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芦荻村
9499100000074

第74章 10、

10、

老钟忙站起来拉着田大忠挨着自己坐下,微笑着称赞道:

“大叔,您说的好啊!乡亲们要的就是‘一心一意’、‘替乡亲们着想’啊!”这时,听见杨队长宣布:

“欢迎钟县长给咱们讲话!”

田大忠一愣,瞪着一双惊奇的眼睛望着老钟。老钟微笑着点点头,拍了拍田大忠的肩膀,缓缓站了起来,走到桌前。整个会场好像才从愣怔当中醒悟过来,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嗡嗡声起:

“他就是县太爷呀!真看不出来,一点儿架子都没有!”

“果然是新中国,是人民政府呢!”

接着人群发生一阵骚动,纷纷朝前涌来,想更清楚地看看这位县太爷——以前村里可从来没有来过恁大的官呢!

钟县长站在桌子前,双手抱拳,弓着腰向会场上的群众行着圈圈礼。然后,对选举产生生产救灾委员会表示祝贺,对前一阶段的生产救灾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又讲解了当前国家面临的粮食困难情况。当讲到中央人民政府要求不许饿死一个人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散会后,群众在四散回家的路上仍然在热烈地议论着。田明一在家人收拾完桌子板凳和保险灯之后,对着家人深深地感叹道:

“大忠老真是众望所归啊!他老人家宅心仁厚,他老人家愿意出来,的确是咱庄儿的福分呢!要不,在这改朝换代新政肇始时期,要是让心术不端的人主了事,那可是遗患无穷呢!真是苍天有眼呀!”

新成立的芦荻村生产救灾委员会就设在生产救灾工作队办公室里间,“合署”办公。农村房屋后墙不开窗,里间也只在前墙留有一眼尺把见方的小窗户,一张破旧的条桌就搭在窗户下面,前后摆着几条长板凳。条桌是田百广从自家搬来的,他兼任着生产救灾委员会的文书,不能没有桌子。

田大忠当上生产救灾委员会主任之后,彻底结束了他以往的游侠般自由洒脱的生活。而今“当官”了,而且是在饥馑岁月当的“生产”、“救灾”的官,顾名思义,是“受命于危难之中”,肯定是“洒脱”不了的了。家里的庄稼活儿已经交由次子田仁祥操持,自己则全副身心忙于家乡的生产救灾之中。再加上乡亲们有事都爱找他,生产上的事找他;没粮了,揭不开锅了,找他;甚至两口子打架也找他,使他十分忙碌,好像他成了村里的“父母官”似的。相应的,工作队的事务倒轻松了许多。

一天晌午,田大忠正端着饭碗蹲在大槐树下吃饭,后门田明平的媳妇披头散发跑到跟前,哭诉受到婆婆的虐待和丈夫的打骂,没法活了,“求大老爷做主!如果不信,请大老爷去后门调查‘四十’!”本来围观的人都同情地唏嘘着,结果被她最后的“调查四十”逗笑了。原来,“调查事实”,被她理解为要调查询问四十个人,于是就说成了“调查四十”。田大忠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放下饭碗,跟着田明平媳妇往后门调解去了。

虽然忙碌,但毕竟是在替乡亲们办事儿,田大忠依然很舒心。然而,连日来断炊的人家在不断增多,让田大忠揪心。开始是北汪沿儿的老陈,无儿无女,上次救济的八斤麦麸子早已告罄,找上田大忠家里来,理娘给他挖了一瓢面。接着南庄儿的田明存找来,理娘给挖了一瓢面。后来,第三个第四个找来,田大忠无力了。田大忠找到杨队长,只知道政府正在想办法,没有确实消息。田大忠急得在杨队长桌子前面转来转去,嘴里不住地叨念着:“怎么办?”“怎么办?”正自叨念着,忽然眼睛一亮,站在杨队长跟前大声说了一个字:

“借!”

杨队长也正在为粮食问题着急,听到田大忠的吼声,一愣神,转而明白了,便疑惑地问道:

“借?到哪里去借?”

田大忠在杨队长对面隔桌坐下,分析着:眼下芦荻村还有好几家余粮户,像田明一、蹇宝生、田仁连、田明海等。但是,面对恁大的饥荒,他们也无力解救;然而借出一些粮食救急还是有能力、也是愿意的。往年自己就曾经私下里帮助别人借到过粮食。他们担心的是:怕有借无还;怕借给这家,不借那家,会出力不讨好,乡里乡亲的,得罪了谁都不好。于是田大忠建议,由生救会出面借。杨队长听了,眼睛一亮,双手一按桌子,腾地站起来,大声说道:

“好呀!真有您的,田大叔!”杨队长一高兴,又恢复了亲热的“田大叔”的称呼。

在工作队和生救会的联席会议上,大家逐个汇报到余粮户家商谈的情况:多数都表示愿意把余粮借出来帮助乡亲们度荒。但是以生产救灾委员会的名义借,他们有顾虑。认为生产救灾委员会是生产救灾的组织,毕竟是临时的,提出由田大忠副署。会议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是合理的。田大忠也表示同意副署。于是,在会上,当场就由田百广以芦荻村生产救灾委员会和田大忠的名义分别给各家余粮户按其同意借出的粮食品种、数量开具借条,注明麦收后归还。最后,田大忠从衣袋里掏出自己的崭新的长方体的黑色蜜蜡印盒,打开来抠出米黄色的蜜蜡印章,蘸了蘸印泥,逐张在田百广手指的“田大忠”名字后面按上鲜红的印章——端庄的楷书“田大忠印”四个字。田大忠以前从来没有印章,也从来不需要印章,十年九不遇的偶尔有文书方面的事情,也就是沿袭着千百年来祖宗成法——摁指印。当了“主任”就不行了,就交代儿子田仁喜在路庄子集上专门刻制了这枚印章,没想到今天第一次派上了用场,就是给断炊的乡亲们借粮,解决燃眉之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