,政府多次对过热的市场表示忧虑,甚至出现了“买者自负”的警示,而市场的乐观情绪占了上风,甚至民间出现了“逼空证监会”的笑谈。5月30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5·30”大调整随即到来,直接刺破了垃圾股行情,很多股票出现连续4个跌停。

●2007年演绎了中国内地股市最波澜壮阔的一年,从年初的2728点,最高涨到6124点,最后收盘于5260点。2007年一年内,准备金10次提高,6次加息。在泡沫到达最高点之前的最后两个月,政府采取了很多调控措施,如暂停基金发行、限制基金持续营销、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甚至罕见地由当任证监会主席亲自提示市场风险。从10月起,市场掉头向下。

●2008年次贷泡沫破灭,美国市场逐步下跌,但跌幅有限。9月15日美国政府通过雷曼兄弟破产表明了对华尔街的态度,美国股市旋即出现近年最惨烈的下跌,半年内下跌约40%。

●日本更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大泡沫。1989年起日本分5次提高利率,1990年,大藏省发布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地价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下跌,而股市也从38900点开始下跌,到今天都没再靠近过那个位置。

当然政府的提振行为虽然不是每次都奏效,但在很多时候也预示着市场的机会:

●亚洲金融危机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和“金融大鳄”索罗斯相隔一天在香港发表讲话,两人观点相左。特区政府得到内地的全力支持,最后索罗斯铩羽而归。

●1998~2003年,上海实行买房抵扣个人所得税政策,如果此时买房,获利一定颇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得股市下跌,市场一片恐惧。此时中国政府出面再三稳定信心,并于11月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计划推出前的一天中国内地股市跌至近两年来最低点,此后一年,市场上涨80%以上。

通过很多这类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规律:

●从客观上看,每次上涨和下跌的主要因素都是背后的市场规律,但政府态度是重要的短期触发因素,能改变上涨下跌的速度和幅度。

●政府态度对下跌的影响比对上涨的影响更有效,所以在市场高点时比市场低点时更需要对政策保持敏感。

●全世界任何国家的政策对市场都会产生影响,但中国的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相对更高。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外国政府政策对我国市场的影响会逐渐加大。

有位老股民曾和我谈起十几年股市不败的最主要经验--就是“听党的话”,坚持看《新闻联播》,坚持看报,仔细阅读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内容。如果我们都能做政策的“角马”,相信能帮助找到更多投资上的“新鲜草场”。

活到老,学到老

20世纪80年代曾有段时间流行“读书无用论”,当时有个顺口溜说: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所幸的是,这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现象,现在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没人能否定了。

创造财富的关键是能判断趋势,而判断趋势的关键是经验,学习就是获得他人经验的途径。

如果去英国,你会发现英国10年前和10年后几乎没有变化,但如果连续5年不去中国的一个城市,那很可能就已经不认识路了。正是因为中国高速的变化,特别要求我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否则很容易被时代淘汰。中国产业和金融结合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所未遇到的。所以,想在中国赚钱,就越来越需要学习。

举个证券市场的例子,中国内地股市成立约20年,却已走过了西方股市200年的历程。开始是个坐庄为主的市场,而随着QFII【合格的境外投资者】的引入,机构投资者的扩展,监管的完善,现在逐步进入价值投资阶段。2003年的“五朵金花”行情让市场开始懂得行业研究的重要性,2004年的宏观调控让市场开始重视宏观经济研究,而2005~2008年的行情让市场开始重视全球经济。每2~3年,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趋势,要求人们迅速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