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品林林总总,耳熟能详的就有股票、基金、房地产、债券、黄金等,是不是所有的品种都要投,究竟哪些才是适合自己的投资品呢?
炒股--“三大命门”的游戏
股票是最容易被人想到的投资品。如果你是一位股民,那你是否经历过股市的折磨呢?比如:
●到处打探消息。
●上涨也担心,下跌也担心。
●无心他事,牵肠挂肚。
●深受刺激,影响健康。
●事与愿违,愿望落空,影响家人。
很多人把炒股比作赌博,因为亏损的人实在太多了。2001年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有很多是研究金融行为学的。金融行为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如何在金融市场中产生反应。从人性角度研究,会发现个人炒股,亏损确实是个大概率事件,而赢利是个小概率事件,因为个人炒股有“三大命门”。
命门之一--风险最小化
在金融投资上,有一点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追求--收益最大,风险最小。
所有人都想在风险最小的时候买。但什么时候风险最小呢?对多数人而言,风险最小的时候一定是下跌概率最小的时候,只有天天不跌,一买就涨的时候才是风险小的时候。就算有人觉得价格有点高,但市场越涨,给人的信号越强--现在买风险小,不会跌,因为一直没有跌。
同理,对多数人来说,风险最大的时候一定是下跌概率最大的时候,什么时候让人觉得下跌概率最大呢?那就是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下跌。当多数人绝望离场时,才会有最后一轮暴跌,这时市场就见底了。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自己总是碰巧卖在最低点的原因。
所以凯恩斯说:多数市场疯狂的周期比人能忍受的极限长。
越是追求安全的人,越是刻意追求所谓的风险小收益大,也就越有可能在高价买低价卖。所以股市“高风险高收益”应该这样理解,在你觉得高风险的时候【往往是下跌时】买才有高收益。在我认识的很多投资者中,越是在2005年信誓旦旦地说此生永不炒股票的人,越是最后在2007年的最高点位入场。
“天价有天量,地价有地量”就是这个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在价格虽然高,但市场持续上涨时买入,因为大家都觉得安全,所以交易活跃。而几乎没有人愿意在价格虽然低,但持续下跌后买入,因为大家都觉得不安全,所以没有交易。人就是这样,主观上对风险的先天厌恶造成客观上对风险的必然追求。
如果你总是低卖高买,恭喜你,说明你是个正常人。命门之二--认错风险我在很多次讲座上把听众分成两组做实验,每组给两个选择。
第一组的两个选择是:
A.今天确定【即100%】得到10000元;
B.明天可能得到一笔钱,但有80%的概率得到12000元,还有20%的概率得不到1分钱。
第二组的两个选择是:
A.今天确定【即100%】亏损10000元;
B.明天可能亏损一笔钱,有80%的概率亏损12000元,还有20%的概率是1分钱也不亏。
你会怎么选呢?第一组听众几乎都选了A,而第二组听众几乎都选了B。这个实验原来在国外被用于飞行员测试,后被美国人用于金融领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人在第一组选择项都会选A,在第二组选择项都会选B。
这说明人在涉及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但在涉及亏损时是追求风险的。理论上说,只有在涉及收益时追求风险,在涉及亏损时厌恶风险才能赚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股民都曾买到过后来翻倍甚至翻几倍的股票,但很少有人能捂到翻倍。多数人往往在股票涨了20%~30%的时候就抛了,因为怕再遇到风险,希望落袋为安,甚至还有很多人卖掉这些股票时还亏了手续费。很多人在看自己的股票涨停板时比看跌停板时更紧张。我就有位朋友,平时股票亏了很少和我联系,涨停板的时候反而一天打3个电话过来,问我对后市的看法。
同理,一旦在某股票上发生亏损,人们一定会显得“忠贞不渝”,总是希望明天能反弹解套,所以会对自己说,再等等。即使真的运气好,反弹并解套了,贪欲又会告诉自己:既然解套了,那就再赚10%抛吧。所以不管下跌中的反弹是高还是低,真正敢于止损离场的股民少之又少。
反之,如果一只股票,上涨时你只能享受涨幅的一小部分,而下跌时你却享受全部过程,这个游戏好玩吗?
命门之三--距离
炒股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件你越勤奋反而收益越小、亏损越大的事。
很多股票上涨的完整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吸筹、洗盘和拉升。前两个阶段往往占总时间段的70%~80%,甚至以上;拉升只占20%~30%的时间,可能还更少。股票赚钱的实质就是等待这20%~30%的时间,如果错过这段时间,股市带给人的恐怕只有痛苦。
我小时候喜欢钓鱼。钓鱼老手都知道,鲫鱼咬钩前,总是会先试探好多回,浮标跟着起起伏伏很多次,最后咬钩时浮标会猛然上浮或下沉,这时提竿才能钓到鱼。钓鱼新手总是在浮标起伏时就提竿,这样一定钓不到鱼。即使有老手指导也不行,因为很少有???手可以抵制住浮标晃动时提竿的诱惑。而每个老手,都是经历过无数次浮标诱惑的失败才成为老手的。
离市场越近,就越可能为了规避短期风险而错过最佳交易日。
很多股票单日波动都会达到6%~8%,甚至超过8%。如果天天看行情,就算买到好股票,被震出局的概率也会大很多。我认识一位张先生,他的股票经常一抛就涨,我想这可能和他天天待在证券营业部有关。在一只股票被造出一根长下引线的当天,一定有个先跌再涨的过程,如果是每天下班回家后再看行情的人,可能没什么感觉,但一直在盯盘的人,很可能在下跌阶段就抛了。
我以前有个邻居,是位老股民。每周末他一定买七八份各类证券小报,我经过他家门口时,广播总是在放股评。股市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小道消息被制造出来,再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我那位邻居正是在主动给自己创造被这些消息影响的机会。那些小报股评往往是多空观点各占一半,人们总会捡与自己的观点一致的信息,然后强化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世界上有上百种成为富翁的方法,唯独没有靠看小报和听股评能成为富翁的。
所以离市场越近,出错的概率就越大。
塞壬是希腊神话中人面鸟身的海妖,经常飞降海中礁石或船舶之上,用优美的歌声使得过往的水手只顾倾听而走神,导致航船触礁沉没。不知道研究盘面对股民的吸引力是否能及塞壬的歌声,但我确实很少看见不太看盘的股民,除非是心理素质极好的人。炒股有点像处理感情问题--有距离才有美,但多数人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希望零距离接触,结果反而得到坏结果。
炒股想成功需要有四个条件:
时间--要有时间去阅读和研究。
知识--要能真正看懂财务报表甚至宏观经济,有解读市场的经验。
信息--要能得到自己投资的公司的可信信息。
心态--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具有远见。
如果这四项中你具备三项以上,应该坚定地自己炒股,我相信你能战胜市场。但如果只具备一两项,那还不如把钱交给基金经理。
基金--不够刺激但风险小
中国人更愿意买股票,不是太爱买基金。原因很多,包括赌性强,喜欢炒股的刺激感,或者对基金经理还缺乏信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基金这些年总体表现还是可以的,从这几年的收益数据就可以看出来。
资料来源:天相投资
西方人早就为此付出过学费。拿英国举例,19世纪时,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民间财富殷实,投资需求旺盛,尤其是殖民地的造富故事激起了无数民众的投资热情。有些不法分子就趁机利用投资者在知识、信息、法律和语言方面的限制,成立骗钱公司行骗,有的甚至一募集完资金就宣布公司破产。最后民众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只好把钱交给信得过的人管理,最后选择了英国政府,1868年世界上第一只投资基金--“海外和殖民地政府信托”【The Foreign and Colonial Government Trust】在英国诞生,这就是今天基金的雏形。现在,英国股市散户已经占比很小,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70%。
中国股市也经历着类似的转变过程。从建立初期的庄市,到后来被人称为“赌场”,再到现在日趋完善,最大的改变是“游戏规则”由原来的“坐庄”转变到“价值投资”,好比是由“散打”过渡到“广播体操”。我记得5~10年前书店里有大量名为“如何跟庄”、“与庄共舞”、“战胜庄家”之类的炒股丛书,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原来在股市赚钱比的是谁的钱多,谁好坐庄,现在比的是谁对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了解得更早更深。
股市的博弈无非发生在股民与股民之间、股民与机构之间或机构与机构之间。
基金经理们的平均智商不见得比常人高,但他们天天和上市公司的人和信息泡在一起;反观股民,可能即使坐拥5000万元资产,都可能得不到上市公司董秘的接待。这场博弈战还没打,普通股民和机构之间的胜负就已经分清楚了。
股民对一只好股票不敢持有,或对一只烂股票不舍得割肉,很大原因是不知道这只股票到底有多好或有多烂。很多股民对某只股票的理解仅仅来源于行情系统或报纸,甚至不知道自己买的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
而基金经理在干什么呢?他们的一天往往这样开始:上午8点半到公司边看报边开晨会讨论,9点作当天投资准备,9点半到下午3点交易时间,中午和研究员或其他同行边吃饭边讨论市场,下午3点后参加各种会议【投资策略会、行业分析会等】,要么看研究报告,晚饭可能和某上市公司高管或券商的行业研究员一起吃,晚饭后可能继续看研究报告。每月出差3~6趟,作上市公司调研,有时下矿井,有时在高速公路口数车流……
另外还有专门的流程来控制基金经理的投资工作,很多基金公司都有下面这些流程:
●持有任一股票的比例不得超过基金总资产的10%--防止压宝。
●持有任一股票的比例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防止坐庄。
●基金经理对单一股票有投资比例权限【比如2%~5%】,超过权限需报投资决策委员会决定--集体决策,防止冲动投资或内幕交易。
●不得投ST股票--防止投机。
……
基金经理也是人,也会受到市场的很多诱惑,也可能犯错。这些制度可能无法让基金经理更优秀,但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他们犯错。
所以当股民和基金经理面对同一家糟糕的上市公司时,基金经理被骗的概率就会小很多。而同样面对“贵州茅台”这类上市以来涨了10倍以上的上市公司,应该是基金经理持有的时间更长。基金公司赚管理费,凭的就是更清楚什么股票不该买,或什么股票什么时候不该卖。
基金的另一特点就是持有很多股票,通常是几十到上百只,涵盖很多行业。很多时候股市上涨不是普涨,而是行业板块轮动。自己买股票选行业的风险是,只能选极少数行业,即使是质地很好,也可能一直不涨,等换了股票,又发现刚被卖掉的股票开始剧烈拉升。而基金的组合中行业众多,多数行业上涨时总能或多或少沾边。基金虽然由于投资比例限制,上涨慢些,但一轮牛市下来,最后多数行业的涨幅差别并不很大,这种行业分散使得基金能享受牛市多数行业的收益。
当然买基金也有不如买股票的地方,就是不够爽。人是追求刺激的动物,就像孩子们一迷上电子游戏就离不开一样,股票就是很多成年股民的“电子游戏”,只不过代价昂贵些,一场历时几周的游戏可能会耗掉两年的养老钱。
买基金有3个小技巧:
1.精挑细选
2009年中国公募基金数量为500余只,而美国有7000余只。中国的基金数量会不断增加,届时挑选基金的难度会越来越大。2003~2008年,在国内的股票及混合类基金中,排名第一的和排名最后的收益率每年的差距都在20个百分点以上,最高的超过100个百分点。所以优选基金确实很有必要。第四课已经讲了些选择基金的技巧,但对多数投资者来说,选基金时还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不知道基金经理的理念、投资风格、基金公司的投资流程、风险控制方法等。
对不愿自己花时间挑选基金的人来说,可以购买“基金中的基金”【FOF】,也就是专门投资于其他业绩出色的基金的基金,避免投资者的选择之苦和信息不对称。FOF是稳健的品种,由于投资分散到不同的基金中,虽然不能保证收益率与排名前三的基金相媲美,但相对严格的流程和尽职调查能选到相对表现较好的基金,获得长期的中上回报。
2.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