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9519100000014

第14章 忠心为国鞠躬尽瘁(2)

李牧领封之后,赵幽缪王四年(前232年)仍带领大军屯于灰泉山一带,秦两路军马,都不能靠近半步。秦王听了这个消息,又派王敖到王翦军中,给王翦出主意。王敖对王翦说:“李牧是守备北边边防的名将,不容易战胜。将军你姑且提出与他通和,派使者与他来往,但一定不要形成条约。我自有取胜的办法。”王翦果然派人去赵国军营与李牧讲和,李牧也派人去秦营通话。王敖见此,即来赵国,贿赂郭开,要他对赵王讲说李牧正在暗地里与秦军讲和,约定破赵的日期,准备分离代郡,自立为王。还说如果郭开替他对赵王讲了这些话,促成赵王撤去李牧的大将军职务,他一定会把他的这份功劳告诉秦王,秦王将来一定会嘉奖他。郭开早已有了外心,听王敖这么一说,早就心动了。于是便照王敖说的去做,把诬蔑李牧的话禀告给赵王。赵王听后将信将疑,暗中派人去李牧军营察视情况,果然发现李牧与王翦有信使往来,于是信以为真,以为李牧在图谋造反,便问郭开该怎么办。郭开受王敖指使,便说:“赵葱、颜卿尚在军中,大王可以遣使持兵符,到军中拜赵葱为大将军。对李牧就说大王要用他为相国,让他回都,这样李牧一定不会起疑心。”赵王听从了他的建议,遂派司马尚持兵符去灰泉山军中,宣布撤换大将军的命令。李牧当下即有异议:“两军对垒时国家安危寄在将军手中,此时换将,军心必有所震撼。因此虽有君命,我也不敢听从。”司马尚平日里也敬仰李牧,不想看他无辜受害,私下里便对李牧说:“将军,拜相是假,撤职是真。郭开在宫中对国君进谗言,说将军要造反,国君又听信他的话,所以才召你回都的。”李牧忿然,说:“这个郭开,开始进谗言害死廉颇将军,如今又要用同样的办法害我,可恶至极!我真应当先率兵回朝,除了这隐藏在君王身边的恶人,然后再来抵御秦军的进攻。”司马尚劝慰他不要义气用事,并说将军率兵回朝整顿朝廷,知情的人说将军是忠臣,不知情的一定说将军借兵力要谋反,这正好给了别有用心的人诬蔑的借口。以李将军的才能,何必一定要困守在赵国呢?言下之意,劝李牧顺水推舟,走为上策。怎奈李牧乃耿直良将,认为赵葱不能胜任大将军职,坚决不授赵葱将印。结果在出逃的那夜被赵葱逮住。赵葱因为李牧不肯授印,宁愿将印悬在军帐内,非常恼怒,更因为要报答郭开的推荐之恩,便乘李牧喝醉的时候,在客店里便将其杀了,还拿来他的首级呈献给郭开。事发之后,司马尚不敢回邯郸复命,偷偷地带上儿女从海上去了异国避难。可怜一代名将就这样为郭开所害。李牧死后,赵葱代李牧挂印为大将军,颜卿为副职。代兵一向只服李牧,听说李将军被杀,非常愤怒,一夜间翻山越岭四处逃散。赵葱不能禁止。

秦兵听说王敖用反间计杀死了李牧,都举杯祝贺,士气大振。王翦、杨端和率领两路人马同时并进,根本不把赵葱、颜聚放在眼里。倾刻,秦兵到狼孟城下,即行攻城,狼孟危在旦夕。狼孟一破,秦军将长驱直入,两军会合攻击常山,邯郸则入其囊中,情况十分紧急。赵葱虽然与颜聚商讨计策觉得赵军新易大将,军心仍然不安,不宜兵分几路,但赵葱并无大将的气度,一听说秦兵攻打来了便没有了主意,立即率军往救狼孟,这正中了王翦的调兵之计。王翦派人侦察到赵葱的行军路线之后,在其必经的山谷设下埋伏,等赵军兵过一半时突发信号,只见秦军如猛虎下山,扑将过来,将赵军截作两段,首尾不能相顾。经过激烈的搏战,赵葱为王翦所杀,赵兵被打得七零八落。颜卿不敢恋战,带着残兵败将逃回邯郸。王翦一路北上,由狼孟进兵井陉,由井陉进兵下邑。所到之处,都没有遇到赵兵的抵抗。杨端和同时也收取了常山余地。两军分驻下邑、常山,形成夹攻邯郸之势。这已经是赵幽缪王八年的事情。

虽然如此,颜卿仍然率领赵兵坚守城防,其时正值灾荒之际,城外人民逃散殆尽。秦军虽然包围了邯郸,但在野外也没有掠获到什么东西,加上城内广有储粮,吃的用的都不缺,所以秦兵一时也攻不下邯郸。

但是无能的赵幽缪王再次听信了郭开的谗言,说什么与其被秦军攻破,被抓作俘虏,不如打开城门,归降于秦,还可以得到封侯的称号。并以韩国为例,阐明割地献印,降格作秦国的附庸国对保持国家“完整安定”的益处,实在是无耻之极。可怜赵家社稷到了赵王迁这一代,已是无主之人了。赵幽缪王居然听信其言,打开东城门,亲自迎接嬴政进城。

仍是这年(公元前228年,赵幽缪王八年),前太子赵嘉在赵王迁投降之际,集结残兵败将与皇族数百人,逃往代郡,继承第六任王位,称代王。恢复李牧的官爵,表彰他的功劳,亲自设祭坛祭奉他。也是同年,郭开随嬴政回咸阳,中途返回邯郸取他那肮脏的贿赂之钱,为盗贼所杀。民间传言,这些盗贼是李牧的门客所扮。呜呼!郭开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而出卖自己的国家,陷害国家忠良,最后死于非命,真是大快人心。

赵代王六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军王贲攻击赵国代郡,生擒赵国代王赵嘉。赵国自公元前326年立国,历时105年,最终为秦国所灭。

【作者点评】

毛泽东对李牧的评价并不直接,文前的那段话所说背景在前文已经详细交待过,这里不再赘述。“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非少年新进乎?”这里,毛泽东认为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这些用兵老道的将领,也是从“新进”之辈成长起来的。再说,即使是“新进”的人物,如三国时代孙权手下的周瑜,刘备手下的诸葛亮,曹操手下的郭嘉、贾诩,都是公认的智谋非常之士。因此,关键不在于是不是“乐用新进”,而在于用“什么新进”。这个批语,正好反映了毛泽东特别看重和提倡重用年轻干部的一贯心迹,也可以说是对战国后期秦赵关系发生颠倒的教训的总结。

战国末期,随着秦国全面而彻底的社会改革的完成,它强行统一中国的步伐加快,对其他几个诸侯国展开了频繁的政治和军事进攻。各被进攻国在秦国强大攻势面前,其统治者内部投降派和抗秦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就赵国而言,涌现了一大批忠心卫国、与士卒共甘苦因而每战必胜的爱国将领同时在与秦国的对抗中,充分体现了帝王“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治国教训。赵惠文王在位(公元前298-前266年)时,赵国虽小,但却相当强盛。其关键在于他能上继武灵王的事业,选贤任能。廉颇有攻城野战之功,自不待言。蔺相如第一次与赵王相见,就被赵王用为身系国家之重任的使者。相如出使不辱使命,一次归来即拜为上大夫,二次归来拜为上卿,其大胆提拔,破格任用,历来少有。赵奢本来是赵国的田部吏,“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赵王遂“用之治国赋”。后来秦国围攻韩军于阏与,韩求救于赵,廉颇、乐乘这些名将都说不可救,而惠文王却硬是采纳了赵奢的意见,并用以为将,结果大破秦军。正是因为惠文王能用人,能得人之力,所以赵国虽处于秦齐之间,但这些大国却不能对赵国轻举妄动。

到了赵孝成王,情况就根本不同,他不听赵奢的遗言,不采纳蔺相如的忠告,不用廉颇之谋,偏偏信任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使四十五万赵军被灭于长平。后来赵国又起用廉颇,形势又有好转,但不久廉颇又被孝成王的儿子悼襄王所罢免,最后饮恨客死魏国,死前还说:“我思念赵人。”这话里包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多少悲哀啊!赵国的最后一位名将是李牧。李牧为赵国大破匈奴,抵抗着秦国的强大武力进攻。但就是这样一个名将,竟在秦国反间计与赵国内奸郭开挑拨下被赵王迁袭捕杀害了。这真是自毁长城,为敌人扫清道路。

赵国名将与赵国国运息息相关的事实,充分说明统治者治国不仅要“看是什么新进”,更要看如何运用“新进”为自身服务。“知而用,用而不疑,而卒取效”是赵国前期诸王识才用人的基本原则,所以“战国之世,能与秦抗者赵而已”。廉颇求再用而不得及李牧无辜受累的悲剧则是赵悼襄王、幽缪王看不到“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大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不愿动脑筋提出一些能够对付秦国的办法,而不免要由别人越俎代庖,“惜用武而不终也”。

以上旨在说明,像李牧这样的新进之人,能够发挥其新进作用必须有一个会用新进的人为前提。就李牧遇难而言,其原因在于赵王中了敌人的反间计。鲁迅曾说:“中国向来的历史,凡一朝要完的时候,总是自己动手,先将本国的较好的人、物,都打扫干净,给新主子可以不费力量的进来。”这是鲁迅对古今投降派的有力批判。翻开历史,天下多少忠臣义士、国家栋梁,丧生在被诬以“谋反”的罪名之下。自古忠良多枉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抚今追昔,我们痛惜赵国名将李牧之惨死,更痛恨郭开这类人类所不齿的卖国贼、内奸,而赵王,这个听信谗言,废弃忠良,杀害李牧,自坏长城的赵幽缪王,可真是名符其实的愚蠢昏君。

(薛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