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9519100000064

第64章 卫道圣相元凶屠夫(2)

这时,在北方,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接受了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屈辱和约,侵略者纷纷表示“愿为中国攻剿‘发逆’(指清廷对太平天国将士的污称)”,见《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六七,第五五页。中外统治者开始勾结起来了,形势对太平天国更为不利。

1860年8月,曾国藩调兵遣将,集中水陆军队八万余人,向安庆发动猛烈攻势。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平军决定由李秀成、陈玉成率南、北两路大军,沿长江西上,合取武汉,以“围魏救赵”之计,迫敌回援。

太平军这一军事计划大出曾国藩意料之外。11月李秀成率军从苏南出发,12月到达安徽黟县。距曾国藩祁门老营仅八十里。此时湘军主力已全部被调至皖北,祁门老营兵力十分单薄。祁门位于群山之中,地形如在釜底,太平军如果大力进攻,曾国藩势必无路可逃。据说曾国藩也自度必死,写好了遗书,帐悬佩刀,随时作好了自杀的准备,其幕府中不少人也开始自谋出路,准备逃命。然而,李秀成判断失误,居然没有决定拿下祁门,趁机端掉曾国藩的祁门老营,而率军绕过祁门,从徽州经浙江仍然回到江西去了。曾国藩又一次得以绝处逢生。

李秀成军队中途折回江西,陈玉成率军攻打武汉,又因外国侵略者的军舰阻挠而未奏效。太平军合取武汉以解安庆之围的军事计划流产了。不得已,陈玉成率部回援安庆,在安庆外围同湘军展开包围与反包围的殊死决战。这样,曾国藩死死咬住安庆不放,迫使太平军来援,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他的战略图谋终于得逞了。经过双方激烈地争夺,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所部湘军攻陷了安庆。天京屏障尽失。11月,曾国藩奉旨督办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次年六月,太平军后期优秀将领英王陈玉成因叛徒出卖,死在湘军屠刀之下。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即移营坐镇安庆指挥。他派兵分三路向太平天国发起进攻:由曾国荃主力进围天京;左宗棠率军进取浙江;李鸿章另组建淮军保守上海并进攻江苏南部地区。曾国藩考虑到天京城池深广险固,一时难以突破,且太平军在江浙一带尚有一定势力,为了避免陷于太平军的反包围,重蹈三河覆辙,他命令曾国荃军队对天京围而不攻,隔断天京城与江浙地区太平军的联系,坐待左宗棠、李鸿章两军扫清江浙,然后再由曾国荃率主力攻克天京,一举成功。曾国藩这一计划的确可以称得上是老谋深算。这时,洪秀全晚年暮气已深,迷信太甚,听不进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机动发展”的正确意见,一意死守天京,并幻想有天父相助。太平军战士的战斗力也已大不如昔了。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李秀成、李世贤率部二十余万人猛攻驻扎在雨花台的曾国荃军队。此时曾国荃所部湘军仅三万余人,且正值疾疫流行,士卒多病。曾国荃根据曾国藩“缩营自保”的战术,深沟高垒,坚守顽抗达四十六天之久,太平军始终未能攻破湘军营垒,后因军粮不继而被迫撤军。至此,太平军突破湘军天京之围的军事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再也无力发动第二次攻势了。

同治元年(1862年)至三年(1864年),左宗棠在英法侵略军的协助下,攻下杭州,控制了整个浙江。同治二年(186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在戈登“常胜军”的支援下,连克无锡、苏州、常州,控制了上海和苏南。天京已成为一座孤城,完全陷于了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死。为了独吞战胜的果实,7月19日,曾国荃督部疯狂进攻,天京城破。湘军进入天京后,实行了野蛮屠杀和抢掠。“秦淮河尸首如麻”,见《曾文正公全集·秦稿》。“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见《谭嗣同全集》第三二六页。忠王李秀成被俘,在写完几万言的供词后,即被曾国藩杀害灭口,以掩盖湘军在天京大肆抢掠的痕迹。不久幼天王和洪仁驮诮西被捕杀。曾国藩挽救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共达十二年之久。湘军由初战失败到最后胜利,其间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本人也几经危机,险些丢掉性命。

即使在政坛上,曾国藩也远非一帆风顺。尽管他本人对清政府一直忠心耿耿,但清廷和满洲贵族对他却始终疑忌重重。清朝自满族入主中原,军政大权一向操纵在满族贵族手里。统治者对汉人实力的兴起十分警惕。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陷武汉时,咸丰帝大为高兴,对群臣说:“想不到曾国藩一个书生,还能建此巨功大勋。”汉军大臣机祁仍宓奔聪酌牡溃涸国藩一个在籍侍郎,只是一个独夫,一个独夫在乡里居然一呼而从者万人,恐不是国家的福份。咸丰被他提醒,脸色突变。从此不敢轻易假曾国藩以实权。因此曾国藩统率湘军,长期以来只有兵部侍郎的虚衔,并无地方行政实权。因而地方州县官吏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各省督抚大员对他更是处处掣肘,时加窘谑。曾国藩编练湘军,在征兵、筹饷、用人等方面都曾备尝艰辛。这也是影响湘军初期战斗力的一个因素。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曾国藩趁机带弟弟国华、国荃奔丧回籍,大有急流勇退之意。次年,太平军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并占领浙江、苏南等清廷重要的富裕之区。当此危难之际,江南已不再有满清嫡系军队。不得已,清廷才肯授予曾国藩实权。“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上台,继续重用曾国藩,授曾国藩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政。曾国藩的一些门生故吏如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担任要职。曾国藩因此成为清朝最大的实力派。而清朝政府的权力,也由此开始逐步由满族贵族向汉族地主阶级转移。

曾国藩饱读经史,深知“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在战略上,他先取武汉三镇以扼长江上游,解除后顾之忧,而后步入江西,取九江,克安庆,围天京,以期决胜。在他同太平军十二年的作战经历中,尽管其军事屡受挫折,在政治上迭遭排挤,但他仍然坚持这一战略思想。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败而能振,愈挫愈奋,锲而不舍。石达开攻江西,陈玉成攻安徽,李秀成取江浙,都曾给清军造成巨大压力,但却始终不能打乱其战略部署。甚至在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他的主子咸丰帝谕令他抽调湘军北援京师,他也千方百计敷衍,拒绝率军北上。而战争的进程与最终结局,正好符合了曾国藩的战略构想。

当然,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成功,还与他对外妥协退让,竭力争取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与合作有关。他认为,当时中国内部太平天国、捻军、苗民等起义日益加剧,清政府应集中力量镇压内乱,尽量与洋人相安无事,不可别开祸端。不仅如此,他还赞成“借师助剿”。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深入浙东,进逼上海。曾国藩就主张借洋兵守沪城。继而由外国侵略者组织的所谓“常胜军”、“常捷军”、“常安军”便纷纷出现于苏浙战场,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除了勾结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之外,还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仿造洋枪洋炮,并亲自参与、倡导这一活动,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之一。早在咸丰六年(1856年),他从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就向咸丰帝奏请制造轮船。他自己则首先购买洋船洋炮武装湘军水师。咸丰十一年(1861年)之后,曾国藩大权在握,兴办洋务事业也更为积极主动。他身边的幕僚策士如冯桂芬等人也建议他积极学习西方富强之术。于是他上奏清廷主张大力购买西式船炮,始而演习,继而制造,并认为此举不但可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还能增强国防,防止外敌入侵。接着,他令李鸿章资取洋人长技,筹办洋务军工,用洋枪洋炮武装淮军。他自己即着手在安庆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试制枪炮炸弹,全用汉人。该所曾制造出了一艘小轮船,起名“黄鹄”,但行驶迟钝。尽管如此,该所却是中国最早的制造枪炮的军工厂。曾国藩罗致了一批近代最早的科技人才,为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了一个头。曾国藩大胆重用中国第一个留学美国获取学士学位的归国学者容闳,派其携款赴美购买机器,为上海江南制造局的创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