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五日,大学士周祖培以原肃顺所拟年号“祺祥”二字,意义重复为由,上奏请改年号。周祖培初改为“熙隆”或“乾熙”,最后议政王、军机大臣共同议定“同治”二字,奏上,奉懿旨允行。“同治”含有两宫太后共同治理大清天下之意。《慈禧外纪》说:“(慈禧)太后读书较多,知此二字不佳,意欲人人永忘载垣僭乱之事。遂取‘同治’二字,盖欲靖逆谋,求治安也。” 说的有道理。
关于如何垂帘,王、大臣们绞尽脑汁,商议再三。御史杨秉璋等亦分别上疏试拟垂帘章程,上奏慈禧,但慈禧总是不满意。王、大臣们逐渐猜摩到了慈禧是想“集大权于一身” 。但是臣工议拟章程则不能不顾及前史往例及二百余年清代祖制的基本精神。他们无形中受到历史框框的约束。慈禧看到垂帘章程难产,干脆以皇帝名义明发内阁两道上谕,明确点出垂帘听政章程的要点,旨令臣工们照办。
第一道谕旨是:
朕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懿旨,各省将军督抚等折奏,向于呈递之次日朱批发还;其有应降谕旨者,亦即令军机大臣缮拟,于进呈后即行交发;其各路军营紧要奏报,则无论何时呈递,均系即行办理。现在,一切政务仰蒙两宫皇太后躬亲裁制,慈怀冲挹,深恐于披览章奏未能周详。嗣后,各直省及各路军营折报应行降旨各件,于呈递两宫皇太后慈览,发交议政王、军机大臣后,该王、大臣等悉心评议,于当日召见时请谕旨,再行缮拟,于次日恭呈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阅定颁发;应行批答各件,该王、大臣查照旧章,敬谨缮拟呈递后,一并于次日发下;其紧要军务事件,仍于递到时立即办理,以昭慎重。钦此。
第二道谕旨主要内容是:
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见在一切政务,均蒙两官皇太后躬亲裁决……惟缮拟谕旨,仍应作为朕意宣示中外,自宜钦遵慈训,嗣后议政王、军机大臣缮拟谕旨着仍书朕字,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这两道谕旨的主题是“皇太后躬亲裁制”。谕旨对处理中外一切章奏作了严格的规定,按步进行。
第一步是慈览。一切中外章奏,均首先呈递两宫太后慈览。
第二步是详议。慈览后发交议政王、军机大臣详议。
第三步是请谕。当日召见时,两宫太后代表幼帝就谕旨内容发出具体指示。
第四步是缮拟。根据请谕到的内容,议政王、军机大臣缮拟谕旨。
第五步是阅定。谕旨拟后的次日经两宫太后阅读审定。
第六步是颁发。阅定后发至内阁。
两宫太后把上谕颁发权紧紧控制在手中。吴相湘说:“是纶音之缮拟,折疏之批阅,皆有规定矣。”很明显,这不是个简单的程序问题,实质是大权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这两道谕旨使王、大臣们体会到了垂帘章程通过的关键,是一切大权都要集中在两宫太后的身上。这是慈禧的不容置疑的最后意见。如不照此办理,垂帘章程是通不过的。但他们又议了十余日,最后总算议妥。十月十六日以礼亲王世铎领衔奏上会议决定的垂帘章程11条,其主要条款如下:
第五条,召见内外臣工,拟请两宫太后,皇上同御养心殿,皇太后前垂帘,于议政王、御前大臣内轮流派一人将召见人员带领进见。
第六条,京外官员引见,拟请两宫太后、皇上同御养心殿,议政王、御前大臣带领御前、乾清门侍卫等照例排班站立。皇太后前垂帘设案,进各员名单一分,并将应拟谕旨分别注明。皇上前设案,带领之堂官照进绿头签,议政王、御前大臣捧进案上,引见如常仪,其如何简用,皇太后于单内钦定钤用御印交议政王、军机大臣传旨发下,该堂官照例述旨。
第七条,除授大员简放各项差使,拟请将应补应升应放各员开单,由议政王、军机大臣于召见时呈递,恭候钦定,将除授简放之员钤印发下缮旨。
第十条,庆贺表章均照定例办理,其请安折拟请令内外臣工谨缮三分,敬于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皇上前恭进。
第十一条,皇上入学读书,未便令师傅跪授,亦未便久令侍立。拟请援汉桓帝授业之仪,于皇书案之右为师傅旁设一座,以便授读。
奏上,慈禧很满意,立发懿旨:“依议行。”同时,又以皇帝名义明发上谕,文内引两宫皇太后懿旨:“据王大臣等所议,详加披阅,援据章典,酌斟妥善,著即依行。垂帘之举,本非意所乐为。惟以时事多难,该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以期措施克当,共济艰难,一俟典学有成,即行归政,王大臣仍当届时具奏悉归旧制。钦此。”
慈禧日思夜想的就是垂帘听政。但在这里她又忸怩作态地说什么:“垂帘之举,本非意所乐为。”又“姑允所请”。真是虚伪的可以。
在这之前,十月初九日,幼帝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头戴小皇冠,身穿小龙袍的年仅六岁的小皇帝同治帝,在亮闪闪的朱红漆镀金的御座上即位,响鞭齐鸣,颁行传位遗诏。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毕,礼部官奉诏到天安门宣读,布告天下。
十月初十日,幼帝登极的第二天,正是慈禧27岁生日,即万寿节。膳房进慈禧前晚膳一桌,以资祝贺。这桌晚膳相当丰盛:“火锅二品:羊肉炖豆腐,炉鸭炖白菜。大碗菜四品:燕窝(福)字锅烧鸭子,燕窝(寿)字白鸭丝,燕窝(万)字红白鸭子,燕窝(年)字拾锦攒丝。中碗菜四品:燕窝肥鸡丝,溜鲜虾,脍鸭腰,三鲜鸽蛋。碟菜六品:燕窝炒熏鸡丝,肉丝炒翅子,口磨炒鸡片,溜野鸭丸子,果子酱,碎溜鸡。片盘二品:挂炉鸭子,挂炉猪。饽饽四品:白糖油糕寿意,苜蓿糕寿意,王福捧寿桃,百寿桃。银碟小菜四品:燕窝鸭条汤,鸡丝面,老米膳,果子粥。” 自从去年八月同咸丰帝北狩热河以来,由于肃顺的控制,还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饭。现在政敌已除,慈禧可以放心地吃祝寿饭了。
十一月初一日(12月2日),举行垂帘听政仪式。这是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天,天清气朗,阳光明媚。养心殿布置一新,金光耀眼。大殿正中高悬先祖雍正帝御书的“中正仁和”匾额。此殿自雍正帝始,便成为皇帝寝兴常临之所,一切日常政务,如批章阅本,召对引见,宣谕筹画,均在此进行。
小皇帝载淳怀着童稚的好奇心端坐在宽大的红木宝座上。其前设御案,其后设八扇精致的黄色纱屏,纱屏后设御案。透过纱屏,清晰可见左边坐着神态安详的慈安太后,右边坐着志满意得的慈禧太后。
养心殿外,王公大臣们翎顶辉煌,袍褂灿烂,态度庄重,举止谨慎。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奕带领内廷诸臣及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在养心殿前向皇帝和两宫皇太后行礼。然后,奕稳步走入殿内,立在皇帝御案左侧。王公大臣如有章奏,由奕捧至御案上。仪式结束。自此,清代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一次垂帘听政便宣告开始了。
慈安太后是个没有野心的女子,文化水平不高,智力一般,对政治也不大感兴趣。而慈禧太后则相反,她善于学习,敢于任事,工于心计,巧于言色,是个有很大政治野心的女子。她们,主要是慈禧,给了奕以议政王的头衔。这是一大政治发明。细细品味,这议政王一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议政,不是摄政,也不是辅政。
胜保的奏章中提到了周公和多尔衮。他设想以此作为将来政治体制的模式。他想象的奕应该是周公,是多尔衮。
周公是谁?周国原是商王朝的在陕西中部的小诸侯国。周文王姬昌时开始强大起来。周文王死,其子姬发继位,号周武王。周武王在其弟周公姬旦的襄助下更加强盛。武王死,其幼子周成王诵继位,周公辅佐。这时被打败的纣王武庚,串通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发动叛乱,周公平定了叛乱。但他本人始终处于辅佐的地位,史称美谈。
那么,多尔衮呢?清太宗皇太极死,他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任辅政王。福临,即顺治帝,由这两位皇叔辅佐,后来,多尔衮施展权术排挤掉了济尔哈朗,他独任摄政王。他骄横狂妄,又自命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和皇父摄政王。大权独揽,侵夺皇权。但他于38岁时突然死去。顺治帝亲政后,很快下一谕旨,剥夺了多尔衮生前的所有称号。
顺治帝考虑到这点,他死时便指定八岁的康熙帝由四位元老重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辅政大臣。
“摄”含代理之意,摄政即代理皇帝执政,摄政王代替皇帝自行处理国家大事。摄政王位高权重,如多尔衮,严重侵犯皇权。因此,胜保所说的“本朝摄政王之辅世祖”,即多尔衮辅清世祖顺治帝,认为是值得仿效的政体模式,并不合要集皇权于一身的慈禧的本意。
摄政不行,辅政是否可行呢?如孝庄太皇太后、幼帝康熙和四大臣的政体形式呢?这种形式比之前者当然是有利于皇权的保护的。但是也有弊端,就是辅政大臣易生野心。鳌拜就是一例,他野心勃勃,陷害苏克萨哈,大权独揽,直到康熙帝智擒鳌拜后,皇权才又收回。
慈禧对辅政形式之不满又生于她的切身体会。咸丰帝遗命的八位王大臣代行皇权,使她处于无权无势的地步。八大臣完全剥夺了皇权。
为此,她既不赞成代行皇权的摄政,也不赞成辅佐君主的辅政,而坚持要大权独揽的听政,让恭亲王具有的只是参与政见的议政。当然,奕所想象的是“希冀垂帘之名,而实权归己” 。这只能是一厢情愿,慈禧太后是不能答应的。《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氏设法保持了皇太后对诏书和钦命的最后决定权。她们不但掌握御玺,而且还在幼帝面前召集所在文武大员听政,也就是行使摄政权。” 慈禧取得了代替皇帝执政的权力。《晚清宫廷实纪》说:“若谓辛酉政变之结果,为慈禧太后独握政权,固无不可也。” 这是实情。
自此以后,中国便开始了慈禧的长达48年的统治。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她会成为牢牢控握中国最高统治大权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