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章人民代表
1、
1954年,祖父当选为汴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发那天,祖父披红戴花,高高骑在黄标骡子背上,骡子额头也佩戴着大红花,乡长牵着缰绳,乡、村干部们簇拥着,村民们夹道欢送着,风光得很呢!后来在粮食统购统销的“三定”到队、“三定”到户的运动中,给农民确定每月18斤口粮(原粮),祖父说了一句不够吃的老实话,犯了“错误”,被撤销了党内党外一切职务,进行批判斗争,从而结束了他的村干部生涯。
这天是芦荻村的大喜日子,也是蒿南乡的大喜日子。蒿南乡世世代代庄稼人开天辟地头一回有了选民证,破天荒地行使了神圣的选举权,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选举出自己最信赖的人——田大忠作为蒿南乡唯一一名汴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一天,他们的代表——田大忠将带着蒿南乡父老乡亲们的意愿和嘱托前往汴水参加汴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这在芦荻村、蒿南乡乃至汴水县的广大农村都是破天荒的第一回。
这天清早,碧空如洗,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瓦房院门口儿和大场上早已围满了送行的和看热闹的人群。他们拥挤着、谈笑着,都朝向瓦房院的大门观望着。
门开了,田大忠第一个走出大门。他依然穿着那身惯常的蓝衣黑裤,腰间束着一条粗粗的黑布腰带。和往常不同的是肩上斜披了一披鲜亮的红绸,胸前缀着一朵碗大的大红花。在朝阳的照耀下,红披和红花显得更加红艳,田大忠的满面笑容也显得更加灿烂。田大忠身后围拥着乡长梁思仁、乡指导员戴续环、乡助理员祝徳康和田百广等村干部。再后面是民兵队长田百宽牵着田明一家的黄骠骡子,身后跟着两个基干民兵田立民和田仁庭。黄标骡子身上披着一条花被子折叠成的“鞍鞯”,额前也吊着一朵碗大的红花。见田大忠出来了,不知是谁带的头全场人群爆发了热烈地掌声。
田大忠等人在大门外人丛里停了下来。梁乡长从田百宽手中接过黄标骡子的缰绳,催促田大忠骑上骡子。田大忠不肯,坚持说:“到路庄子集合,十来里路,抬腿就到了,还骑什么牲口!”梁乡长没法儿,就给田百宽使个眼色。田百宽和田立民、田仁庭等一拥向前就要抱抬田大忠骑上去。田大忠见状,知不可免,便两臂一张把他们几个人拨拉开去,接着左手抓住骡子颈上短粗的鬃毛,右手一拍骡背,纵身翩腿,轻健敏捷潇洒利落地跨骑上了骡背。又招来一阵掌声和赞叹声——“真是英气不减当年呢!”
戴续环走上前来,向着拥挤着的激动的人群大声说道:
“父老乡亲们!咱们——蒿南乡的——汴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田大忠同志,肩负着——咱们全乡——父老乡亲们的重托,就要启程了。请父老乡亲们让开路,让我们——热烈欢送——人民代表——田大忠——启程!”戴续环说罢,带头鼓起掌来。随即场上又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同时人群中间隙开了一条狭长的通道,形成了夹道欢送的场面。
梁乡长把缰绳交给田立民,随手一掌拍在黄膘骡子的屁股上,骡子就昂首迈步前行了。田立民牵着骡子在前面引导,田仁庭紧跟骡后,再后面是乡、村干部,最后是涌动着围上前来的人群,像护送出征的将军,像护送远行的亲人。接着后面大场上又响起噼噼啪啪鞭炮的爆响和哇哩哇啦的唢呐声……
兰芳是混在高堂屋门前大场上人群中间观看这欢送的热烈场面的。当田大忠高高骑在黄膘骡子背上像出征将军一样英姿飒爽地从她眼前经过时,她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就是她亲手做的那双千层底儿布鞋,不由得心中一阵狂跳,右手下意识地按住左胸,好像担心自己的心会一下子跳出胸膛似的。接着又偷眼窥视左右——还好,没人留意自己的表情变化。于是心里又在编织着种种可能的将来。
理娘那天晚上收下兰芳的布鞋以后,就一直收在箱底。直到得知公公田大忠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将要去县城开会,在给公公准备出门的行装时才忽然记起来——那双鞋子做得怪精致的,让公公上县城开会时穿上吧。于是,提前几天给了公公,让他先穿上脚踩踩几天,免得穿新鞋上路束脚不舒服。那天吃了晌午饭,理娘趁公公一个人坐在过底抽烟时,把那双鞋交给公公,让穿上试试。忠老爷穿上走了几步,正好合适。理娘接着告知是兰芳送来的。忠老爷连忙脱掉鞋子,一边不停地拍打着鞋底,一边说道:
“咱不该收人家的,快还给人家吧!看,都弄脏了!”
“俺当时也是这么说的。”理娘笑着说,“可是白兰娘说,反正她搁着也没用。所以,俺就收下了。俺当时给了她一件孩子的褂子,算还了礼。所以,也就没啥了,您就穿着吧。——这白兰娘手还真巧呢!”理娘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公公的表情。但是,看到的只是一如既往的平静。
汴水县政府已经于四月份儿从黄山头搬回汴水县城,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是在汴水第一中学礼堂召开的。汴水第一中学位于汴水县城中心,背依汴水,坐北朝南,其前身是创办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培菁书院,道光十三年(1833年)扩建后更名为正谊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官立正谊中学堂,成为江淮省北部地区第一所近代中学,1952年定名为江淮省汴水第一中学。该校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底蕴厚重,是省内一所著名的中等学府,升学率曾经高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荣膺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教育战线的一面红旗”称号,《人民日报》做了专题报道。当时田大忠走进学校大门,看见宽敞的绿树掩映的校园、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楼房和那些活泼可爱的莘莘学子,不由得心里发出深深的羡慕之情和无限感慨。这学堂多好呀,这些孩子们真有福气!自己这辈子算是错过去了,俺孙子一定会来这里念书的——贾先生都说俺孙子是块念书的料呢!噢,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地,日子会越来越好,所有的孩子都能念书,都能到这么好的学校里念书的。——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托毛主席的福!
(待续)